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4-08-15陈飘飘文东升

关键词:红七军土地革命大众化

陈飘飘 文东升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0 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自觉运用的过程。产生于西方工业化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内在的理论内容还是外在的表达方式,同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有着较大区别。在创建和发展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中国共产党根据左右江地区的实际,结合当时的实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在该地区的传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认真研究,从中精选出与中国社会联系密切的部分进行重点传播,为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当前我们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之一湖南进行了32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毛泽东认为,农民阶级中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1]13而中国共产党所要做的,就是团结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农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对具体情况进行的科学分析为出发点。左右江地区位于广西西部,是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长期受到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统治压迫,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左右江地区群众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在创建和巩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抛弃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2]17而是围绕这两大主题,重点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3]进行了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阶级观、革命观,以及破除封建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1 以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为基础的政治启蒙

“注意同群众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2]18为了能够在左右江地区顺利开展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根据左右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为基础的唯物史观教育。在红七军编写的工农兵识字课本中,通常用一句或者一小段话向广大群众讲解基本政治理论常识,诸如“工农和士兵,受痛苦最深”等[4]136在苏维埃政府组织的培训班中,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包括对东兰革命失败原因的总结,并明确提出了失败的首要主观原因就是“单纯军事行动,没有广大群众力量”,“武装群众力量很少”[4]164。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叙述,让广大群众意识到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握,广大无产阶级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推翻反动统治,争取解放。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知。

1.2 以阶级斗争、武装革命为基础的革命理论宣传

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革命观的解释和宣传,是左右江地区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以张云逸、邓小平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集会(如十月革命纪念会)和创办刊物等形式,公开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讲革命队伍纪律。提出“以经济地位之高下划分称为阶级”[4]193,“有了阶级以来就有阶级斗争”,“被压迫的人对于压迫的人,自然要起或多或少的反抗,就是说人类有了人压迫人的事,就有阶级斗争,要想没有阶级斗争,就只有消灭这种阶级的社会,创造共产社会”[4]180-181等主张。在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告民众书》中,明确指出国民党是代表豪绅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反革命集团,“是欺骗民众的,是残杀工农的”[4]111观点,并指出,广大劳苦群众要想争取地位,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进行革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呼吁广大群众要“打破‘生而被治’的奴隶观念”,看清自己的出路,即“惟有拿自己的力量去谋解放,也惟有拿自己的力量去奋斗,才能解放自己!”[4]114经过党的宣传发动,左右江地区各族人民从亲身经历出发,从而认识到自己遭受压迫和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要通过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广大人民群众认定:“只有坚持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方向,才会有革命胜利之日;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着革命的大道上走,坚决奋斗到底,最终胜利是不远的。”[5]206

1.3 以改变社会陋习为基础的社会教育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除去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以外,各种封建宗法思想制度,乡村的恶劣习惯也是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但是各种封建思想“都随着农民权力的升涨而动摇”[1]32,迷信观念“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1]33。因此,共产党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1]33

中国共产党在左右江地区对于科学文明观念的传播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中明确提出,“家庭妇女也是群众的一部分”[4]75。在随后颁布的各项法规中,还提出“废除多妻制度”,“废除使女制度”,“严禁男子虐待妇女”[4]78等;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颁布了“废除一切不良习俗习惯(迷信、拜跪及封建式的称呼);严禁烟赌;严禁贩卖人口”[4]79等条例。这些法规不仅有利于妇女同胞摆脱封建男权思想的束缚,而且有利于党的主张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左右江地区的深入。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11要实现左右江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充分了解左右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广大群众思想状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左右江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929年9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广西工农群众过去受了长期的压迫及剥削,现今急迫地寻找革命的路”[4]70,而“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没有土地,或是土地不足,这是农民一切痛苦的根源。农民斗争的第一个主要要求是要得到土地——耕者有其田,这个要求在下层农民——雇农贫农尤为迫切。”[4]123因而,为了巩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深入土地革命,彻底地没收豪绅地主土地交给苏维埃政府,分配与农民,使农民得到实际利益,由此引导农民群众起来斗争的勇气。”[7]大会决定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依照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在左右江地区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任务的群众运动。

1929年12月21日,以中国红军第七军政治部名义颁布的《土地革命》手册,分析了中国农民在政治上受军阀的残害,豪绅的压迫;经济上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地主无情地剥削,高利贷、苛捐杂税,以及中间人的剥削等悲惨现状。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关系:“豪绅地主、买办和他们的代表军阀是依赖剥削农民为生存的,这些东西不消灭,农民不能解放,农业不能改善”[4]123。土地革命则可以解放农民。另外,“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是封建势力;剥削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打倒封建势力,消灭军阀买办与解放农民,可以给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土地革命是目前革命的主要内容,现在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与肃清封建势力,土地革命可以肃清封建势力和打倒帝国主义”。[4]123手册中还明确规定了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主要策略,这些论述基本反映了当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政策思想。

在推行土地革命前,邓小平、韦拔群、雷经天等红七军领导人首先选取东兰县武篆区作为根据地土地革命调查研究的试点,还试办了共耕社。在红七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区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在调查研究土地革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借鉴江西苏区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条例对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以及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管理、耕作制度等作了重要规定。这两个条例成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全面开展土地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经过土地革命,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在根据地被废除,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各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根据地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程度空前高涨,群众热爱拥护红军,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方式

3.1 举办培训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部队士兵头脑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1929年12月20日,中共红七军前委发布了《前委通告(第二号)——关于党的组织工作》。该文件专门提出了举办训练班、学习基本理论、培养党员骨干的问题;文件还提出在“平马、百色、东兰即开办中坚同志训练班,在短期内施以基本理论之训练”[4]116的要求。遵照红七军前委的指示精神,右江各级党组织举办了各种党员训练班。

考虑到左右江地区党员文化水平不高这一实际情况,党员培训使用的教材也注意用简单、平实的语言编写。例如:《党员须知》主要介绍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和主要任务,以及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等。在论述“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问题时,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与)国民党的不同,国民党是代表地主豪绅资产阶级,压迫工农兵及一般贫苦群众,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领导被压迫阶级,推翻帝国主义、铲除军阀地主产阶级的。国民党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是中国反革命的集团……共产党是很坚决不妥协的革命先锋队”[4]188。《革命常识问答》共50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以及当时党的各项具体政策问题。在论述“革命是怎样解释、共产党是怎样解释”这些问题时,《革命常识问答》通常用一两句话概括出这些抽象概念的精髓,即“革命就是被压迫阶级忍受不住压迫阶级的压迫而起来的一种企图推翻统治阶级的武装行动。”[4]178“共产党是工农劳苦群众中之最坚决、最勇敢的分子组织的,他是革命的指挥部。”[4]179。

3.2 加强工农群众组织建设,发挥群众力量

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前委提出要“加强党在苏维埃、赤卫军和群众中的领导,同时要加强群众的组织工作,(特别)要注意雇农工会、秘密的农民协会(或劳农会)、赤色救济会(即人道救济会)的组织。”[8]245要求“各级苏维埃要开始进行各种斗争的组织,如交通队、运输队、侦察队、破坏队、少年先锋队等等,使苏维埃下每一个群众都参加工作,与苏维埃发生密切关系”[8]255。

为响应前委的号召,根据地地区的各种群团组织迅速建立起来,并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如在百色县未成立农协会的地方,由县临时苏维埃政府组织发动成立的农民赤卫队以及工人、师生宣传队等,配合部队的宣传队,深入百色各个村镇,向农民进行革命宣传。从1929年底到1930年初,各地在普遍宣传了“反对买卖包办婚姻,反对旧礼教,实行一夫一妻制,实行男女平等”之后,妇女群众们热烈拥护成立妇女会。在各级妇女会的领导下,广大妇女参加文化学习、政治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有一批妇女成为了红七军的军人,在后来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3.3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政治思想觉悟

在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不久,按照红七军政治部指示,开始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一,对百色县城内中小学机构进行改革,由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及军部领导轮流到学校给师生上政治课,教育师生树立革命观点,为劳苦大众服务。第二,针对左右江地区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加上反动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愚民政策,相当一部分群众仍处于愚昧状态的现实,红七军政治部派出政工干部,配合地方政府,在各区乡成立俱乐部和宣传队,下乡向群众进行形势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活动多以人民群众喜爱的山歌、文明戏、粤曲、白话戏等形式为主,既配合党的宣传工作,又活跃根据地群众的文化生活。第三,红七军政治部还编印《工农小丛书》,创办发行了《右江日报》,大量印发各种文告、传单、标语、漫画等宣传品,散发到根据地的各个角落,大力宣传党的主张,配合开展根据地革命斗争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和多种形式的文艺宣传,使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民众中的认知程度和普及程度得到了提高,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4 左右江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4.1 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能在左右江地区实现大众化的坚实保障,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左右江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右江人民勇于举起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旗帜,才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的鲜明口号,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党的最高价值取向。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只有“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9]才能实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艰巨任务。

4.2 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基础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9马克思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改革社会和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力量。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与发动、依靠群众的力量相结合。

为了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力量,体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右江苏维埃政府规定,右江苏维埃政权在本质上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的政权,它是“立法行政合一”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求解放的政权,人民群众在苏维埃政权中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在此基础上,右江苏维埃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条令,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实际,选择了群众容易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宣传工作。从而便于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并且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自觉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4.3 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大众”,其实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的主体,还是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主体。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代,只有时刻关注、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0]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深入人心,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等实际问题,通过关心、关注社会现实困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4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在内容选择和具体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针对党员和红军战士,采取培训班的形式,以培养合格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革命战士为主要内容,尤其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培训;在广大群众中,主要进行以识字运动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项政治运动,通过传单、墙报、文艺表演等形式进行党和党领导下的红军政策的宣传,以帮助广大群众形成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陈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经验与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12(5).

[4] 左右江革命历史调查组.左右江革命史料汇编:第二辑[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78.

[5]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共百色市委员会党史办公室.百色起义史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红七军政治部.目前的主要任务(一)[N].右江日报,1929-12-18.

[8]中共广西百色地委党校.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猜你喜欢

红七军土地革命大众化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