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沙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4-08-15金洪昆马慧明刘国文李晓欢高怀娟
金洪昆,马慧明,刘国文,李晓欢,高怀娟
寻甸县甸沙乡地处滇中地区,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农业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贫困乡,也是全县五个扶贫攻坚乡之一,甸沙乡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马铃薯,家家户户都种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甸沙乡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种植面积和规模的逐年扩大,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带动甸沙乡1.9万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要支柱产业,把甸沙乡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的有效途径。
1 马铃薯产业现状
1.1 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甸沙乡是寻甸县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1000hm2以上,全乡各村委会都有种植,且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全乡计划种植1133.33hm2,比2013年增加56hm2。其中,甸沙村委会种植113.33hm2,鲁六村委会种植200hm2,海尾村委会种植166.67 hm2,苏撒坡村委会种植213.33hm2,兴隆村委会种植 46.67hm2,麦地心村委会种植 113.33hm2,老村村委会种植113.33hm2,治租村委会种植66.67hm2,红果树村委会种植100hm2。
1.2 种植品种不断优化
自1996年以来,从会泽县驾车乡引进种植合作-88,到今年已有17年时间,由于合作-88种植年限较长,种薯退化严重。近些年,乡农业科不断从外地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目前全乡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有合作-88、宣薯2号、滇薯6号,丽薯7号,同时种植了少量的H-6(蓝贵人)、黑金刚等特色品种。2013年乡农业科从青海引进青薯九号100t在全乡不同海拔的各村进行试验性种植,种植面积20hm2,经过一年的试验种植结果表明,该品种表现良好,适应性强,平均亩产3t以上,薯形、口感、抗逆性、耐储性、产量、市场行情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品种,也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好评。2014年将继续从青海省西宁市调运310t青薯九号一级种在全乡范围大面积种植。
1.3 种植制度
甸沙乡周年可种植大春、秋、小春三季马铃薯。大春马铃薯一般在每年的3~4月播种,8~9月后可收获。秋马铃薯一般于每年的7~8月初播种,11月末收获。小春马铃薯一般于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播种,4月末收获。
种植方式有豆类→马铃薯→小麦的轮作;马铃薯与玉米的间作;玉米与马铃薯和烤烟与马铃薯的套种。
1.4 种植效益
2013年全乡鲜薯平均亩产2600kg,按市场均价计算,亩产值为4400元。总产量达4万t,产值超过6500万元。
2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有利条件
2.1 政府引导,领导重视
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造马铃薯大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出台了各种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大力引进外商收购马铃薯。并由乡政府领导亲自带队,乡党政班子成员、农技员、各村委会支书主任等参与的马铃薯新品种推广现场会,种植技术现场会,统防统治现场会,通过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的示范活动,提高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2 政策优势和市场机遇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基础较好的云薯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寻甸县作为第一批被列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份之一,乡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和省市县相关物资补助,并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2013年全乡马铃薯良种补贴合计补助资金达12万元,覆盖全乡九个村委会70%以上农户。
马铃薯产品增值空间较大。按照市面的销售价,一千克鲜马铃薯1.5元,经过加工,在超市108g袋装的土豆片均价5元;在麦当劳、肯德基一小盒薯条售价7元,由此可见,其利润较为可观,厂商需求也随之加大。马铃薯还可加工成马铃薯全粉、淀粉,随着近几年我国在薯类淀粉加工和深加工上技术不断革新,力度不断加大,对马铃薯的需求也极为旺盛。
2.3 品牌优势
为推动甸沙乡马铃薯产业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成功创建了马铃薯绿色食品基地,申报“甸沙”牌马铃薯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333.33hm2,认证产量4万t。2011年7月获得了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2.4 良好的种植基础
甸沙乡马铃薯种植历史较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马铃薯,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新品种接受能力较强,从而也有利于农技人员开展新品种的推广工作。
3 存存问题
3.1 认识不足
甸沙乡马铃薯产业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快发展,经济效益也显著,但部分农户依然认识不足,靠天吃饭思想严重,不重视科技培训。认为只要种下去,丰收不丰收,增产不增产全靠当年的天气决定;还认为提高产量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周而复始,由此导致农田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养分失调的恶性循环。
3.2 种薯质量
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少数农户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从商贩手中低价购买各种马铃薯种薯,而不良商贩为了谋取利益,不顾农户的切身利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导致农户购买的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源头上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3.3 种植水平较低,品种较显单一
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如合作-88)首先由于种植时间长,没有进行脱毒种薯的更换,导致种薯退化严重。其次,因为种植密度不够,合理的种植密度为每亩3000塘左右,而甸沙乡的种植密度每亩平均只有2000塘左右;再次,因马铃薯属忌氯作物,而农户使用的无机肥大都是氯化钾,造成施肥不合理。加之晚疫病危害严重,上述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农户种植利益受损,种植效益不明显。全乡的马铃薯播种、管理、收获也全都是靠人力来实现,机械化生产落后,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较低,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缓慢,阻碍产业的全面发展。
3.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自然灾害频发
云南近几年持续少有的干旱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本身就薄弱的情况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中央、省市投入了各类资金用于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但农业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仍然不健全,机耕路年久失修,水利灌溉设施少、条件差,部分村庄生产用水只能靠人背马拉,加上极端天气的不确定因素,将给基础设施较薄弱的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挑战,农业生产也将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5 没有利用好品牌优势做强产业
2011年,甸沙乡成功申报“甸沙牌”马铃薯为绿色食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形成了地方品牌,但却没有形成走品牌之路的意识,没有利用好此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甸沙乡马铃薯产业。
3.6 市场信息不对称
甸沙乡虽然地处滇中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管种,不知道如何营销自己种出的优质马铃薯,加之缺少正规的平台和渠道向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所以造成了大量薯贩来到田间地头,尽量压低交易价格,农户只能被动接受交易价格的局面。
4 发展甸沙乡马铃薯产业的建议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马铃薯产业作为甸沙乡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乡党委政府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认真研究落实好各项政策,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契机,以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载体,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产业的领导和组织的健全,成立乡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产业的统筹领导,从信息,技术到销售推广全程服务,确保马铃薯从种前到销售,都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市场的调查,信息的搜集,技术的服务,销售的渠道。
4.2 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科技素质
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着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决定着农业的发展程度,农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农民要想增收致富,关键还是在于农民的科技素质。因此,只有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补充和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改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非专业性和老龄化现象。
4.3 合理布局,规范种植
在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的同时,对现有的马铃薯种植区域要合理布局,对种植手段、种植时间、种植制度、种植技术统一规范。开展病虫害,特别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提高马铃薯产量。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建立马铃薯高产样板示范区,发挥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引、帮、扶”带动马铃薯连片高产种植。
4.4 建立马铃薯良种基地,推广优质合格种薯
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建立良种(原种)扩繁基地,加强和各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新品种品比试验,筛选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抗病强的新品种(系),向农户推广优质合格的种薯,争取覆盖率达90%以上。一可避免农户被不良商贩所欺诈,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种薯无市场可交易;二可夯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良种供应基础,并定期对脱毒种薯进行检测,
4.5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灾害预警预报
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因素,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也是农业生产的心腹大患,甸沙乡也不例外。虽然近几年在上级财政的支持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部分改善,但力度较小,覆盖面较窄。甸沙乡地理、地势、气候等各种原因,导致严重缺水。因此,必须加大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多方位争取资金,并加强资金管理,积极探索适合于本乡农田节水灌溉的农艺措施。
4.6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马铃薯无论是食用,还是深加工,市场需求都极为旺盛,前景也十分广阔。加强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本地新建深加工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有效促进企业和农户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延伸产业链,转移部分劳动力,增加当地就业人数。
寻甸县联创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9月在甸沙乡成立,是目前甸沙乡唯一一个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均来自全乡马铃薯种植大户。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合作社的成立和种植大户的辐射效应为契机,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企业为载体,农户为支撑,培育壮大合作社,吸引更多社员。同时,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可尝试由合作社牵头,与昆明沃尔玛、家乐福等各大超市实行“农超对接”的方式,减少中间销售环节,把“甸沙牌”马铃薯直接销售到昆明市民的餐桌上,建立“产销”为一体的营销网络,这样不仅促进了甸沙乡马铃薯的销售,还可带动、拓宽其他蔬菜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