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其器”与“箕子入朝”之事

2014-08-15张睿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铜器铭文甲骨文

张睿祥

(天水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两汉以来,关于“箕子入朝”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学者对“箕子入朝”一事虽大多认定,但也有人信疑参半,韩国、日本学者,则几乎持否定态度。造成观点不同的原因,既有书缺有间的问题,也缘于方法论的分歧。

20世纪以来,在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不断出土带有“ 侯”字样铭文的铜器,其铭文中往往有“亚”字图形,因此,此类铜器被称为“亚其器”。 氏铜器传世总数大约有二百余件,“上限约当商王武丁前后,下限可至西周康昭之际,表明这一族氏在商周历史上至少存在了三百年左右。”[1]尤以北京、辽宁喀左一带发现最多,达十余件,且辽宁喀左地区还是以窖藏形式出现,大部分器形表现出西周初期铜器的特征,间或也有商末的铜器。陈寅恪先生在为《敦煌劫余录》作序时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笔者认为,虽然这批铜器在学术意义上并非如陈先生所说之重大,但它们的出现,确为研究箕国地望和箕子入朝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 侯与箕子

,从己其声,甲骨文中用作方国之名。[2]甲骨文中有“又老 侯”、“王其在 ”、“王……于侯”等记载,说明 国商时已存,商王频繁往之,说明商王室与 国有较紧密的联系。

卜辞提到的 侯之“ ”与箕子之“箕”字体如此相近,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更进一步地说 侯是否是文献中记载的箕子?这一疑问是古朝鲜史研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箕子问题上一个争论的焦点,下文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辽宁喀左北洞村曾出土一件铜鼎,名为“右正斐鼎”,鼎腹内壁铭文二十三字,底部铭文四字。腹内壁铭文:丁亥, 商(赏)右正斐要贝,在穆,朋二百,斐□ 商,用作母己尊。底铭: 侯亚 。方鼎铭文大意为:丁亥日, 在穆地赏赐右正斐二百朋贝,斐颂扬 的赏赐,特作母己鼎。

侯亚 。铭文中共出现三个人物: 、斐、 侯亚。

徐中舒先生释 :“ ,像人跪降献戈之形”。[3]在卜辞中出现几率较高,且释义有别。“基方

。”[4]释为献戈投降之意;“其 ,戈一斧九。”[5]意为仪仗列队。 作为人名,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均有记载。如:

贞, 弗其底, 取。[6]《乙》2567

丁卯卜,争贞,呼雀 戎, □。[6]1225《乙》5311

丁卯卜, , 底□。[7]《甲》210

甲骨文中所记载的争、雀、 等人所处的时代已得以考证,争是武丁时的贞人,雀是武丁时重要的大臣, 是武丁晚期至祖庚时的贞人。[8]他们和

同见于一版,表明了 所处的时代。

关于 侯亚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商周铜器中具有“亚 ”铭文者,已达七十余件,同时 、出于同一铭文的铜器也有相当数量,如:

父辛角:丁未, 商(赏)征贝,用作父辛彝,亚 。[9]《三代》16.46

卣: 易(赐)孝,用作且(祖)丁父□,亚 侯 。[9]1392《三代》13.34

由上可以证明 和 大抵同为武丁时人,他冠有亚号,又称 侯,因而 为 国诸侯,王朝大亚, 国当是 所始封。

若 侯与箕子同为一人,那么箕子必为 国日后继承者。丁山先生考曰:“ ,至《春秋》便书为纪,而其字从其,实则箕之本字,这位‘右老侯’非箕子不能当之”,“凡鼎彝铭文著亚字者,都是殷王畿内甸男之徽识, 侯诸器,均著亚字,可见箕确畿内的侯亚”。[10]这是较早将 侯与箕子认作同一人的观点,然文中所提“ ,至《春秋》便书为纪”,后为王献唐先生考证, 、纪所封时间、地域均不同,为两个不同的封国。[11]

下面再举几件铜器铭文说明 侯与箕子的关系:

王妇 孟姜匜:王妇 孟姜作旅匜,其万年眉寿用之。

公作叔姜壶: 公作叔姜□盥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

侯簋: 侯作 井姜妢母媵尊殷,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邢姜太宰巳簋:井(邢)姜大宰巳铸其宝,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王妇 孟姜匜为春秋器,[12]“王妇”之“王”当是指周天子, 为父家氏名,孟排行名,姜为父家族姓,则王妇为 国之女, 国为姜姓。

公作叔姜壶为媵器,叔姜当为 公女儿,叔为排行,姜为父家族姓,姜下一字或为“女”字,仍可证 国为姜姓。

侯簋与邢姜太宰巳簋,前为 侯所作而媵女母归于邢国者,后者则为邢国所自作,均为 国姜姓女子下嫁井国的器物。不管怎样,两器进一步印证 国为姜姓古国。

众所周知,箕子乃帝乙之后,子姓,而 国为姜姓,由此可证明 侯并非箕子,因此将箕子与侯联系在一起是不妥的。

二、箕国地望

箕子并不姓箕,箕是指其封国而言。关于箕子,文献中记载颇多。南朝宋裴骃《集解》引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唐司马贞《索引》亦曰:“箕,国也;子,爵也。”司马彪曰:“箕子名胥余。”郑玄云:“微子、箕子,实是畿内采地之爵,非畿外治民之君,故云子也。”

箕国是一个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国家,《史记·周本纪》中没有提及箕国被封一事,由此看来司马迁对于箕国是否被封已存有疑惑。箕国到底位于何方,从目前考察来看,与箕国之地有关的地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山东东部

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出土的青铜器有作“伯”或“ 伯子”,王献唐先生以此为基础著成《黄县 器》一书,并搜集了43个器号,73件商代

国器,书中指出 国即是箕国,商初的“亚其”、“其”与商晚期的 侯是同一宗族,一脉相承。但 国故地应在今莒县北(今山东东部地区),黄县 器为 国嫁女的媵器。《路史·后记》曰:“帝舜次妃癸比氏生二女……(其后裔)夏之氏有箕伯、直柄,伯戏中衰,成汤置之于遂,遂世守之,后为齐所灭。箕伯之后,箕子事封。”此言“遂”为夏箕伯后裔之封地,春秋时被齐桓公所灭。“遂”地在今山东肥城一带。殷商时山东境内是否有箕氏之封地,目前资料不足以证实,但春秋时期山东 侯为姜姓,与殷商箕子应无关系。

(二)山西境内

甲骨文中有“其”字,像簸箕形,一般认为即“箕”的初文,用作地名时都将“其”字释为“箕”。甲骨文中又有 、 二字,均为方国名。

字从土从其,郭沫若定为“基”字,认为即箕子所封国名。“ 方,方国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13]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认为“箕”即古冀国之“冀”。《左传》杜预注:“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在今山西河津,又认为箕与郭、缶二地相邻,郭即虢,在今山西平陆;缶即陶,在今山西河津。李学勤认为微、箕都在商王畿内,箕为今山西榆社县南的箕城镇。[14]顾颉刚先生也曾言武王封箕子于山西。[15]山西境内的箕地与箕国可能有关,也许为殷商箕氏之分支或箕子之先辈封地,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是否正确当还有待更多考古资料的证实。

(三)河北北部

对于“基”与郭、缶二地相邻的记载,丁山先生在《殷商氏族方国志》中提出在河北北部易水、滱水流域也有郭、缶二地。郭即《左传》昭公七年“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二月戊午,盟于濡水”之“虢”,在今蓉城;缶即《汉书·地理志》:“石济水所出,鼎之瘿陶入泜”之瘿陶。如此,箕地似可于河北北部求之。[16]

(四)北京地区

北京卢沟桥出土“亚盉”铭曰:“ 侯亚 ,匽侯赐亚贝,作父乙宝尊彝。”以及北京琉璃河黄土坡M251曾出土“ 亚 鼎”,对箕国地望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辽宁省博物馆等编《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根据新的出土资料从辽宁喀左与北京附近多次出现带 的铜器,提出商代箕族地望在周初的燕地,甚至认为在今北京沙河附近。曹定云先生说:“我在《亚其考》一文中已论及, 器一再在北京附近出土,表明 侯封地似在今北京附近……”[17]

(五)辽宁西部

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貉族”一章谈及貉族文化时,吕先生说:“貉介鲜卑、肃慎间,两族文明程度皆浅,而貉族程度独高,果何所受之哉?则不得不溯溯其源于箕子……貉族文化,多同于殷,盖自箕氏有国以来所渐染,非待北燕拓境,然后受之也。”[18]由此可知,貉族与箕国存在文化上的交流,两地相邻或相近。《史记·燕世家》云:“燕北迫蛮貉。”则貉在燕国北部。《货殖传》云:“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此谓貉在辽东之外也。”如此,貉族居地,初在燕北,其后则在辽东。张博泉先生认为:“箕子适朝鲜在辽西,箕子之后朝鲜在辽东,鲜国师在乐浪。”[19]王国维也提出过箕子先人以辽西为封地的观点:“箕子之封朝鲜,事非绝无渊源,颇疑商人与古营州之城,夙有根据,故周人因而封之。”[20]

以上诸说不同,究其材料来源,一为出土文物,一为文献资料。亚其器的族属上文已证明,与箕国无关。文献重于地名的考证,然地名相似、实非一地的情况颇为常见,仅仅依靠地名的考证难以成立,还需注意考证地域周围各族的情况。

三、箕氏朝鲜的地望

箕子“走之朝鲜”之“朝鲜”的地望与箕国有些许关系,对于箕氏朝鲜的地望,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朝鲜全史》:“古朝鲜在构成燕国东界的碣石与辽水之东。碣石可视为今山海关附近的碣石山,辽水则同碣石一样,实构成燕界的一条大河,这条大河可以认定为现今之滦河。”其二,金毓黻著《东北通史》:“今辽阳以东,鸭绿江左右岸之地,必为其所领有,略如汉代至高句丽。追至战国之末,燕将秦开,击破东胡,辟地二千余里,自满番汉为界。而朝鲜之租借,乃退处鸭绿江之东地。”其三,张博泉著《东北地方史稿》:“箕子于殷末迁来东北,其地初在辽西,今大凌河流域。”其四,孙进己、冯永谦主编《东北历史地理》:“箕氏朝鲜,应在今朝鲜半岛……其西界,应当在满番汉(今清川江西北)之西,可能达到今鸭绿江流域。”对于第四种观点应该首先否定,箕子入朝之朝鲜断不是今天所说的朝鲜半岛。吕思勉先生亦曰:“箕子立国朝鲜,昔人皆以为即今朝鲜之地,近始有疑之者,谓箕子初封,当在广宁附近,予谓朝鲜初地,究在何处,殆难质言。然必不在今朝鲜境,度其大较,当在燕之东北,与貉杂居。”[18]152

朝鲜一词,最初并非国名,为地理名词。关于朝鲜的记载,在战国、秦汉以后的文献中多见。《山海经·海内经》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21]东海即今黄海,北海即今渤海。郭璞注云:“朝鲜,今乐浪也。”《山海经·海内北经》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21]321郭璞注云:“朝鲜,今乐浪,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郭璞为晋人,晋时朝鲜在列水(今朝鲜大同江)东,属乐浪郡,列口属带方郡。“海北山南”之海指今江华湾,山即朝鲜半岛北部之狼林山。由此可见,郭璞所言与汉、晋时的朝鲜地理位置相符。

对箕氏朝鲜地望的考证离不开燕国的发展。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燕。”燕灭蓟国,定都蓟城(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燕国强盛时期,疆域东北抵至辽东半岛,在燕国开发辽东半岛之前,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占据于此地呢?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景王曾对晋人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司马相如《子虚赋》云:“齐东陼钜海,……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颜《注》:“邪读作左,为东北接也。”说明肃慎为周初燕国的近邻,在燕的东北。

《史记·朝鲜列传》记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贝水为界,属燕。”这段记载,对于确定燕昭王时期“朝鲜”地望很有帮助。“自始全燕时”,《索隐》云:“始全燕时,为六国燕方全盛之时。”即燕昭王时,为燕之全盛期,取真番、朝鲜二国之地为燕所有,由此可知,战国燕昭王以前,朝鲜并不在朝鲜半岛之内。燕昭王拓地灭国之事,其它文献也有记载,如《魏略》记载:“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工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汉为界,朝鲜遂弱。”朝鲜衰亡后流向何方呢?晋张华《博物志》对此有记载:“箕子居朝鲜,其后伐燕之,朝鲜亡,入海为鲜国师。”大概至此才流亡到了朝鲜半岛。

四、结 语

综上,笔者认为:第一,箕子之“箕”与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的 侯之“ ”虽然在字体上十分接近,但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 侯为姜姓,而箕子为子姓,姓氏不同,不是同族人,更不是同一人。第二,甲骨文、金文资料中的“ 侯”,从其铜器的延续时间来看,其先辈在殷武丁时期就已经贵为诸侯了,其后 国一直延续到西周康昭时期。从出土铜器的地域看,多集中在辽宁、北京地区一带, 国地望位于何方,虽然目前不能做出准确定论,但大抵不会超出这个地域。第三,商末周初,箕子东去或至箕国。周初燕国被封,箕国弱小,无奈北迁。随着燕国实力的不断强大,向东北扩地,箕氏朝鲜被伐亡至乐浪为“乐浪朝鲜”。总之,箕子所奔之朝鲜并不在今朝鲜半岛,箕氏朝鲜经过了一个自西向东迁移的过程。

[1]曹淑琴,殷玮璋.亚 铜器及其相关问题[C]∥中国考古学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95.

[2]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Z].北京:中华书局,1988:152.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271.

[4]郭沫若.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326.

[5]郭沫若.殷契粹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205.

[6]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468.

[7]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76.

[8]张震泽.喀左北洞村出土铭文考释[J].社会科学辑刊,1979,(2).

[9]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36

[10]丁山.商周史料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9-170.

[11]王献唐.黄县 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65-74.

[12]孙斌来.对邢姜太宰簋的几点看法[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0,(4).

[13]崔恒升.简明甲骨文词典[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11.

[14]李学勤.北京,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J].考古,1975,(5).

[15]顾颉刚.箕子封国[C]∥浪口村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6]丁山.殷商氏族方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7]曹定云.殷代的“竹”和“孤竹”——从殷墟“妇好”墓石磬铭文论及辽宁喀左北洞铜器[J].华夏考古,1988,(3).

[18]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1-152.

[19]张博泉.箕子与朝鲜研究的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20]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61:884.

[2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41.

猜你喜欢

铜器铭文甲骨文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