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隔离型悲剧模式下的《吉姆爷》
2014-08-15王霞
王 霞
一、引言
悲剧,在西方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一直被认为是诗的艺术顶峰、诗之骄子[1];悲剧,在西方文学史上,主要是表述作品的主人公因为恶势力的迫害、客观因素的影响或本人的过错而导致的个人的失败或毁灭,然而其精神却在此过程中得到相对的肯定。
十九世纪以前的悲剧作品主要是指以杰出的、高贵的英雄人物和非凡人物的受难为主题的戏剧类型。[2]但是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戏剧、诗歌地位的下降和小说地位的上升,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主要表达载体变成了小说。而且就在此阶段,传统悲剧观发生了改革和修正,呈现出反传统的趋势。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修正成为了这些悲剧作品的主要内涵,现代人生存困境下的种种悖论一一浮现。
与文化背景相对应的是,当时的西方社会,先进的物质文明正腐蚀着社会意识,催促人类本质中恶的蔓延和膨胀。[3]在这样一个道德沦丧的世界里,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会有怎样的冲突和矛盾,主人公将面对怎样的结局——是悲还是喜?这正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1857-1924)倾尽一生的研究主题。康拉德的作品较早的体现了西方现代悲剧发展的某些最初特征。死亡、恐惧、罪恶和孤独等成为他很多小说的主题。其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悲剧而告终。
《吉姆爷》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康拉德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年轻的大副吉姆在慌乱中违背了航海员的基本准则,在船沉之前丢下乘客和其他船员一起逃跑,犯下大错后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来到偏远的野蛮世界中寻求自我救赎的经过。从小说的主要内容来说,主人公吉姆的确是个失败的水手,一个悲剧人物,在为弥补一个错误活着,却因为另外一个错误而丧命。甚至在中国,专家、学者写到:“《吉姆爷》是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谱写的一首哀叹人类失去道德的挽歌。”[4]但如果我们深入阅读作品后发现,吉姆因第一个失误而终身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为第二个失误赎罪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吉姆不只是简单的悲剧人物,而是悲剧英雄:他勇于承担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文章运用隔离型悲剧模式分析吉姆这一悲剧英雄的。
二、隔离型悲剧模式
加拿大著名文学评论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e Frye,1912-1991)是神话——原型批判理论的代表,[5]隔离型悲剧模式是由其首次提出的。文章通过分析《吉姆爷》,从中发现了包括六个阶段的悲剧情节模式。[6]
根据弗莱的观点,第一阶段为起始阶段,也是犯错前的不稳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主人公往往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在人群中还很出类拔萃,康拉德对其的形象描述就是充分的证明:“他在那儿学了一点三角学,知道了怎样走过上桅帆杆。谁都喜欢他。在航海术比赛中他名列第三,在得第一的快艇上他划尾桨。他头脑清醒,体魄健壮,精明出众。”[7]这一时期的主人公似乎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了一种和谐和平静。然而生活如果一直如此平静和谐下去,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作品和非凡人物。根据弗莱的分析,这时总是会有一种潜在的东西会打破这种和谐和平静,这就是人的欲望。
康拉德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欲望各有不同,但这些欲望大多与名利有关,但吉姆与众不同,他的欲望既不是追求不朽名声,也不是巨额财富,而是个理想的英雄。他整天想象自己正从即将沉没的船上救人;要不就是看到自己在一场海难后成为孤零零的幸存者。吉姆天生就是个爱做梦的人,他更像是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的人。他总是沉溺于自己是英雄的幻想中,而脱离了现实世界。
康拉德认为生活就是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之间的冲突,而欲望就是现实和理想间的差距。[8]当残酷的现实撞向美好的理想时,脱离了现实的主人公吉姆就错失了勇敢地及时地拯救一船人的生命的机会。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来到了第二阶段:主人公首次犯错。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认为悲剧人物是因为自身犯了错误才陷入厄运的。[4]而且如果人是在被迫的情况下犯了错误,导致了悲惨结果的产生,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悲剧。典型的悲剧必须是错误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主人公在知情的情况下,受欲望的驱使,并由于自身人格上的缺陷或瑕疵而主动犯下的,这样的悲剧才能引起读者的怜悯和恐惧。
虽然吉姆在向马洛的表述中,总是用 “无能为力”、“一动不动”这样的词语来强调自己在 “帕特纳号”即将沉没时的别无选择,但是作为船上的大副,在船快要沉没之际,吉姆完全有责任与乘客一起,更别说他的梦想就是做拯救别人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悲剧主人公总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吉姆也不例外,他无法抵抗逃生的诱惑,选择了跳船逃走,哪怕这只是“本能的一跳”。然而跟船长和轮机长相比,吉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无法像他们一样轻松的面对这样的错误,他勇敢的站出来面对法庭的质询,自觉承受这样的折磨。他用接受折磨的方式来为自己赎罪,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经受住了道德的考验。如仅仅如此,吉姆恐怕还不能成为悲剧英雄。
为了逃避现实,主人公选择了隔离自己,这也是小说情节的第三阶段:隔离阶段,也是悲剧最重要的阶段。隔离包括地理上的和心理上的,而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外化表现。沉船事件后,受到良心的谴责,吉姆离开了原来的地方,辗转于各个港口,并最终循迹远离故乡的陌生岛国。主人公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来到极为偏远的地方,浩瀚的海洋把他与原来的世界完全隔离了。小说主人公的心理隔离主要表现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困难上。由于害怕别人发现自己曾经的错误,他深深掩藏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主动把自己隔离了。
自我否定之后,悲剧英雄通过自我修正而成长。为了能够逃离隔离环境,主人公做出了种种努力:来到帕图森后,这里给了他充分施展才华与魅力的机会。他年轻力壮,聪明能干,很快恢复了昔日的自信与自尊,并最终成了土著人眼里的神,完成了由吉姆到吉姆爷的自我修正过程。吉姆心中的英雄之梦又开始复苏。
然而现实又一次的打击了他的理想,这时他犯了第二个错误:由于吉姆的同情心,在他的说服下,酋长放走了以布朗为首的海盗。可是,这伙不讲信用的海盗并没有离开,而是又杀了回来;不仅杀死了很多人,而且还杀死了酋长之子。这是情节的第四个阶段:主人公的第二次犯错。与第一次犯错相比,很难判断哪种错误更严重,但对吉姆来说,第二次的错误不仅使他失去了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威信,而且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英雄梦也随之破灭。从表面看,两次错误都是由于吉姆的判断失误,但深层次的原因都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弱点和人格上的瑕疵。
第二次犯错后的吉姆已深深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中,但他依然有两种选择:逃走或承担。康拉德笔下的吉姆必然是选择承担,这是情节的第五个阶段:悔悟阶段。在康拉德看来,真正的悲剧不仅是对残酷现实的揭露,更是对悲惨结局的承担。第二次犯错后,吉姆已然明白无力回天。但从一开始,作者的形象就不同于“帕特纳号”的船长和轮机长,以及后来的罗宾逊、切斯特等人,或者说世界上的很多人。所以他选择了承担——他找到酋长,并死在了酋长的枪下,完成了自己赎罪的过程。
吉姆不仅是在通过选择死亡来承担他的判断失误所造成后果,他是在证明:他绝对是一个能勇于承担责任的 “爷”,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成为英雄的理想——和“帕特纳号”一起沉没。
小说情节的第六阶段也就是结束部分。吉姆死得很坦然,甚至死前给妻子的遗言是 “没有任何损失”。[9]他坦然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把自己从可悲的人变成了悲剧英雄。
三、结束语
毋庸置疑,《吉姆爷》是部悲剧,但吉姆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悲剧英雄。他经历了平静—犯错—隔离—再犯错—悔悟—承担—死亡这样的过程,并完成了从吉姆变成吉姆爷的飞跃。他一再犯错,很不完美,正如小说开头对于他的描写——他差个一两英寸不到六英尺,体格健壮。[7]在康拉德写作的时代,耶稣的形象身高为六英尺,所以康拉德用这样的身高来形容吉姆也是暗示了吉姆爷不像上帝那样神圣,而是有缺陷的。这说明,康拉德笔下的悲剧英雄——吉姆爷,虽然并不完美,但他克服了人类性格上的缺陷,注定英雄的光芒会更加闪耀。在小说中,康拉德运用稳定的情节模式将此完美的呈现出来。人生而并非英雄,经历磨难后变成英雄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虽然有的评论家称《吉姆爷》是“康拉德关于失败的艺术”,但深入分析后,文章认为:康拉德笔下的悲剧人物本质上并未道德沦丧,而是能勇于承担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吉姆爷”是成功而并非失败的人物。
[1]刘建.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悲剧意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王霞.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乐观主义主题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3).
[3]王佐良,周珏良.英国20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董俊峰.尊严的失去与重新获得——论约瑟夫·康拉德悲剧小说《吉姆爷》[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
[5]张喜久.英雄的神话:弗莱悲剧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6]陈广兴.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情节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康拉德.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黑暗深处水仙号上的黑水手[M].熊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陈广兴.论康拉德小说的隔离型情节结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2).
[9]李涛.《吉姆老爷》与康拉德的悲剧意识[J].语文学刊,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