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14-08-15潘彩霞

唐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纲要

潘彩霞

(唐山学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063000)

研究性教学是根据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的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是全国普通高校为本科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从2007年开设“纲要”课至今,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笔者一直积极尝试把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实践,此举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纲要”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使“纲要”课教师面临各种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角色转换能力

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而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纲要”课很特殊,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习,基础知识扎实,知识储备充足,这一点能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不是“逼修课”,核心问题也不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掌握书本知识,而是通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促使其自身成长。为此,需要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向教学组织者、合作者、交流者、激发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把教学活动当作一门艺术,把讲台当成舞台,既要做编剧、导演,更应该是优秀的演员,师生共同表演,也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爱学”。

二、知识建构能力

“纲要”课既是历史课,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专业背景,更应该掌握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甚至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全面、立体和多元。同时注重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以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到这一点,知识建构和整合能力又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教材语言比较规矩正统,教学内容时间跨度为170余年,而教学时数仅为32课时。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师在系统讲授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抑或说,研究性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构建教学领域的过程。教师要想有效地组织教学,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年龄特点、专业背景和个性特征,并结合他们关注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设计出研究题目或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对社会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作为“纲要”课教师还必须研读多版本教材教参,查阅各种相关的社科刊物,了解各种生活趣闻,使教学内容做到准确、丰富、生动、与时俱进。

三、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将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基石与源泉。研究性教学最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涵义。中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儒家典籍《礼记·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固曰:教学相长也。”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教学——知困(需要研究和学习)——自强(提高研究的能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中间架设的一道桥梁。

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创新整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尤其是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不仅需要思维创新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更需要对“纲要”课程相关知识的整合能力。“纲要”课教师在讲好本门课的基础上,最好多上些同系列课程,通过讲课、学习和听课,熟悉同系列课程,以便掌握前期课程为本课程打了哪些基础,本课程应为后续课程作何铺垫以及与平行课程如何配合等。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理念,研究教学内容,把握课程精髓,创新教学方法,梳理教学的思维导图,精心设计既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研究课题。“纲要”课教师应做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语言新和研究课题设计新”,做到历史和现实结合、教学与研究融合、传统历史语言与现代网络语言自如转换。

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创新精神凸显。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同观点、合理建议和意见,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主体变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能够比较深入地就有关问题进行阐述。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扩展教师的眼界,更能提高研究能力。

四、网络应用和掌控能力

在网络信息时代,电脑、手机、博客、专家讲座视频、历史档案类节目,使大学生通过上网便可以快速地搜索到各种观点和信息。这是对“纲要”课教师主导地位和权威性的极大挑战。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期待教师从更新的历史视角阐述理论观点,帮助他们开辟崭新的平台,了解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为保证“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课程内容的内化和学生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就必须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体可通过建立教学网站,撰写教学博客,成立历史e课堂群等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在网络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真实的感受和看法,在思维和理性的激荡下,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纲要”课教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明确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思路,组织指导学生广泛寻找信息,通过甄别、类比等方法,提炼观点,在讲解和讨论中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面对拥有海量信息来源、高超的“浅阅读”能力和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应用和掌控网络,通过网络平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将是更大挑战。

五、团队协作能力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老师都有其优点、长处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的现实情况,发挥教学团队的力量,集体研讨和尝试,通过对学生进行回访与交流,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纲要”课教师的个人研究领域和关注的焦点、热点不同,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针对性强、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研究项目,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尤其从“纲要”课课前10分钟微课堂环节的设置,到课中讨论和辩论赛的准备和开展,再到课外充分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社科论坛和读书会,这些都需要团队平等协作,积极探讨,共同完成。

六、科学考核评价能力

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考核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科学的调整。一方面,在平时成绩考核评价中实行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强调非智力因素在应用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加大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另一方面,在期末测试的内容考核上也需要把记忆性基础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付出、多关注、多积累、多咨询,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考察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氛围,以便在考核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和公道。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