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上的人性实验 ——评戈尔丁的《蝇王》
2014-08-15杜婧一
杜婧一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荒岛文学创造了西方文学史上一类独特的文学传统,这类作品一般都是通过将主人公置于与世隔绝的荒岛上,通过在这个封闭、独立的世界中主人公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世界,展示人物性格,最终传达的是作者自身对人性认识的理念。这类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斯蒂文森的《金银岛》等等,由于一贯包含的冒险情节和架空世界的奇趣描写,加上对主人公如何机智勇敢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着力刻画,使得这类作品的受众面非常广泛,尤其是受到青少年的青睐。
在这些作品当中,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独树一帜的。《蝇王》是一部现代寓言,它表面上讲述了一群为躲避战乱的小孩因为空难迫降荒岛而产生的历险故事,实际上它并不能算作儿童文学的范畴。《蝇王》故事本身很简单,未来的一场战争毁掉了人类的和平。有一群孩子乘着飞机路过海上时发生了坠机事件,并困在了一个荒岛上。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渐渐分裂成两派,代表理智与文明的一派与代表野 性与原始的一派,最终爆发了两派中的矛盾。
戈尔丁通过这本书大胆地作出这样的寓言,在远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之后,人性里的恶将得到空前的释放,甚至最终会战胜人性善的一面,摧毁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所取得的一切果实,重新倒退回野蛮时代。有人曾评论戈尔丁对文明的进程和发展显的过于悲观,但从他的个人经历看,1940 年应征入伍,当了五年海军,参加过击沉德国“卑斯麦”号战役、大西洋护航和诺曼底登陆,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他也不可能会对当时的人类文明重建抱有更好的预期。
作品里这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儿童团体里,有名字出现的共有17 位。其中,拉尔夫是小说内心聚焦的核心人物,有着理性和秩序的主动性,当因飞机失事而被困于荒岛时, 拉尔夫一开始对这样自由自在的荒岛生活表现出异常的兴奋, 想着率领这群以他为首的孩子们在荒岛上建立一个分工有序、团结一致的集体来克服种种困难, 最后获得海军军官父亲的援救。他吹响了一只螺号,将分散在岛上各处的孩子组织起来,在全体会议上当选为领袖,进而组织孩子们搭帐篷,采野果,点篝火求援。但随着“野兽”的出现,岛上的安 宁和谐被打破,孩子们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拉尔夫为代表,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点、遇事开会并举手发言、海滩上始终燃起一堆火作为求援信号等。另一派是以唱诗班领队杰克为代表,他们对这些文明的、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而崇尚人性中的原恶,以及破坏、毁灭的本能。杰克自命不凡,对拉尔夫当选领袖十分不满。他被分配去打猎,便把猎来的野猪头插在一个尖木桩上,又逼着其他孩子仿效野蛮人将脸部涂抹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野猪头狂欢,却任凭救命的篝火熄灭,从而失去了得救的宝贵机会。可怕的是,越到后来,后一种倾向就越占据上风,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这群人当中。在远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之后,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为夺取领袖地位,杰克带人袭击了拉尔夫的住所,在激烈争斗中,起到拉尔夫助手作用的猪崽子在混战中坠崖死去,西蒙被乱棍打死,拉尔夫自己也陷入重围。男孩们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为了找出隐匿起来的拉尔夫,杰克不惜把整个海岛点燃。紧急关头,一艘英国军舰发现了岛上的大火及时赶来,结束了疯狂的一切。
杰克是与拉尔夫相对应的人物,代表了人性中恶、兽性和非理性的一面。他是教会唱诗班的领队,在小说开场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权力欲,然而却在与拉尔夫的争夺中接连失败,但这更激起他对自身能力的开掘和主动行动,在潜意识里是希望以其他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随着后来他因为打猎而在看护火种问题上失职,导致与拉尔夫矛盾逐渐激化,杰克逐渐发现:吃肉,在所有人只能吃素的时候,就代表了某种特权。这种特权在这个特定时刻就是一种力量,而拉尔夫在这一点上是虚弱的,他等待大人们发现他们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相比之下,可以吃上肉的诱惑对其他孩子显然更大一些。杰克一旦察觉到自己拥有的力量,便迅速地摆脱了拉尔夫的控制,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野兽”的威胁下,他成功地掠夺了领导权,实行了专制统治。崇尚本能的专制派最终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在无意识地杀死了西蒙和猪崽仔之后,杰克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为追杀拉尔夫而不惜烧毁了整座海岛。
猪崽子是一个戴着眼镜的矮胖男孩,爱思考问题,虽然其他孩子包括拉尔夫都将他当成嘲弄对象,但他仍是给拉尔夫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生火发出求救信号、用海螺召集所有孩子并写下名字便于管理。始终他都在努力地维持岛上和平,但又缺乏融入他人的能力,眼镜是全书当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物,代表着文明以及文明的力量,通过眼镜生出来的火,让拉尔夫成功把孩子们聚拢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小社会,但火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分裂。故事末尾,当他在杰克营地吹响海螺试图让大家再一次回归民主时,遭到了杰克一伙的屠戮。当罗杰用石头杀死猪崽子时,海螺也一同被轧碎,预示了海岛上孩子们心中的文明天性已彻底消亡。
西蒙是个特殊角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其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则喜欢子然独处。戈尔丁赋予了西蒙更多的象征和意义,他跟“蝇王”在内心里对话,跟自己的原始冲动对话,对话剖析了人性的黑暗,也预示这位“先知”的命运。“蝇王”是希伯来语Ba’alzevuv(希腊语是Beelzebub),喻意为一个极度邪恶的恶魔,代表毁灭、腐化、堕落、恐慌和歇斯底里。这种情绪,谋杀和死亡带来的感受,加上孩子们对未知的恐惧和盲目的恐怖行动,死亡的力量和邪恶在岛上释放出来。
除了拉尔夫、杰克、猪崽子和西蒙外,剩下的孩子们戈尔丁着墨不多,但其中几个亦颇具代表性。比如罗杰,他有一定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在小社会建立初期,无论是搭棚子还是猎野猪他都是主力成员,也做出过继续维持团体和谐的努力,但最终投向了更强大的杰克的一方,成为了最残酷的帮凶,最后用大石块砸死了猪崽子和象征民主的海螺。萨姆埃里克是一对双胞胎,也是一直跟随拉尔夫到最后的几个孩子。他们虽没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但更倾向于认同拉尔夫的做法,对拉尔夫最后的失势也抱有同情,直到最后被杰克一伙俘虏并拉拢,终于倒向了杰克一伙。投靠了杰克一伙后,面对拉尔夫的诘问,他们这样说道:“(拉尔夫)你一定得走,这儿不安全——他们强迫我们,他们伤害了我们……这 是一个帮派……”他们就这样扮演了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角色。
对人性不倦的探索是戈尔丁小说的主题, 戈尔丁认为“人类需要认识并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蝇王》对人性中来自本源、无可抑制的恶的揭露,表达了对战争刚结束不久正深处绝望中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未来的高度关切和深深忧虑。
这本书想讲述的并不仅仅是几个小孩退化堕落的故事,其独特之处在于,戈尔丁集合了所有典型的二十世纪人类学研究的理论,统合后用在了这个“实验场景”下,来探讨一个原本充满秩序民主的小社会为何最终变成一个集权社会的成因。
书里多次出现的吹海螺召开会议的描写,可以看作是西方社会的政治象征——议会制的缩影,在多次的议会斗争中,杰克一开始屡屡处于下风,甚至被迫离开这个团体。杰克一开始失败的原因在于,代表民主议会的海螺让大多数孩子本能的遵从自己从文明世界带来的生活制度。但戈尔丁却暗示源于人类心灵深处的非理性的恐惧最终将唤醒人的邪恶本性,导致秩序和文明的瓦解,独裁逐渐战胜了民主。刚开始被大家认可的“手持海螺才能发言”的规定后来完全被废弃。杰克作为独裁者的权利逐渐膨胀,而文明政治制度的维护者拉尔夫却被所有人抛弃,乃至于差一点被杰克所杀害。
同时戈尔丁还将这种残酷非理性的人性同基督教的原罪联系起来,战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原罪”一说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人的理智有能力解决人类精神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建立正常生活规范,但戈尔丁通过《蝇王》证明了相反的事实,他以令人触目惊心的描写强调人类理性的努力终归会失败,占上风的只能是人类邪恶的本能和天性。
英国海军在文末作为拯救者和文明的代表及时出现了,当军官问道:“谁是这群孩子的头儿”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刚刚命悬一线的拉尔夫站了出来,而独裁者杰克却选择了默不吭声。外来者的出现,让文明的外衣重新披上了他们的身体,使他们们对自己野蛮的欲望都感到了害怕和后悔,所有人大哭了起来。军官“静静的等待着,等着所有人都平静下来。”
“他等待着”,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既可以将之理解为等待人类的觉醒,等待理性最终战胜兽性这一天的到来,也可以理解为,在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面前,在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仍需要经历风雨、黑暗、挫败甚至倒退的考验才有可能走到最终胜利的那一天,假使说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真有那么一天会出现,那么在这天到来之前,我们能做和必须做的,就是在等待中继续坚守。
[1]戈尔丁. 蝇王[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2]童明. 美国文学史[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3]张中载.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侯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