高等教育类图书的编辑创新
2014-08-15周敬芝
周 敬 芝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09)
近十年来,数字出版的挤压已经使传统出版业步履维艰。城镇化的步伐并没有带来实体书店的相应增加,相当一部分实体店反而日益窘迫。高校师生阅读传统纸媒的时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阅读和收藏纸质书刊的欲望逐渐淡化。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增加销售收入,传统出版业态的各个环节都试图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读者:出版商通过官方网站直接销售;发行公司越过实体门店进行网络直销;印刷企业的联机实时印刷可以省掉出版、发行和零售这些中间环节;作者更是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内容,形成一种全新的赢利模式。尽管这些趋势还处于萌芽状态,距离完全颠覆传统出版业态的时间点还未可知,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以纸质出版物为主营业务的传统出版业态确实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与此同时,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发生了转换。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作者必须依靠出版社才能出版作品。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作者可以选择的出版渠道多元化,出版社要想争取到能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品,必须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挖掘作者资源。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科研成果界定标准的改变,教师参加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正在下降。出版一本教材,想要组织若干参编单位已经比几年前困难多了。现在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学校和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其目的也是出于学科建设的需要。
随着制度的透明化,在发行方面,学校基本通过招标来确定发行单位。图书发行公司或书店不得不通过让利来获取标的,过去隐藏在中间环节中的灰色利益也越来越失去操作的可能性。再者,与纸质教材相关的影像资料、电子书常常作为免费资料提供,这对纸质教材无形中又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传统出版业态的危机四伏,都明晰地指向一点:数字时代,高等教育类图书的编辑创新已经刻不容缓。
一、选题创新
张金柱、周小庆认为:“出版创新的核心或主体在于编辑创新,编辑创新的重点是选题创新。”[1]选题创新体现在出版社的选题策划能力上,反映了出版社的视野和综合实力,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题创新是编辑工作的基础,表现为选题的前瞻性和可拓展性。很多图书过了若干年,仍然一版再版,甚至高达十几版,如《全球通史》出到第七版,《艺术的故事》出到第十四版,说明这些选题都具有恒久的价值。而反观国内图书市场,重版率不高,就是因为选题缺乏前瞻性,有的只是应景、跟风之作,高居不下的全国图书库存如果追根溯源,绝大部分是因为选题缺少创新。当然,创新是以可操作性为前提的。选题的规模、作者资源、编辑力量、经济投入、出版周期等,都是出版社必须考虑的实际情况。比如,由笔者参与编辑的《高等语文》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例子。当时大学语文教材品种繁多,却大多千人一面,教师本身的学识和授课方法也参差不齐,学生缺乏兴趣,大学语文成了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我们委托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和南京大学朱寿桐教授发起了关于编写《高等语文》教材的专家座谈会,经过几天的反复讨论,大家决定打破惯有的大学语文以文选为主的讲解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综合模式,这样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学语文教学尝试,也是国文教育普及以来的首次重大突破。为了这次尝试的成功,与会代表商定由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分头编写专题,作者队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十所高等院校。专题的确定也可谓匠心独运,打开目录,全书内容从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到通俗易懂的武侠、言情小说,从充满人文意蕴的老庄到凝结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九章算术》,高等语文教学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教材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投入使用八年来,发行总数达十六万余册,给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丰厚的经济效益,是高教教材策划成功的范例。
此外,选题的创新还在于具备多维视角。确定一个选题,需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所谓纵向,也就是了解选题在出版史上的定位。比如高等教材,我们就必须知道同类教材在国内外的出版情况,而目前我们思考的选题究竟是填补出版史的空白,还是对这些历史上已经出版过的选题的创新,这决定了我们的出版定位。所谓横向,是了解同一选题在售的有哪些,他们的印数和定价以及使用情况,甚至用户的评价。如果我们充分掌握了这些数据,选题的创新就不会再停留在依靠经验和感觉决策的层面上,创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管理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管理创新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围绕人事的层级管理或单纯以生产为中心的流程管理,而是围绕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而出现的扁平化管理。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数字时代提供的便捷条件,一方面更新传统的运作模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整合与合作,挖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附加值。
目前,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开通了官方网站,相当一部分甚至还开通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官方网站大多以介绍图书产品为主,栏目一般有企业简介、新书推荐、出版动态、网上投稿和书评等板块。面向高等教育的网站尤其重在向用户提供教学资源的下载,如教案、PPT 课件、习题集或题库等。这不但为老用户提供方便,而且也是争取新用户的一个手段。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没有充分的理由和更便捷的条件,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已经用熟的教材。因此,替换教材的重要条件,就是教材出版商要能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甚至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国外的很多教材网站非常注意这一点,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教材,在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每一本教材,甚至教材的每一版都有一个专门的网页,提供作者介绍、勘误、更新说明、习题答案和教材案例的代码下载。《数据库基础教程》已经出到第三版,依然对第一版的用户提供服务。出版商把每一版都看成一个独立的产品,即使第三版和第一版的出版年代已经相去很远,仍然对第一版提供后续服务。这种细化到每一个不同的版次的产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延时维护,实质上就是对品牌的自信,树立了用户的信心。目前高等教育用书的选择权主要取决于教师,或者说,教师可以称作高教类图书的核心用户。充分利用官网和社交平台,建立起编读之间的交互式信息反馈系统,才有可能在选题、审稿、编辑、校对等出版环节与用户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换,才有可能充分采集用户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挖掘,从中发现规律性的问题,及时修正偏差,完善产品方案。江苏教育出版社改版后的官方网站(www.1088.com.cn)就是基于“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家”的理念,建立起数据服务平台。新版网站更加简洁,走出版服务的专业化定位,剥离销售功能,转向与专业网站合作,如淘宝网、当当网、卓越网等等,充分发挥出版者的权威资讯优势,提供资源发布与更新,为专业销售网站提供数据支撑,着力把官网打造成聚集出版资源的平台。为了加强实时互动,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直接和读者交流,有了数据服务的支撑,淘宝店的销售呈大幅上升的态势。
在出版流程管理方面,建立资源库已经是箭在弦上。数据时代,企业实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掌握。
首先是用户资料库的建立。编辑创新在营销方面主要考虑网络直销和关系营销。对于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来说,需要通过关系营销,才能赢得各方的信赖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营销是指经营活动以承诺与信誉为基础,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一个老用户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用户的费用,而且与用户的关系越持久,这种关系对出版社越有利。关系营销应从建立用户资料库入手,对用户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针对不同用户以不同的访问频率和沟通方式来征询意见。出版社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向目标用户传输各种有用信息,并辅以人员沟通、信件交往、会员活动等,可考虑采用会员制的形式与其建立良好关系。
再次,出版资源库的建立。出版资源库包括与出版业务相关的所有资源,包括素材库、文本语料库、版式库、已出版产品的电子图书样品库。这些资源往往具有可重复使用的再生价值。因此,收集和处理这些资源信息,不但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编辑工作创新的必要前提。吴晓春指出采集信息的重要性:“不能积极获取信息、积累信息的编辑是不可能有创新和真正意义上的策划的。”[2]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资源库的支持,“联机实时出版”这种满足高等教育个性化教学的需要才成为可能。这种利用成熟技术在新理念下进行拼装的赢利方式,在新兴产业中不乏其例。高等教育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应注意把握这种模式并寻找赢利的途径和方法。这种把数字资源固化在纸质媒体上,其本质是销售内容,将来通过联机实时印刷阅读的书也必然会增加。所谓联机实时出版,就是按照预订印刷和装订图书。其特点在于,有了预订就可印刷和装订,哪怕只有一册。通过预约,可以逐渐营造出几十册、几百册的小批量自费出版的勃勃生机。这样的联机实时出版,尽管不能产生畅销书那样的利润,但也可积少成多。美国的大学已经可以凭借联机实时印刷,灵活地制作教科书。可以认为,联机实时出版以后将成为学术类图书生产与销售的重要模式。
综上所述,编辑创新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和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类图书的编辑创新尤为必要,其重点是基于多维视角下的选题创新和以数据采集、分析、挖掘为依托的管理创新。
[1] 张金柱,周小庆. 编辑创新思路之我见[J]. 中国编辑,2002(1):29-35.
[2] 吴晓春.编辑创新来自于敏锐的信息触角[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