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后失地农民的就业探讨
2014-08-15李外莲杨会萍
李外莲,杨会萍
(1.昆明市呈贡区乌龙街道办事处,云南 呈贡 650500;
2.昆明市呈贡区洛龙街道办事处,云南 呈贡 650500)
土地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要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关键是要打破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用地矛盾。因此,探索失地农民转移安置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问题,增加失地农民经济收入,保障社会安定,维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
1 失地农民转移的特点和现状
随着新昆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呈贡新城建设征占了大面积的土地,致使大部分人员成为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涌现。乌龙街道辖6个社区4700户,13615人,2007年前人均耕地533m2,现人均不足200m2,其中2个社区完全失地农户涉及992户,达2733人,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有所趋缓,一是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较慢。由于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化水平不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区域内非农产业转移速度趋缓。二是向区域外转移速度变慢,由于剩余劳动力培训力度不够,服务滞后,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输出速度趋缓。
农村快速增长的劳动力,远远超过了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也超过了农村现有耕地的承载能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3 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的现状,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在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上,应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
3.1 积极鼓励外出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结构
在新昆明建设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土地被征占,失地农民数量呈上涨趋势,人多地少很难满足失地农民生活需要。因此政府已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每亩给予500元的补助资金,鼓励失地人员利用多年积累的生产种植经验,以户带户、村带村的形式到县外租种土地,形成规模化生产,对规模较大的种植户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3.2 依靠工业化战略转型,创造更多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
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协调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和公共财政政策,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创造农民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
3.3 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城市的用工单位只针对城镇人员的局限性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流动,不利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到城里务工,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打工者还是城乡间信息、技术、文化的沟通者,通过进城务工,可充分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融合。
3.4 拓宽输出渠道,促进劳动力向省外转移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失地农民培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务工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对外劳务市场的输出。
3.5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安全转移
1)加强领导重视力度。依靠相关配套政策及服务体系保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资金扶持,把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放在首位,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现实可能性。
2)建立健全失地人员转移就业中介组织。乌龙街道所辖社区由于信息闭塞和分散,不了解外面的经济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情况,自身的组织程度不高,活动能力不强,社会信息不广,很难找到就业门路。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劳动服务公司或就业介绍所,负责转移就业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
3)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系统。由于历史原因世代以种田为主,与外界沟通较少,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大部分外出就业人员的适应能力较差,就业不稳定,收入不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系统,以专业技术适应能力及创业精神为重点努力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劳动力输出的就业率。
4)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输出管理服务系统。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家中的亲戚、人际关系网络,存在一定盲目性,就业者的人身安全等方面不能得到保障是制约向外转移的主要因素,所以要建立一个权威的劳动力组织输出系统,负责在信息调查系统的引导下,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地输出。实现劳动力输出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季节型向长年型、流动型向相对稳定型的转变,同时要有专职管理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联系解决存在问题,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
[1]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