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4-08-15林廷晞
◆林廷晞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就要焕发活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自主学习,寻找学习的乐趣。实效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认知、兴趣、情感、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是起支配、控制和主宰作用,而是像火柴一样去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自主读书,爱上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
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寻找学习的乐趣,要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爱上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在教学每一课前,我设计一些新颖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导学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预习方式进行自主读书,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如课前为学生准备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资源包,资源包里有与课文知识点相关的小游戏、问答闯关和生动有趣的课文情境等内容,用富有趣味的预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学习才有动力,才能使孩子在课前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学生自主读书的基础上,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来选择与决定。如自学认字,有的学生把生字编成字谜、儿歌、故事,或者画成图画。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充满了天真稚趣和独特的理解力。这样的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在初步扫清字词障碍后,学生获得了真正直接感知课文内容的自主认读权。或一目十行、或通读浏览、或忘情诵读、或咀嚼品味,初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亲密接触原作的原汁原味、对课文的精彩词句和片段有了不同的关注点和感受,不同的疑问也就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解读,走入文本,多元化解读文本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想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就应该舍弃繁琐、机械地分析、解释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品味。”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喜欢学习,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是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解读,走入文本。
学生运用课前预习的知识积累来理解文章内容,从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到一词一句、主旨意蕴,哪怕是荒诞不经、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读”,也能为更深入地领悟他人精妙的解读铺垫“阅读期待”,才能吸收更精准、更独到的感悟;而不是被老师权威式的“架空分析”和定论定评所剥夺,读书的自主性、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堂课上,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从“悟”出发。分享自己阅读感悟。学生在交流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观点各异,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亲来说,就应该严格要求,打是疼,骂是爱。”还有的说:“等作者长大后,回过头来一定会感恩父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成长的历练告诉他,这两相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的表现”……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此时,老师不要概括而论,不要太多纠正,充分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表达的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语言表达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课堂百花齐放,在自主学习中呈现多元化的课堂解读,呈现活跃、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
三、自主品读,感悟文本,在文本中读自己
获得审美愉悦是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动机之一。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感悟权。在教学中要做到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融为一体,产生审美愉悦感,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明情悟理,情感受到熏陶和升华。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运用电教手段播放思乡曲或思乡的诗歌,让学生在深情忧伤的情境中再现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图、声、乐、情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我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和美妙的旋律中走入文本,深情品读,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深刻地感悟人物的情感,从而受到美好真挚情感的熏陶。
四、自主创造,拓展文本,让文本回归生活
教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进行个性化的品读领悟之后,自然就产生了表达的欲望。由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巧妙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编歌谣、随性涂鸦,表演体会,生活实践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情境中丰富表象,激发情感,自主创造,有了全新的体验。
用图画来描绘。如学完《画风》一课,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设计创新画作业,把有关文意,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想象捕捉风的影子,有的学生画了纷飞的落叶,飘扬的旗帜,有的学生画了飘落的雨点,还有的学生画妈妈飘逸的长发……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感到新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自己独特的作品。
用歌声来表达。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趣事。如学完《月亮的心愿》一课后,很多学生回家唱了一首歌献给亲爱的妈妈。有一些课文学完后,学生就自主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背景音乐,进行即兴表演、配乐朗诵。这样不但深入理解了课文内涵,还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丰富了情感的体验,享受了生活的乐趣。
与实践相结合。如学了农业谚语后,我让学生找找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还有哪些小动物和植物可以给人们传递有关信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有兴趣的还可以编一编儿歌。学过《秋天的图画》后,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感受季节的变化,即兴创作自己的《季节歌》。学生的语言表达在快乐的语文环境中得到滋养,通过自我实践,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自读自悟,才能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