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改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的思考

2014-08-15陈海鹏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宣传报道贫困生挫折

夏 磊,陈海鹏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学业的完成,更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校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其生源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伴随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比例不断攀高,贫困程度更加严重。为此,国务院在2010 年7 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加大了对普通高校学生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提升了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1]

不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在努力的做好这项工作。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资助工作除了常规的资助工作外,校学生管理处每年年末还会对各个学院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进行专项考核,以切实推进学生资助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然而,通过近几年的资助工作考核不难发现,对于资助工作“媒体宣传报道”相关方面的综合考核部分,各学院纷纷表示这一项是考核的薄弱项,宣传报道推进维艰。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困境现状及原因

根据一般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的目标要求,“媒体宣传”的考核内容包括“在校内、外媒体宣传学生资助工作稿件数(资助活动、受助人物通讯稿等)”,众所周知,学生资助是一项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由于诸多因素,这项工作在媒体宣传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换句话说,它不像评奖评优工作中的宣传报道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荣耀和光环,甚至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好地发展环境,资助活动的宣传或受助人物的报道,需要小心翼翼呵护学生的感受,考虑好每一个细节。深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一) 学生心理问题

1.内心自卑,过度敏感

家境困难使贫困生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性格内向,加之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更易使其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如笔者在参与校内贫困生座谈会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座谈会由贫困生代表和院领导参加,原本座谈会的目的是出于关爱学生的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结果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的哭诉或一度沉默,会场气氛沉重,甚至有学生当场表示参加这样的活动不如放弃资助。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贫困学生不仅自卑心理较强,同时还具有强烈地自尊,自卑与过度敏感是他们显著特征,因此,作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贫困生的身份,是他们决不允许发生的。[2]

2.被贴“标签”,压力沉重

有部分贫困生对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认定特别介怀,感觉被人贴上了一道标签[3],任何行为都会受到众人的监视,比如不能吃好穿好,否则就会被指责装穷装可怜;不能用手机玩电脑,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国家和学校的资助等,这无形地在学生中划出了一道鸿沟,由此,给贫困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到了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一旦有相关媒体的大肆宣传,他们惟恐避之而不及,精神压力巨大。

3.敏感的人际关系,自我封闭

贫困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受限,与朝夕相处的同学确实存在一定差异,在与人交往方面,他们显得尤为谨慎、多疑,对周围人的态度和评价极为敏感。有时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话,他们就会对号入坐,进而造成同学之间交流的障碍;面对同学善意的关心,会认为是一种怜悯、一种施舍,是对自己能力的蔑视。因此,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别人多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害怕别人的冷眼;更有甚者打肿脸充胖子,主动放弃国家的资助,并最终形成自我封闭的畸形心理。

( 二) 资助活动中媒体宣传的业务素养不足

1.媒体宣传方式不当,缺乏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是媒体宣传必须要予以关注的社会责任,原本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对学生精神上的抚慰和爱护,尽管大多数媒体宣传的初衷都是为了展现资助工作的成果,但由于相关宣传人员宣传手段不当,只停留在写写文章、拍拍照片的浅层上,未能充分利用多样形式,如访谈、专栏等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使得宣传过程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出现了侵犯学生隐私和尊严的不良后果;亦有部分媒体过于频繁地报道贫困学生生活状况的阴暗面,并要求贫困生发表受助感言,使得学生对此很是反感。

2.媒体宣传的“度”难以把握,缺少宣教效应

由于各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缺乏媒体宣传专业技能培训,因而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宣传失度现象严重。表现为:(1)过平过淡。专业敏感度弱,在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上亮点和深度挖掘不够,报道力度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宣传效果;(2)虚假夸大。部分宣传人员为了宣传而宣传,不顾事实,人为拔高宣传事迹,毫不顾忌当事人的感受,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精神负担,同时也造成虚假报道,使人产生排斥和反感的心理,导致宣传工作的失真失实失效。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路径

为了进一步提升宣传报道在资助工作中的助推力度,使宣传报道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目的得以落到实处,笔者从内外因入手,为有效解决当前资助工作宣传困境提出可行、易操作的解决方案。

( 一) 健全贫困生健康人格,倡导逆境成才

1.强化贫困生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对于自卑心理严重、生性敏感多疑的贫困生非常重要。首先,有利于帮助贫困生克服挫折带来的恐惧心理。贫困学生害怕媒体宣传报道,不愿自己的贫困身份被曝光,害怕遭到其他人异样的眼光。挫折教育不仅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提前认识何谓挫折,同时通过多次训练与讲解,帮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其次,有利于贫困生自如面对挫折。有些贫困生在遭遇挫折时不知所措或自怨自艾,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长此以往还不利于学校整体的稳定与和谐。贫困生接受挫折教育,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培训,准确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再者,有利于提高贫困生的社会竞争力。现今社会,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都比较激烈,学生遭遇挫折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多,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困难,从而增强贫困生的抗压能力。[4]

2.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

资助工作媒体宣传报道阻力重重,不仅反映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还暴露了学生感恩教育的不足。媒体宣传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现资助工作所取得了成效,国家与学校的大力资助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社会给予的温暖,通过宣传报道更有利于将这种爱的情感传递;更有利于将我们资助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全国的学生资助工作中进行推广,使我们的资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此外,通过贫困生感恩社会、励志成才等典型事迹的宣扬,辐射更多的贫困生,从而使接受媒体宣传报道也成为感恩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作为一个有思想的青年人,并不是通过单纯的物质满足就会安于现状,他们接受着系统的高等教育,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社会认识度不断深化,因而对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相应的追求,故此,为了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给媒体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是解决贫困生媒体宣传难的一个治本之法。

3.创设互帮互助的的环境和氛围

相对于普通学生,贫困生有其特殊心理问题。为了有效引导贫困生能悦纳自己,重塑自立自强的信心。学校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互帮互助的环境和氛围。首先,积极营造贫困生群体互帮互爱的良好氛围,每个贫困生都各有各的不幸,在共同的群体中,他们会很快消除芥蒂,并有“同病相怜”的互相认同感,进而促使同一群体和睦相处、互帮互爱、共同成长;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贫困生群体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联系,让贫困生感受来自同学、老师的温暖,重新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再者,学校应鼓励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贫困生去帮助其他们同学,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意志品质去感染他人,通过这一过程不断挖掘自身的优势和闪光点[5],从而淡化因贫困带来的自卑感,最终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 二) 提高媒体宣传水平,营造关爱的舆论环境

1.加强与校内外媒体的联系,保护学生尊严与隐私

基于贫困生总体特征,我们在宣传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对方的尊严和隐私,不随意刊登图片,如果确实有必要,须征得当事人同意。对于被报道人提出的要求,我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尴尬,这样既能达到宣传报道的目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1)在资助工作中有突出事迹或重大影响的事件,我们主动联系校内外的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并在报道前组织被访学生、学校相关负责老师与媒体要保证必要的沟通,避免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追求新闻效应而伤害当事人;(2)在报道内容上,多挖掘励志先锋人物、资助工作创新模式、工作经验交流、动态管理等方面的亮点,少一些揭疮疤、探窥别人隐私的曝光。总之,对报道时机的把握、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保护需要报道媒体去斟酌,以期达到真正的爱护与关怀。

2.提高资助专员业务素养,创新宣传工作新思路

新闻宣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针对当前各学院资助专员整体的宣传报道水平和工作需求,有针对性、阶段性地对资助专员进行专业培训必不可少。(1)适度原则。宣传报道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充分考虑各方因素,以“切近实际、切近学生”为准则,避免过于平淡或过分拔高,进而增强宣传报道的可信度;(2)挖掘亮点和细节。资助工作的宣传报道需从多角度出发,从细节入手,不可一味地复制,充分彰显报道的原创性。基于媒体宣传知识的学习,能有效提升资助专员对宣传报道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拓宽思维模式,创新宣传工作思路。

3.表彰构建和谐关爱的典型

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曾说过“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校内外帮学助困、积极构建和谐关爱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和表彰,以此呼吁更多的人能关注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激发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的热情,通过这一形式也为大家能更好地帮助贫困生提供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这样一举两得的方式不仅为媒体宣传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助学帮困工作的实效性。

媒体对学校的资助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所传递给人们的信息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所报道对象的看法,在资助工作的宣传报道中,既要热情关注,又要格外慎重,切不可因错误的或带有伤害性的社会舆论给资助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1] 李文婧.中美大学生资助体系比较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 胡侠.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状况及对策[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丁敏.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探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 纪德香.高校贫困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 梁阳.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探析[J].文教资料,2013(12):122-123.

猜你喜欢

宣传报道贫困生挫折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生活需要挫折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宣传报道工作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