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2014-08-15张泽一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张泽一

(北京联合大学 商务学院,北京100025)

一、用“中国梦”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汇聚大学生青春力量

高校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价值认同,稳定社会秩序及情感陶冶功能。在中国梦的追寻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方向不偏、力量不散、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习近平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人民需求的使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中国梦为指导,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重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让“青春梦”托起“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亟须加强

2013年,习近平在8·19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的保障作用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正确方向,不断提高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力。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和新任务,更是今后长期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来看,需要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局、大势和大事,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大变革和大调整,世界各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斗争更加深刻复杂、各种矛盾更加凸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最早缘于冷战时期的和平演变。冷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西方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通过宣传所谓的“制度优势”和“普世价值”,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向我国高校大学生宣传、渗透和灌输西方的价值理念,企图逐步达到潜移默化地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把中国崛起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严峻挑战和威胁,试图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分化工作,以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目的。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体制转型时期,广大社会成员的观念受经济全球化下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被淡化甚至被重构的趋势和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正以各种隐形或显性的方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政治体制、社会突出问题和矛盾、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诋毁和污蔑,甚至是肆意的抹黑,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必须从本质上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极力鼓吹的所谓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错误思潮的本质,保持高度的思想警惕,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从国内来看,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在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下,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实用化、功利化,个人本位主义突出,道德标准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有些大学生心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局面。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知识化、理论化、形式化色彩过于浓厚,在培育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片面模仿甚至照搬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思想教化功能[1]。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理解欠缺,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和地位。第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渠道过窄,教学实效性不佳。有的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素养,没有能够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这样的层面上,客观阐述和分析涉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各种矛盾冲突,意识形态方面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三,某些高校为实现所谓的与国际接轨,片面突出发展“专业化”教育,不自觉地放松、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就给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可乘之机。由于西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在内容、名称、方式和过程上都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必然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带来了冲击和渗透,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倾向[2]。第四,网络时代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引导、管理不够重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所蔓延,成为当前对我国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目前,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最为活跃、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微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关乎大学生对公共领域、政治生活的深度介入,议题设置与话语权的争夺,政府公信力与主流价值观的消解等方面,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高校学生特有的心理,是造成当前高校学生存在共产主义信仰动摇、宗教信仰抬头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少数学生在网络复杂声音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定的信仰迷失,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认同感有所下降。

三、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通过“非暴力”的形式,在被统治阶级“同意”“认同”的情况下,接受统治阶级所宣传的意识形态。有效整合的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和渗透,主导“强势信息文化”优势的西方意识形态咄咄逼人,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注意说理的透彻性,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和建设性的心态加强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关键。核心价值观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凝聚广大高校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始终不渝、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就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认真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与思想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关系,注重培养理论工作者队伍,及时回答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3]。

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应该着力围绕党的民生政策进行宣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民生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因在于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一如既往的民生取向。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在于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努力满足广大人民最根本、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要求。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毛泽东主席也曾幽默地说道:“手中没得一把米,叫鸡都不来。”面对来自国内外复杂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高校应该围绕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宣传党关心、维护群众利益的一贯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广泛一致认可。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既要依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又要加强科学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只有不断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注重民生工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同意”“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对多元冲突下各种社会思潮的领导。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时期,建设忠诚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搞好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投入机制、探索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说服力、引导力,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校园思想阵地、凝聚广大学生共识[5]。

四、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路径

第一,以“中国梦”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用“中国梦”打牢大学生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基础,做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思想工作。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党委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统筹指导,动员各个部门的力量,提高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和感召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第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难点和热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既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大学生思想堡垒,又要注重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积极抵制西方多元化意识形态的隐形侵蚀,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高校把握主动性,努力帮助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和错误的认识。

第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队伍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努力造就一支强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坚持“主导性”与“兼容性”并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在队伍保障方面,高校要精心组织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各种力量,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突出作用,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环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与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结合起来,创新大学文化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氛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发挥隐性教育的渗透功能,构筑互联网媒介技术平台,帮助大学生提高对错误意识形态的辨识力和抵制力。

[1]田述.维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识形态原则[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95-96.

[2]孙百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术论坛,2009(7):176-180.

[3]李希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67-26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5]蒋海.掌握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策略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2):34-36.

猜你喜欢

中国梦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