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后思想建设研究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关于《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的评价
2014-08-15沙河
沙 河
(作者:沙河,电子科技大学)
《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是电子科技大学戴钢书教授主持完成的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先后共有19位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调研和撰写,研究过程历时5年。最终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让新教授,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建军教授,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沈壮海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林伯海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熊建生教授对这项研究结果给以了高度评价。
王让新教授指出,《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无论对汶川地震,还是其他重大灾后的思想建设,都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成果。
王让新教授认为,该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这一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作出了导源性的描述,分析和概括,并对灾后思想建设的依据、内容、目标、途径等作了科学提示,总结出了这一领域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该成果突出的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很好地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使得其研究结论既有充分事实依据,又有显著的理论高度。该项成果中关于灾后思想建设调查、传播对灾后思想建设的影响等内容,体现出研究者对量化分析的高度重视和对客观事实的充分尊重。而课题组对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结构方程分析,通过质性研究,把定性与定量有机统一起来,从中揭示出了各种变量间的规律性特点和理论观点。第二是把核心理论观点的科学界定和涉及内容的全面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对思想建设的内涵、理念、价值、精神的含义、作用等核心概念作出了科学而合理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灾后思想建设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充分系统的论述,体现出重点突出和整体把握的研究风格。
王让新教授还认为,该项成果在系统梳理和概括人类灾后思想建设的精神遗产及经验,灾后思想建设的理念、价值、精神的研究视角,灾后思想建设的目标、方法、机制及思想建设与物质建设、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有效结合的思路和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理论建树。该成果至力于推进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灾害学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灾后思想建设学”,对学科内容的拓展和地位的提升有明显地贡献,对灾后心理、思想建设等有直接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刘建军教授认为,《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对于切实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刘建军教授指出,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基于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对灾区民众的思想状况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推进灾后思想建设的深入思考。这项研究成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汶川灾后思想建设的思想基础,为使灾后思想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提供理论支持,也为灾后民众思想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课题组将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之实践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样本,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第二、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深度访谈与结构问卷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增强本研究的实证性,科学性,也使得该项成果提出的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刘建军教授认为,本项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理念、价值、精神的建设是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人们重塑生活信念、价值观与精神家园是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从灾后思想建设的理论溯源,沿经验借鉴,现状描述,建设目标,原则、方法、机制与思想建设的具体途径,以及思想建设的绩效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对灾后思想建设的研究,使整个研究显得全面系统,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该著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思想建设的内涵、途径的考察,对灾后思想建设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的探索,对以后指导灾后思想建设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沈壮海教授认为,《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全面系统研究灾后建设中的理念、价值和精神问题,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破坏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心。全面研究灾后建设家园中的重大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沈壮海教授指出,作者们提出灾后思想建设这一崭新的问题,不是基于抽象的理论推论和想当然的设想,而是出于对灾区干部群众的零距离广泛接触,出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灾区群众灾后生活样态和精神状态的专业性观察。研究工作成果中的大多数材料来自作者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度交谈以及问卷调查,内容现实感、现场感强,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研究成果中的许多提法和论述,例如关于思想建设及其与心理重建的关系的论述,对灾后重建的思想理念的概括,关于灾后价值秩序的动荡与重构的论述,关于思想建设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机制的论述,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灾后思想建设的论述等,均具有相当的新意。成果对人类历史上特大自然灾难灾后思想重建的创新总结也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林伯海认为,《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重大自然灾害后重建研究之缺陷。
林伯海教授指出,课题组在研究成果中考察和探索的灾后思想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机制和途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较少但在现实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课题组将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通过对灾区民众的实地调研,掌握一段思想状况素材,为整个研究之展开奠定了颇具说服力的基石,并突显了课题研究之必要性与紧迫性。相对于同类研究,该成果在方法论上具有创新价值。针对以往在灾后重建中往往重实体建设,轻精神特别是思想建设的做法,林伯海教授指出,该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重大自然灾害后重建研究的缺陷,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灾后思想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我国灾后思想建设提供了工作对策。
熊建生教授认为,《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选题视角独特,不仅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而且该问题研究十分复杂,理念和实践难点多。该成果运用哲学、社会学、思想理论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开展研究,知识结构系统完整,并用深度访谈和结构问卷方式进行实地调研,就特大灾难灾后思想建设的理论梳理和经验借鉴,尤其是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理念、价值、作了深入探讨,对灾后思想建设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机制及其评价作出了系统分析和概括,提出了符合灾区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反映生动实践场景、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律性认识,是一项高质量的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