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例偏头痛经颅多普勒分析
2014-08-15刘静
刘 静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 内一科,云南 昆明 650200)
偏头痛是原发性血管性头痛的一种,以往只能靠临床分析,而缺乏相应的辅助诊断的手段。2010-2014年6月,对我科收治的164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了颅多普勒(TCD) 检测,以求找出对该病进行辅助诊断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64例中男55例,女109岁,男∶女=1∶2;年龄16~63岁,其中20岁以下组7例(4.2%),20~30岁组16例(9.8%);30~40岁组76例(46.3%);40~50岁组37例(22.6%);50~60岁组17例(10.4%);60岁以上组11例(占6.7%)。各组病程1~10年不等。诊断标准及依据[1]:①50%患者有偏头痛家族史;②有典型的发作性头痛、有的呈博动性头痛,有的可以从一侧眶上钝痛开始,而后发展到单侧或双侧头痛,有的伴有剧烈呕吐,有的发作严重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③临床大多无典型的神经系统体征;④发作前可有诱发因素,如月经、饮酒、声、精神因素等等。
检测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以色列Rimed公司生产的Trans-Link 9000型TCD仪,2 MHZ探头,患者取卧位,经颞窗分别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取坐位,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根据血流频谱的峰值、峰时、声频分析患者的血流变化。
结 果 TCD血流速度的正常值[2]:①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为(72~115) cm/s;②大脑前动脉收缩期峰值为(56~92) cm/s;③大脑后动脉收缩期峰值为(38~63) cm/s;④椎动脉收缩期峰值为(36~64) cm/s;⑤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为(45~78) cm/s。
164例中有82例TCD检测结果正常。其余82例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异常表现。82例共影响183支动脉,其中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及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3种情况。
1.血流速度增加 共127支动脉,其中大脑中动脉58支,其流速(115~180) cm/s,平均130cm/s;大脑前动脉29支,其流速(95~150)cm/s,平均120cm/s,大脑后动脉3支,流速65 cm/s以上,基底动脉6支,流速在(80~110)cm/s,椎动脉19支,流速在(70~100) cm/s。
2.血流速度减慢 共36支动脉,其中基底动脉12支,左椎动脉12支,右椎动脉12支,流速在(20~40) cm/s,平均30cm/s。
3.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 共10对动脉,均为大脑前动脉。左右两侧血流速度差别大于20 cm/s为不对称。
讨 论 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3]与脑内外血管和神经递质(单胺氧化酶,5-羟色胺,徐缓激肽) 等变化有关。Diamands认为[4]偏头痛是因为不同的外在和内在因素促发了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和单胺氧化酶,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颅外和某些颅内血管收缩所致。多数文献特别强调了颅内外血管运动障碍是导致偏头痛的重要原因。本组164例TCD检测结果分析,82例TCD异常者中,表现血流速度增加者有48例(58.0%),且最多见于两侧或单侧的MCA及ACA。血流速度增加的程度较轻,多数病例的MCA平均流速不超过130cm/s,ACA的平均流速不超过120cm/s。血流速度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血管紧张度增高或动脉管腔的功能性狭窄有关。表现血流速度减慢的有25例(30.0%) 均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减慢可能为血管扩张的表现。另外本组注意到除了流速加快或减慢外,流速不对称也是偏头痛在TCD中的一种表现,占本组患者的6.0%,可能由于血管机能的紊乱所致。由此看到,偏头痛的发生与血管功能的舒缩功能有关,亦符合颅内外血管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
其次,本组中115例(70.0%) 患者是在偏头痛发作间歇期作TCD检测的,其中异常42例(36.5%);49例(30.0%) 患者在发作期接受TCD检测的,其中异常31例(63.2%),发作期与发作间歇期的异常率有一定的差异,说明偏头痛发作时大动脉血管的管腔有一定的改变。但由于本组患者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的检测结果并非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患者的检测对比上缺乏一定的资料,因此,关于发作期与发作间歇期的差异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积累资料,作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