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飘》的中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探析

2014-08-15刘丽华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斯嘉丽译本译者

刘丽华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山西汾阳032200)

一、译者的地位

(一)译者地位的演变

传统译论认为只有原作者才是文本的创作者,对原文本才具有解释权。而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只是充当一个“舌人”、“传话筒”、“媒婆”等角色,其任务就是将文本忠实客观并恰到好处地再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是充当原作者的从属,是一个幕后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不能有一点自己的个性在里面。解构主义的先驱罗兰.巴托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作者死了”这一口号,否认了只有原作者才具有对文本的唯一解释权,提升译者的地位至与原作者同样具有对文本的解释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阐述既延伸了原作品的生命历程还充分赋予了原作品以新的价值,其身份从隐性到显性,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肯定。

(二)译者主体性

从哲学上来说,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的影响客体、控制客体、改造客体,是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就是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自身及外部环境或者边缘主体的限制时,使得译入的语言能够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它主要包括接受原著的主体性和在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中体现出主体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译者主体性还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自主性等特征。译者要充分认识到语言转换不是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为译入语读者提供文本才是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虽然除自身的限制外,译者的主体性还受到原作的语言、时代背景、文化以及翻译规律等的影响,但是译者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将主体性根植与文本翻译中去。

二、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身份

首先,译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其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会深受所处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其本身的身份地位的影响。因为每一个译者都是一个社会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社会权利与关系的制约,所以说翻译也会受到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文本翻译与社会和政治是分不开的。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既是一个读者也是一个阐述者。因为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必定要通读全文,并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其后他才能进行文学做的翻译工作,用译入语阐述文学作品。译者最初的角色就是读者,具有读者的文学属性,此时他就是原作信息的接受者,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原作者进行沟通、交流,以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审美感受,并以此为基础理解原作,译者本身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体验也会影响到他对作品的理解。作为一个阐述者,译者要用艺术的手段和语言将原文进行阐述,在阐述过程中进行再创造。由此可知,翻译如同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其过程是艰辛而又矛盾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身的主体性,创造性地翻译文本,译者既具有读者的主体地位又具有阐述者的主体地位。

三、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

一是译者动机。译者在对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而这种目的则会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去,这包括翻译整个过程中的文本选择、翻译风格、和遣词造句等,与此同时,译者也会把目标读者考虑在内。翻译过程经历了由忠于原文到保留原文的新异之处创造性的翻译原文的过程。译者的动机指导了翻译行为,译者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选取翻译策略等来解决各种翻译难题,而这都是译者为了达到其动机的表现。

二是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直译或意译是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主要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会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对等”、“等效”是传统的翻译观点,,它要求译者要找出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对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轻则会导致文化信息上的不对等,重则会使原作与译作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过多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虽然使译本有了一个通顺的译文,但是却剥夺了读者获得异质文化的权利,抹杀了原作独特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归化和异化不会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唯一标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这往往会阻碍译者的翻译之路,所以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要依据文本所处时期的各种意识形态(比如文化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等)合理取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四、《飘》的创作过程以及中文翻译概述

《飘》中巧妙的人物关系、细腻而又真实的心理描写以及极具生活气息的语言描写深深的吸引了读者,尤其是小说中凄美爱情深受读者的喜爱,这与作者米切尔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爱情是密不可分的。斯嘉丽——小说的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和部分性格就是作者的生活写照,米切尔18岁时的爱人是一位有着外表俊美又拥有诗人般气质的年轻军官,这与小说中的阿希礼的形象不谋而合,但是战争夺走了他的生命,这就使得斯嘉丽与阿希礼的无法结合成为作者的痛苦。米切尔和斯嘉丽的第一段婚姻都是非常草率的,但是这段婚姻不久就告终了,米切尔和斯嘉丽最后都是跟一个深爱自己的人结婚了,作者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小说中去。米切尔和斯嘉丽一样经历了很多痛苦,但依然坚强。这部小说既畅销了半个多世纪也深受文坛上的冷遇。《飘》属于大众文学,它与经典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而美国文坛一直有意贬低《飘》的文学价值,因为《飘》代表的是南方白人上流社会的政治立场,近乎完美地描写努力的关系以及奴隶的待遇等,甚至否认买卖奴隶。

由《飘》改编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在1940年引入中国,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激起了翻译热潮,我国最早的译本是1940年由付东华翻译、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出版的《飘》,其译本最为流行。但是又由于该译本中归化翻译较多、删减部分也比较多,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之后又出现了诸多译本,《飘》在中国历史上不断翻译,这就很好地证明了《飘》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五、从不同的翻译视角探析《飘》的中文翻译

中译者主体性的不同决定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取,文学译本中会体现出译者的性别特点、文化特点的藏与显现以及时代特点和语言的归化与异化,不同的译者对统一文学做出不同的创造性翻译。以下就从三个不同视角来讨论《飘》的中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文化视角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以下讨论的是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包括道德、科学、文学、伦理等分支。首先是对人名、地名的翻译。傅东华先生在对人名、地名进行翻译的时候使用了规划策略,比如“阿金”、“阿宝”、“小贝子”等仆人或黑人的名字,听起来既亲切又容易辨识身份,在翻译姓氏的时候也套用了中国的姓氏,比如把Calvert、Wynder译成高和温,还使用了大量的儿化音,傅东华的这些译法都深受中国传统翻译的影响。二是对宗教文化的翻译。美国和中国的宗教文化信仰大为不同,美国主要以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主,中国则是以佛教为主,傅东华先生时代,老百姓几乎不知道基督教。小说中斯嘉丽的母亲信奉天主教,而convent通常指的是女修道院,修道院的女教徒成为修女,傅东华就把convent译成尼姑,虽然易懂,但是也会使读者误认为斯嘉丽的母亲是信佛的,这不符合原文背景,又如,fullofgrace本意为无限慈悲,却被译成观世音菩萨,这也误导了读者。这些都体现了文化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二)性别视角

《飘》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作为女性译者的李美华具有男性译者所没有的的优势,在心理描写的翻译中,她能够动心女性的能力、目标、心里期盼以及独立状况等,还有女性对自尊的要求比男性强烈的原因。男性译者在翻译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对象去审视。在外貌性格的翻译中,比如对斯嘉丽母亲的外外貌描述中,李美华则能够更贴切作者的描述,将她描述为一个“飘逸”、“身材高挑”、“圆润”的美丽优雅的南方贵妇。

(三)政治视角

政治是意识形态张最重要的部分,女性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会通过强调语言的政治性来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因而女性视角带有政治特点。

六、结束语

在对《飘》的中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探析中,能够充分认识到译者在翻译时译者主体性在译本中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自身和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这些都会在译本中体现出来。

[1] 杨峥.通俗与经典—再议小说《飘》的文学地位[J].作家,2010(22)

[2] 杨柳.从接收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以傅东华翻译的《飘》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

[3] 张淑英.《飘》的流行与寂寞[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01)

猜你喜欢

斯嘉丽译本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寡姐”的寡:美人稀有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中年再读《飘》,终于明白小说中隐藏的这三个真相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解读《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斯嘉丽”的个性蜕变
关于斯嘉丽·约翰逊你可能不知道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