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初探

2014-08-1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庙会历史资源

于 帅

(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95)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之陵庙,故列入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中。太昊陵原占地面积约875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时期,后不断增制发展,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共计52次御祭,备受历朝封建统治者的尊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并亲笔题词[1]。太昊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太昊陵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然而笔者通过对其现状的调研发现,当今太昊陵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呼吁相关职能部门科学规划,做好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一、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一)物质形态历史文化资源

太昊陵内的建筑。太昊陵原先是一处规模宏伟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宋以前的建筑多毁于水患、兵灾等。现存建筑多为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及后世重建,清代乾隆时曾大加修葺[2]。整个建筑群气势雄伟,各具格局。如果把自南向北的大门层层打开,驻足远望,可从最南端的午朝门外直接望见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以中国传统八卦文化内涵而设计,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庙中独树一帜的孤例。

太昊陵里的古树名木。太昊陵景区内还植有众多参天古树,树龄在300年至1900年不等,这些古树见证了太昊陵的历史,是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祭碑。太始门上转厢楼内立有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的御碑一通,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庙现存最早的御祭碑。统天殿至显仁殿两侧的两块碑楼,是清康熙年间所立的太昊陵庙重建、重修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名人题字。作为人祖伏羲长眠之地,自然少不了历代帝王至此御祭,如南宋高宗赵构以及清朝乾隆皇帝,就在此留下了御笔亲题。历代文人墨客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至此作诗题字,在为人祖伏羲歌功颂德的同时,也为太昊陵不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资源

太昊陵庙会。即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到太昊陵朝祖盛会。传说太昊陵庙会自远古就有。伏羲氏制嫁娶,人类才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而初始的庙会应该是青年男女聚会媒合的地方,到了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朝祖进香。人们每年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到太昊陵求神拜祖,祈求人祖爷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3]。太昊陵庙会规模宏大,历代帝王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历史记载,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赴庙会的人达到200万人次以上[4]。如今到了每年的庙会期间,每天有数十万人涌入庙会,最多时曾达80多万。朝拜者来自全国各地,更有众多海外学者与文人前来探古寻缘,追根问祖。

姓氏文化。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中华姓氏产生之初就与人类的繁衍进化有着密切关系。伏羲是中华民族“制嫁娶,正姓氏”的始创者。从此,中国人的姓氏开始产生,姓氏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我国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记[3]。

诗歌与传说。统天殿背后屏风上部是魏曹植所写的《太昊宓羲氏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命官,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畝,瑟以象时,神德通元。”赞扬伏羲的丰功伟绩。清人朱炎昭拜谒太昊陵,曾作诗云:“松柏森森碧殿前,羲陵高压大湖园。千秋不祧斯文祖,一画尝开太古天。灵籍素王传抔土,恩流赤子遍庖烟。年年二月喧人海,尽是云仍扫幕田。”这首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太昊伏羲氏的赞颂与讴歌。

泥泥狗。在太昊陵庙会上,古风遗俗随处可见,其中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动物土偶——泥泥狗,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泥泥狗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奇禽异兽,多达200多种,大小不等,造型奇特,别具一格。各种图案,浑厚古朴,极具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漆器文化的格调,因此被海内专家誉之为“真图腾活化石”[1]。

担经挑。太昊陵庙会的朝拜礼仪具体形式多样,有各种艺班的演出,梆子戏、马戏、龙灯等。“担经挑”(又称“担花篮”)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并且独具特色。在庙会上,时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担着花篮在统天殿前或陵墓前唱耍[5]。据考证,这种流行于太昊陵进香会上的“担经挑”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是淮阳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3]。这种原始巫舞的保留也反映了历代人民对伏羲朝拜讴歌的延续。

二、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历史上太昊陵受到历任统治者的重视,多次拨银进行营建与扩修,但也多次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明清时期,随着帝王对人祖伏羲重视程度的增加,于是对太昊陵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今天的大体格局。

(一)统一管理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太昊陵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将其收归国家管理,并于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农业部门主管。1980年成立了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5年文物保管所与人民公园合并,组建成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馆庙合一。博物馆除本身业务外,另肩负太昊陵庙的保护和维修等任务。2002年成立太昊陵管理局。

据史料记载,太昊陵原占地约875亩。2004年,陵区只剩下158亩。民国时期,陵庙两侧的外城在战火中毁坏,后被居民住宅或工厂占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太昊陵的周围是城市发展的重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厂等重污染项目多聚集在此地,人口也比较密集。太昊陵周边地区的用地状况以工业、商业、城市居住为主,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较大,土地利用超负荷,绿地资源短缺,原先的道路及基础设施很难支撑不断增加增强的城市功能需求[6]。虽然一些工厂先后停产、破产,但仍占用大量用地,严重浪费了弥足珍贵的土地资源。太昊陵陵区内的保护工作一直做得较好,但太昊陵周边工业的污染,人口的密集给太昊陵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7]。

2004 年淮阳县委县政府加大管理保护力度,拆除了蔡河两岸以及陵区西侧总面积共计约4.7万平方米的建筑物,收回原陵区土地近100亩。建设了占地6.4公顷的羲皇文化广场;修复了清末时期太昊陵的玉皇观、女娲观、三清观、天仙观、碑林等景观与建筑,新建了博物馆、万姓同根林等工程;陵区内城共种植侧柏111株,并扩建了独秀园;实施陵区周围2.54公里的蔡河治污改造工程;恢复西外城墙[8]。从1949年至今,国家共进行了20余次的拨款整修,地方企业也纷纷捐资整修太昊陵。太昊陵原貌的恢复及周边环境的改造,使得太昊陵周边脏乱差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善。

(二)科学合理开发,举办节庆活动

进入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后,淮阳县政府对太昊陵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对太昊陵的经营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加大对太昊陵旅游品牌的打造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太昊陵的旅游资源开发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与2006年,淮阳县举办了两届姓氏文化节,主会场在太昊陵庙,并在统天殿前举行“全球华人公祭中华始祖伏羲大典”。使太昊伏羲陵受到全球空前的关注,同时给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三)开发传承并重,积极努力申遗

针对泥泥狗、布老虎、担经挑等太昊陵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关部门也做出积极的努力来保护、传承与开发。由官方引导、民间自发组织筹办的淮阳泥泥狗协会,集中一大批学者及民俗专家、传人对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同时定期举办泥泥狗大赛、布老虎大赛,激发民间群众对文化遗产的热情。提高原有的泥泥狗、布老虎等相关旅游商品及衍生品的档次,增加产品款式,改善包装质量,以满足更广泛的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太昊陵的千年历史与文化,积极开发了“淮阳历史文化图书”、“姓氏文化产品”等十余种新产品;在保留担经挑、旱船、木马、高跷等传统旅游活动项目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潜在的项目,如开发了“明帝拜祖”、“大型公祭”、“陈氏祭祖”等多种旅游活动项目。同时,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淮阳县县委县政府于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递交了太昊陵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报告,太昊陵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正式启动[9]。

三、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可以说太昊陵当前的发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仍然会发现在太昊陵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历史文物古迹的精髓与要义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太昊陵拥有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然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没得到科学的深度开发。目前太昊陵的旅游就是简单的陵庙参观,停留在“符号旅游”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文化旅游”层面,游客只能从表层很浅显地了解伏羲文化,或是满足于“到此一游”、“留影为证”。太昊陵多年来向人们展示的就是祭祖仪式以及陵区建筑群的参观,游客参与性较弱,同时存在“重人文,轻自然”的现象,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10]。比如泥泥狗和布老虎,作为太昊陵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开发,而是在陵区外广场被零散小摊贩销售。文化资源加工整理与文化产业脱节现象突出。

(二)客源市场开拓不足

从游客来源上看,淮阳县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占绝大多数。除历届“姓氏文化节”举办期间会吸引海内外寻根问祖的游客,其余时间大多数都是本地游客。

从游客目的上看,前来的游客很大程度上甚至应称之为“香客”,即抱着给人祖爷上香的目的的游客占绝大多数,这一部分游客并不是抱着来欣赏太昊陵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而来,而是单纯地上香祈福,为自己以及家人祈求平安幸福,有时甚至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

从旅游时间段上看,大部分游客选择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即太昊陵一年一度的庙会期间。在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游客人数会达到最高峰,如2008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当天到太昊陵祭拜的人数超过了82万人次,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11]。

(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景观是风景区的载体,因此,优美的环境对于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从笔者的实地考察来看,太昊陵景区的环境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景区内地面上被随处丢弃的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大量存在,呼吁保护环境的标志牌、标语等宣传板也相对较少。同时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游客的环保意识与个人素质。毕竟游客多集中为本地或邻近地区人群,而经济的落后又制约了游客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环保意识薄弱也是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太昊陵周围老工厂居多,多属于落后工艺,资源消耗量大,产生污染物多,同时该地区人口密集,给自然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四)对景区内文物遗存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于所有历史文物古迹景区来说,文物遗存是核心所在,承载着整个风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在笔者对太昊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相关管理部门对景区内古迹遗存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比如在整个景区的中轴线——神道的两侧,有几十棵参天古柏,树龄较小的有300年,而其中也不乏1500年以上的“长者”,他们代表着太昊陵悠久的历史。但笔者发现在这些古柏周围并没有护栏做屏障,而是可以使游客直接与之“亲密接触”,甚至发生过古柏被香客们焚烧的香火熏烤而死的悲剧。

对于太昊陵内古建筑的保护力度,笔者认为同样不够。比如每年的庙会期间,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游客,这可以体现出太昊陵香火旺盛,足以让我们欣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么多游客在有限的陵区里熙熙攘攘,制造的噪声影响无法估量。另外,陵区内大部分碑文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均被裸露在外,随着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以及游客的触摸,碑文早已残缺不全,不仅损坏了其考古价值,更损坏了其观赏价值。

(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的太昊陵虽然得到了河南省和周口市的高度重视,并且得到了一些财政拨款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笔者实地考察中仍然感觉基础设施的不足。比如任何公共场所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分区——公共厕所,在整个景区也就发现了一处,另有一处简易的临时露天厕所,还是为了应对每年的庙会期间所搭建。景区内的果皮箱数量较少,每两个果皮箱之间距离较长,是致使有些游客随手扔废弃物的一个客观因素。游客临时休息设施不足,在整个景区几乎很少看到供游客停歇休息的设施。这是相关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太昊陵坐落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豫东地区,其本身的保护与开发深受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制约,从而使得太昊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客源市场开拓不足,环境美化不够到位,文物保护力度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笔者呼吁相关职能部门能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采取有力措施,使太昊陵这一历史悠久意义重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李乃庆.太昊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3-7.

[2]于福艳.太昊陵庙之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探微[J].文教资料,2009(11):80-82.

[3]杨复竣.中华始祖太昊伏羲[M].2版.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85-88.

[4]淮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淮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1:7-11.

[6]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164-168.

[7]梁梦茵.淮阳古城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11:36-39.

[8]王宁,张会军.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淮阳[J].城乡建设,2009(11):40-43.

[9]赵良峰.河南太昊陵庙加入“申遗”大军[N].新京报,2006-06-11(4).

[10]黄志远.陵园旅游体验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15-16.

[11]王中举.河南82万民众齐赶太昊陵庙会破吉尼斯纪录[N].周口日报,2008-03-26(2).

猜你喜欢

庙会历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元宵节,逛庙会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新历史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