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于工业伦理的视角

2014-08-15姚小玲黄坤琦

天府新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工业化发展

姚小玲 黄坤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其内涵不断地被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共同理想,指引着国家、社会与个人的思想与行动的方向。

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可以说,工业化是社会变迁的过程,亦是社会变迁的驱动力。工业化的前进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正如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引发的。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两者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被印证。

中国的工业化征程起始于建国初期,目标于“一五”期间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现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洋货遍地,到世界工厂;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中国用60余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1〕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农轻重为序的工业发展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消费型导向的工业发展路线,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并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再到二十一世纪倡导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与此同时,这个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工业化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的基础

(一)生产力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存在决定意识。工业化大生产的显著特征是生产方式的高度机械化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变革。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提升,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体系,同样对社会主义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不可剥离的依赖性。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江泽民也指出,“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3〕换句话说,只有让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真正享受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实惠和利益,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从而牢牢内化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

(二)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

工业化带动了数字化技术的飞跃,继而带动大众传播技术的提高。环顾四周,我们几乎被大众传媒包围:太空里通讯卫星在充塞空间,全球范围内遍布与共享着互联网,海底间光纤电缆穿越洲际……整个地球被信息技术纵横交错地包裹起来;相对较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与光、电子、互联网传播手段,如图文传真、卫星通讯、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等共同构筑了立体的传播网。〔4〕“酒香也恐巷子深”,意识形态能够成功传播,不仅有赖于其本身的科学与正确,还要依靠科学技术有力的传播。先进的传播技术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其普及性和互联性也有助于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凝聚公共意识。

二、工业化社会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的挑战

工业化社会在为我们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社会弊病。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技术理性取代价值理性。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技术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5〕价值理性则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6〕价值理性关注的是人本身生存的需要、意义和价值,提升对人的自由、创造和意义的思考。

在许多道德哲学家看来,充斥技术理性的社会不是让技术或者工具为人类服务,而是使人沦为技术或者工具的奴隶,也称作“技术的异化”;在被“异化”的工业社会中,技术的胜利,工具理性的加强是以人的物化、价值的失落即价值理性的衰退为代价的——概言之,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7〕这种“非理性”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以及道德规范的层面。

(一)人与社会的关系“物化”,造成社会失谐

“以理性为根基的制度和法律当然是效率至上,它无非是让生产机器没日没夜地猛烈轰鸣。结果,所有人都不可自制地跟着机器的节奏起舞,并被物质产品牢牢牵制。机器生产和物质产品终将成为不可抗拒的超强力量,它们和支撑它们的制度一道,变成了韦伯所说的那个令人黯然神伤的‘铁笼’。”〔8〕技术理性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成为“物与物”的关系,甚至是数量关系。一方面,对一个人评价的标签往往是他的工作指标完成了多少、占有的财富量有多大,而不是其秉性与德行是否符合人性伦理与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少了人情味,充斥着各种量化的考核指标。人的功能与价值等同于机器;另一方面,随着机器大生产的普及与应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对话,人对机器的驾驭也逐渐演化为机器对人的束缚与制约,使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被机器“挟持”。其带来的后果就是物的价值取代人的价值,社会关系以物质为中心,罔视人际间的人文关怀。

就我国现实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特征尤为显著,多数劳动力都处于买方市场,这都使得中国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加之“泰罗式”计件工资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盛行,类似于“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理”、“末位淘汰制”等严苛的管理制度大行其道,劳动者普遍面临着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超长、劳动报酬偏低、劳动安全和带薪休假权得不到保障等维权难题。 “劳动成果的高尚”和“劳动者本身的卑微”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一个工人做一个简单重复、枯燥无味的工作连续超过10个小时,作为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就会被压抑下来,产生心理上、生理上的高度紧张,直至最后冲突在薄弱环节爆发。”〔9〕近些年接连出现的富士康集团员工跳楼自杀现象和华为集团员工“过劳死”事件都是典型的例证。这些劳资矛盾在大众舆论的催化下,很容易升级为群体矛盾和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危机重重

恩格斯曾说过:“不要过分地沉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的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将会报复人类。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0〕”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在我国,不少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眼前的经济利益。“发展”和“生产”已经成为众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的借口与“合法化”的保护伞;在出口退税上,这些以“断子绝孙”的方式生产出的产品却受到鼓励,同时,从事此类生产的外企不仅受到地方政府的极大欢迎和追捧,并且获得了降税的优惠〔11〕……这种肆无忌惮、毫无节制的浪费与污染导致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了诸多灾难,并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舆论影响。例如近几年,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群众上街反对上马PX项目的事件,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工业化环保问题的焦虑。特别是2013年秋冬,大面积严重雾霾在我国许多省市频现,更是引得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三)从物欲时代到后物欲时代的道德迷失

物欲时代道德的迷失多源自于人们在追求更加成熟的技术、更加理性的经济和更多的金钱时都过于狂热。“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但不断提高劳动的强度,甚至不择手段,无视法律、道德,无视人的生命,不惜发动战争。”〔12〕用韦伯的话说,工具理性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13〕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物欲的沟壑难填,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抛弃道德底线,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法规。

后物欲时代是指人类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长期困扰人们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们不用为生存和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14〕随着后物欲时代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空闲时间的增多,很多人也会因为空虚和无聊而产生道德失范和行为越轨。例如在我国农村,很多农民因拆迁、征地致富,这原本应是提高生活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机会,但在这群致富的人群中,很多人也因一夜暴富而沉迷于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不可自拔,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虽然在物质上实现了极大的富裕,但思想文化和文明素质却没有随之进步,精神状态依然贫瘠,被形容为是“穷得只剩下钱”的“土豪”;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只会使这一部分人丧失生活的追求和人生的斗志,转而在寻求“刺激”中寻找生存的“意义”,造成他们自身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一些尴尬局面。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所称:“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 (西方)人并没有因此走向自由和解放,反而陷入更加全面的控制和奴役之中”。〔15〕无论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物化,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抑或物欲与后物欲时代道德的迷失,都会造成人们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与“文明”、“和谐”、“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偏离,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障碍,亦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阻滞。如何把已经实现物质生活富裕的人培育改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的社会主义文明人,已经成当今中国工业化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倡导社会主义工业伦理,构建协调和谐发展之路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下,我们应当把我国的技术伦理定位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工业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明确了这个定位,我们就可以正确、理性地化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异化”和“人的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一)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现实要求。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劳资双方的协调稳定和互利共赢为特征,以双方契约关系的公平公正为前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此制度框架下工作的劳动者,理应享有“主人翁”的地位和待遇。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让劳动者更有尊严、生产更加安全、分配更加公正、生活更有保障。具体表现为平等合作关系、人才观、利益共享观、稳定观、诚信观和社会责任观。〔1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求劳动关系体现出道德的因素。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道德作为法律的补充,强调人内心的自律和调整,其驱动作用是法律无可替代的。在融入了道德因素的劳动关系中,既强调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道德水准与道德经营,也注重员工的道德修养。劳动关系双方既肯定自我,也肯定对方;双方彼此尊重,宽容互爱,休戚与共,共同发展,劳动合作,劳资两利。在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中,坚守义务、责任、良心等道德范畴,就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关系运行中所需要支出的交易费用。〔17〕有学者调查后发现,劳动者的道德修养往往受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影响最为显著,呈现出明显的“言传身教”作用。其次,健全相关劳动法规,强调“劳动者权利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劳动法律制定和形式的过程中,对于劳动者而言要采用“有利原则”,对于雇主而言要采用“限制原则”,即在违反国家劳动标准但有利于劳动者时仍有效,不利于劳动者但有利于雇主时则无效,这一原则以公权介入的方式扶助作为弱者的劳动者以平衡劳动关系。〔18〕与此同时,劳动行政部门要以公正执法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工会也应充分发挥维权和协调职能,将维护劳动者权益落在实处。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倡导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相伴相生、协调共存,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健康、良性的生态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改造自然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点在于科学统筹,将生态建设与生态发展融入人们的经济生产之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给予其充足的财政支持和国家导向支持,确保生态产业的收益优势。与此同时,在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制订过程中,要聘请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保证对自然的损害降到最低。尤其在当前环境问题突出、公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环保敏感期,党和政府要与民众理性互动,努力避免非理性情绪之下的极端行为,求得思想共识与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在稳定轨道上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在制度机制保障层面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①〔1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北京:新华网,2013-11-16,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从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黑格尔曾经说过,“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19〕如今,文化的力量在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形成的制约,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到,倘若文化建设薄弱,便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工业强国。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博弈中赢得优势和主动地位的关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20〕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改变“只见物不见人”、“只见GDP不见人文精神”的错误发展观念和增长模式。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北京:中国日报网,2012-11-19,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18da/2012-11/19/content_15942580.htm。我们要善于把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途径融入工业化全过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寻常百姓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着力点,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相融合,充分利用先进媒体技术的宣传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城市文化、新农村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尤其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要真正做到“面向基层”,多为普通群众提供健康文化娱乐的机会,降低他们参加此类活动的成本。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尽可能地享有广泛的、物美价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有利于树立健康、理性的价值体系,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抑制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对环境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异化。

四、总 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运动过程,不仅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人的理性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21〕在不可逆的工业化潮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担负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追求的重任,同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异化”思潮予以拨正。面对工业化浪潮带来的价值理念的冲击,遵循社会主义工业伦理,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劳动者回归主体地位,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型关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1〕新中国60年工业发展之路〔J〕.黄埔,2009,(6).

〔2〕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63.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3.

〔4〕杨芳芳.浅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J〕.理论月刊,2006,(6).

〔5〕〔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上卷)〔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56.

〔7〕陈志刚.马克思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兼与韦伯思想的比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2).

〔8〕汪民安.现代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

〔9〕〔17〕夏明月.劳动伦理研究——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M〕.人民出版社,2012.101-102,15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3.

〔11〕左大培.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人民论坛,2005,(10).

〔12〕陈志刚.马克思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兼与韦伯思想的比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2).

〔1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43.

〔14〕邹小华.后物欲时代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教育创新〔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15〕王雨辰.技术祛魅与人的解放——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伦理价值观〔J〕.哲学研究,2006,(12).

〔16〕王德明.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与劳资博弈的探析〔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8〕谭泓.劳动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M〕.人民出版社,2011.93.

〔19〕詹福瑞.从文化视角看大国崛起的核心〔N〕.光明日报,2012-01-19.

〔20〕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晚报,2011-10-26.

〔21〕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工业化发展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