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休闲视角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4-08-15曲晓红彭文兵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遗产物质

曲晓红 彭文兵

在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之形成较强反差的便是一些身体和精神上的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基于此,在“仓廪实”、“衣食足”的现状下,大量的人们开始选择时尚、轻松的体育休闲方式去提升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的召唤下,整个社会对文化内涵的诉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更多地唤醒人们思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地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体育休闲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一拍即合,如何将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融入到新时代的体育休闲活动中,既完成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又达到运动休闲的效果,便成为了一个深刻而有意义的话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遭遇的困境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时代自然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多保护与传承的困难来源于各种元素的消失。以黄山市为例,黄山市地处古徽州腹地,古代的徽州是典型的宗族型社会,但在城镇化的步伐中,宗族组织逐渐淡化,阡陌相通的村落布局、聚族而居、崇儒重教的社会生活模式趋向解体,以宗族组织为主体的诸多生产、生活方面的民俗体育活动也随之消失。如休宁县右龙村的板凳龙舞,旧时每年元宵节由老族长主持,族中每户各出一板,一板上装有三个灯笼,连缀成龙。寓意天龙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也有板凳龙舞这样的民俗体育活动,但由宗族牵头,各家各户共同出资、出力的组织形式已难以维继,而灯笼中意味着香火传承的蜡烛也逐渐被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所代替,人和物的改变与挪移不仅是对传统特质的背离,更消减了诸多非物质文化的元素。

现代社会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格局的出现使得支撑体育民俗活动的诸多要素缺失。在古代徽州社会,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徽民寄命于商的生存状态并存。从农耕的角度出发,人们怀有祛邪纳福、匡扶正义的思想,而外出经商、常年不在家的徽商则以保境安民、祈求平安为最大愿望之一,一年一度的叠罗汉活动便是徽人这种共同愿望的寄托。在运动中这种力与美的展示不但体现了徽民的智慧和力量,更是美好心愿的抒发。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人口的流失以及徽商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变革则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模式,使传统的体育民俗活动失去了维系的组成元素,而活动的最初意义与目的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因此更多的非遗要素便随之失去了保障与依托。

另外,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传统观念的挪移使得部分传统习俗被摒弃。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巨大发展使人们更加追求时尚、新鲜的生活内容。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观念,认为传统是陈旧、落后的代名词,保守传统习俗便意味着落伍与守旧。人们盲目地去追逐所谓的时尚,在体育文化领域,不少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被丢弃,其中所蕴含的大量优秀思想内容和非物质文化元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人的力量,只有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容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而有效地让它们沿袭下去,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上述所提到的各种因素,诸如自然环境的消失、社会形态的转型、支撑元素的缺失、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都给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阻力和隔膜。

二、抓住契机,保护与传承并重

在社会飞速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要求逐渐有了新的转变。疲于应付海量信息的过程中,人类部分心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出现了预警,这也唤起人们更多的锻炼身体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休闲体育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娱乐方式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其实在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能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当代流行的休闲体育活动中,让人们在休闲与健身的同时认识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失为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策。

(一)应和时代背景下休闲旅游的心理,关注旅游体育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旅游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新鲜又动感的户外活动方式,各种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其实都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在游览的历程中探寻文化的魅力,在运动的过程里了解文化的内涵,不但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放松身心,锻炼体魄,也在无形中丰富和扩展了知识的容量,有着一举多得的妙处。

在旅游活动中,大部分人在欣赏地域风景的同时都喜欢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以放河灯的民俗活动为例,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它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古徽州地辖的婆溪河灯是每年一次的大型祭祀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以放河灯为主体衍生出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有大量当地人参与,每年也吸引着不少外来游客,这就为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契机。在游客的参与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正确而有效地传播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制作工艺,同时提供为现代人所喜爱的DIY方式,让人们能够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亲手实践——扎制或绘制河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力量,不仅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参与热情,提升旅游经济的价值,还有效地宣传了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使人们在体育休闲中加深了认识,加强了学习,不失为当代社会中一种寓教于乐的理想模式。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域休闲体育品牌的打造中

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对提升城市知名度具有突出的作用。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各地市纷纷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积极打造休闲体育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果将其与地域旅游、体育文化相融合,通过相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不仅能从量上开拓体育休闲文化的新内容,更能从质上推出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了起来。[1]69以推广旅游资源为目的每年举办的黄山登山大会、黟县山地车节,不仅以休闲体育的方式聚集了众多的选手和游客,他们在参加、观赏运动的同时也大量地接触了地域文化的内容,地方社会应积极借助这样的机会大力推广传统体育民俗活动及体育文化项目,利用天时之便和地利之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相关保护措施。

(三)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课堂,走入群众生活

任何文化的传承和沿袭都离不开人的力量,相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积极调动人的兴趣与参与度是传承和保护的上策。首先,应该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落户。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拥有高层次的知识结构,高校可以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注入课堂,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优秀人才,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此举也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修养,陶冶情操,美化人格,而通过体育休闲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让大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活跃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学习非物质文化,进而去传承、发展、弘扬文化,最终将优秀的地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民族的、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要让各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民俗和节庆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于民间,传承于人类常态社会生活中,它的一种重要特征在于其“活态性”。[2]61应当吸引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加入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让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贯穿于人们运动或活动的始终,使文化在人们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传承。这样不仅繁荣和提升了文化的意义,更让人们活学活用,在无形中提高了参与的热情和创新与传承的兴趣。

三、结语

墨守成规易,推陈出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3]120自然生产环境、民间节俗庆典、大众休闲活动等人类社会生活形态是它们产生和沿袭的物质载体与支撑平台,更是其生命力的源泉。[4]172从文化生态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应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模式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休闲体育中得到创新,让人们在运动中了解文化的内涵,学习文化的知识。让更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生活,这不仅是当下社会追逐时尚与潮流的选择,也是文化时代里人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更是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张强.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雷文彪.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策略[J].克拉玛依学刊,2013,(1).

[3]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4]曹晓燕.巢湖民歌保护举措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遗产物质
冬季民俗节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民俗中的“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民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