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修辞格角度看《兰亭集序》汉英文差异

2014-08-15叶小妮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明喻借代林氏

叶小妮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一、引言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修辞是言语行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修辞分为两类,用词是否贴切,造句是否得当,谋篇是否生动,这些是一般修辞的任务。而特殊修辞亦即修辞格,对于从事英汉翻译的翻译者来说也是相当重要,合理处理原文中的文法及修辞才能使言语行为既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又能达到满意的修辞效果。

二、从修辞格角度看《兰亭集序》的英文差异

(一)明喻

比喻是一个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手段。它是修辞学中的最基本的一种辞格。因此,具有“全球性”。比喻是人类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以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同时比喻也是一种思维形式。与其他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相比,它的使用频率之高,表达效果之显著,可以称得上是之“最”了。它形式灵活多样,使用范围宽广,具有多种表现功能和表达效果。古往今 来,各色各样的比喻一向为人们所广泛应用,成为语言艺术手段中的佼佼者。无怪乎我国著名作家秦牧称赞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古希腊的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把比喻说成是“天才的标识”。明喻,是比喻的一种,也叫直喻(the simile),汉语“像”“如”等词俗称比喻词,英语有as,like 等标志词。作为英汉语言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明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巧妙灵活地运用明喻能使语言精炼、准确、生动形象,能够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事物、场景等,以达到更好地效果。在英汉语言申,明喻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由于英汉语言的个性不同,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必然不同,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英汉对译中,也应当尤其注意这一修辞。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用到了明喻这一修辞:“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如果不了解中国古文化该句很难读懂。契,指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古人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该句中本体为“我的兴感之由与古人一致”,喻体为“像符契一样相合”,“若”为修辞格中的比喻词。“契”,如果直译为 “Qi”在译文中则很难理解,所以像这种带有浓厚本土文化色彩的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合理处理,林氏将其意译为I often thought that the people of the past lived and felt exactly as we of today. Whenever I read their writing, I felt this way and was seized with its pathos. 由于西方人并不知道符契的缘由,林氏译文巧妙的运用了意译的方法,用“as”引导的方式状语准确传达了原文修辞所表达的含义。

(二)借代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作为汉语中的传统辞格,借代具有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的特点。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模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常常提及借代,认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英文里叫作Metonymy,这个词源于希腊文Metonymia, Meto 是“转变”之意,Onyma 作“名称”解,故借代有名称转变的意思。这种名称转变是以两种事物有一定关联为基础的,它是指两种不同事物并不相似,但又密不可分,因而常用其中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另一 种。借代在英语新闻中经常用到,其原因很简单,就是这种用词方式既简洁有力,又形象生动,十分易于理解,非常适合新闻的特点。这种用词方式在新闻报道中俯拾可得。例如: How will the Krem lin answer the lastest massage from Washington? 克里姆林宫将如何对来自华盛顿的最新消息作出回答? Krem- lin 是俄罗斯政府所在地,这里用其代替俄罗斯政府,而美国政府所在地Washington则用来指代美国政府。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也用到了这一修辞格,第一段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作者以“丝竹管弦”代替乐队和音乐,这是一典型的借代即以丝、竹、管、弦(琴瑟和箫笛等乐器)这些原料代替成品。中国古诗词中这一用法屡见不鲜。如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代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也用到了“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样的名句。借代的使用式既简洁有力,又形象生动,十分易于理解。根据陈望道对借代的解释: “用资料或工具代主体时,也须那资料或工具是该主体的主要的资料或工具,所以从前用以代替音乐的“丝竹”等字,如果用在现在的西乐上也就不太合用,必须另行创造。”因此,在英汉对译中,林氏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 “No music is provided, but with drinking and with song, our hearts are gay and at ease.”译文省略了修辞格,因为琴瑟和箫笛等属于中国传统民乐器,在西方音乐中并没有对应乐器,直译必会引起误解。

(三)互文

“互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掌握它的句式特点和句意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互文,也叫互辞或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为:“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指的是古代作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将本应在上下文中都出现的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因此互文就是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互文的修辞在《兰亭集序》中也有运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流激湍:洁净明朗;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生机盎然。互文这一修辞是古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它符合中国人崇尚美辞的强烈意识:“追求话语的优美和含蓄是汉语言修辞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汉语偏好使用四字格的特点,以使语言具有形式均衡美,语言音乐美的特点。这样的语言在英汉对译中要特别注意。如第一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原文两句含义相互交叉,由于英语大多采用形合句,注重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的特点, 译文很难保持原文四字格的公正和前后对仗,林氏将其意译为:“All the scholar friends are gathered, and there is a goodly mixture of old and young.”第二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林氏译为“In the background lie high peaks and deep forest, while a clear, gurgling brook catches the light to the right and to the left.”译文基本保持了语句的工整性,但却没有原文朗朗上口的节奏和韵律。

(四)对仗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对仗是汉语古诗文种特殊的修辞法,汉英对译中也不易处理。

《兰亭集序》第一节就用到了对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句对仗,并没有太深的寓意,只需简单的理解一下意思,通过分析前后两个词语间的逻辑关系,林氏将其译为“the vast universe, throbbing with life…”译文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句式工整,基本再现了原文的生动和韵律。

(五)典故

《兰亭集序》中最后一节中,“齐彭殇为妄作”中“彭”就是一典型的据典。彭,指彭祖,为古代的长寿者。据说他姓钱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享年八百岁。因为尧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作者在此,以“彭”指代长寿。而“殇”指殇子。《礼仪·丧服》中写道:“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无服之殇,以日易月;以日易月之殇,殇而无服。”故殇,意指短命夭折的人,在此指夭亡。不熟悉中国古文化不了解这两个典故的人是没办法理解该句的含义。因此,林氏在此同样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三、结语

总之,明喻和借代共属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法,它们符合汉语喜欢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么保持原文的修辞格,用译语文化中的对应的事物如本体、喻体表达原文的含义,要么直接用意译的方法直接说明原文修辞的内在含义。而对仗和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法,因其形式工整、对称,押韵,且文化内涵丰富。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它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翻译方法。一般来说可采用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借用法、直译加注直译兼意译法。最后,据典这一修辞在汉英语都有广泛使用,但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翻译过程中也应灵活应对,常用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借用法、直译加注法。

[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89.

[2]黄建霖, 唐松波主编.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64.

[3]李济中. 比喻论析[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5. 34.

[4]林语堂. 古文小品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6.

[5]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与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85.

[6]张弓. 现代汉语修辞学[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3. 103.

[7]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146.

猜你喜欢

明喻借代林氏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初识借代手法
说借代
借代句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