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

2014-08-1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关联话语语境

常 婧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正式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认知活动;听话人能够识别说话人的话语意图,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认知环境[1]。关联理论是对Grice理论的补充,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进行了详尽阐释,并打破了传统的语境,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也就是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话语理解不仅包括语言成分或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还包括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仅仅是解码和编码过程,而且涉及推理,交际特征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明示—推理”[2]。他们发现,语境有时要包括所有的背景知识,语境范围太小,就无法对假设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在语言交际中,语境大小取决于要处理的假设,语境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依据假设选择的。

一、认知语境

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语境研究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语言的内部因素来分辨话语的意义,情景语境对于理解话语必不可少。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不仅概括了情景语境,还概括了语言语境:(1)参加者的有关特征,包括参加者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以外的行为;(2)有关的主题,包括物体、事件以及非语言性和非人格性的事件;(3)语言行为的效果。韩礼德在伦敦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理论。他认为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语境总是先于语篇而存在。语篇作为过程,是实现意义的社会交流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他把语言意义归为社会符号系统的思想。他认为“语场”、“语时”和“语旨”组成一个语境构型,决定情景语境中意义的类型和范围[3]。

虽然马林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对语境的定义不同,但他们都强调“情景语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而这种语境是事先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头脑中的、固定不变的知识集合,过多强调语境对交际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选择和创造语境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称这种语境观为传统语境观。传统语境观不仅忽视了语境的动态研究,而且概念宽泛,包括语言知识、百科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交际时的具体情景因素[4]。传统语境认为语用推理是结合人的知识因素和具体情景因素的综合推理过程。因此,每次对话语的理解都要考虑与该命题有关的具体情景,这种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是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认知环境的显映和相互显映。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际双方在话语理解中能够对其扩大和补充。也就是说,说话人的目的就是要听话人识别说话人显映某些假设的意图,改变听话者的认知语境[5]。交际者通过经验和思维把原来具体的语境因素内在化、认知化,就产生了认知语境。它是一系列的知识结构,包括人的语言知识和内在化、认知化的具体语境[6]。因此,在语言使用时,某种语言表达可以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比如,一位中国北方人(A)和一位中国南方人(B)之间的一段对话:

A:你中午吃什么?

B:吃饭。

A:废话!我问你吃什么东西?

B:我不是已经告诉你吃饭了么!

A:(不耐烦并生气地说)算了,不跟你说了!

A和B交际失败的原因是北方人与南方人对“饭”的所指意义不同。南方人说“饭”一般指“米饭”,而北方人所指的“饭”为“一天三顿要吃的各种食物”。如果A已有的认知语境中包含这方面的知识,那他就能很容易理解B的话语含意。

二、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

话语理解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也是一种依赖于语境的推理过程。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和交际过程中的新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扩大语境范围,并使其关联性最大[7]。人对话语的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改变、调整或选择认知语境假设,主动发现和推断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其推理能力来自对世界的经验和认识。比如下面一段对话:

A:您觉得冷吗?

B:不冷。

A:我觉得很冷。

B:那就关掉吧。

第一轮话中A的疑问“冷吗”和B的回答“不冷”明显相关,B可以理解为A对自己的关心询问。第二轮话中当B听到A很冷时,B之前的关心假设不成立,A的陈述其实是一种请求:希望能够关掉空调。B识别了A的意图,改变了自己的认知环境,接受了A的请求,A达到了交际的目的,交际顺利完成。第二轮话似乎不相关,实际上有潜在的相关性,只是语境效果小些、相关的程度差些。

这个例子说明,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说话者要提供新的话语信息能够改变听话者已有的认知语境,而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新假设改变之前的旧信息、旧假设,即听话人对语境假设不断选择、调整和顺应。

三、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一)消除词汇多义现象

英语中存在同音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就造成了语义的模糊性。这种歧义现象的消除,就要依靠它所在的认知语境。听话者必须改变之前的语境假设,不断地调整,找到这个词在特定场合的相关概念,通过推理,使词汇意义达到预期的语境效果,取得交际的成功。

在美国电影《闰年》的一个婚礼场景上,新娘给新郎说了一段话: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my husband.I want to say,maybe you never steal,lie or cheat.If you must steal,steal away my sorrow;and if you must lie,lie with me all the nights of my life;and if you must cheat,then please cheat death,because I couldn't live a day without you.”

当听到“maybe you never steal,lie or cheat”时,通过对动词steal(偷)的语义理解,以及动词lie和steal在句法上的并列关系,听话人在理解lie时形成的认知语境是:lie和steal一样,含有消极意义。根据此语境假设,听话人认为lie是“撒谎”的意思。接下来的这句If you must steal,steal away my sorrow证实了以上所假设的认知语境是正确的。但在and if you must lie,lie with me all the nights of my life这句话中,之前的假设在此语境中不具有关联性,这时就要对语境假设进行调整。听话人根据对词义的掌握,了解动词lie除了有“撒谎”之意,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躺”。这句话是新娘对新郎所说,根据两人现在的夫妻关系和后面的all the nights of my life,听话人重新调整了认知语境,调整后的结果是这句话中的lie不再是“撒谎”,而是“躺”的意思。这一新的假设产生了语境效果,话语具有关联性,使得话语理解能够继续下去。所以,成功的话语理解是听话人根据话语不断改变、调整以及选择认知语境假设的过程。

中央电视台某热水器的广告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丈夫在卫生间对着镜子刮胡子,客厅里开着电视,妻子在阳台上做其他事情。这对年轻夫妻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女:老公,有热点没?

男:正播着呢。

女:我是说热水。

妻子知道丈夫在卫生间刮胡子,而在与“刮胡子”有关的知识草案中,水是其内容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一点,妻子才关心卫生间的水是否变热了。在妻子所说的这个问句中,“热”是一个有致使义的动词,妻子想问丈夫水管里的水有没有变热一点。而丈夫对“热点”一词却有不同的理解。在丈夫的认知结构中,开着的电视这个信息是他感知的主体,是个突显的信息。对于妻子说的“热点”,丈夫的理解是“被媒体或大众关注的新闻或者信息、社会焦点”,“热点”在丈夫的这种理解中是一个名词。丈夫的认知假设是妻子想知道电视上有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新闻事件,所以回答说电视上正在播放。

(二)激活话语的文化意义

语言是人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不同的民族对世间万物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语言成为折射民族文化的镜子。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各民族的文化大量地通过语言反映出来。交际双方共有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交际的成功。如果听者了解某个词语所代表的文化涵义,理解话语时就能激活认知语境中的这些知识,交际就能够顺利进行[8]。比如:一位外国人(A)问一个中国男士(B)为何腰上系了一根红腰带,B的回答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每到本命年时,不论男女都要穿戴红色的衣物,比如红腰带、红色袜子或者红色内衣裤,这样便可趋吉避凶、消灾免祸。如果A了解中国文化,懂得本命年和红色衣物的关系,已有的认知语境中包含这些文化知识的话,B的回答就和A的问题相关联,A就能明白B的解释。

(三)推导话语的具体意义

成功的话语理解就是找到与已知信息最关联的认知语境。例如,两个女同事在办公室聊天:

A:现在几点了?

B:(看了看手表)该去接孩子了。

A要想知道确切的时间,其已有的认知语境中就必须存在下面的语境信息:B的孩子每天六点放学,B每天会提前二十分钟离开去接孩子。A通过调用自己认知语境中的相关语境信息,通过推理得出现在的时间大概是五点四十分。又如,两个人要一起去吃饭:

A:你喜欢吃辣的吗?

B:我可是四川人呀。

大部分人的一种认识就是四川人喜欢吃辣的食物。A大脑中已有的这个旧的认知信息和B是四川人这个新信息相互作用,A就会推导出这样的结论:B喜欢吃辣的食物。

关联理论认为,同一话语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说话人为了交际的成功,需要通过某种手段将要表达的具体意义表达出来,这种手段就是补足隐含前提。比如:

A: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

B:I wouldn’t drive any expensive car.

B所说话语的明说前提是话语本身,其隐含前提是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因此,A在推导B的答语时,需要补充暗含的前提,才能得出暗含的结论:B will not drive a Mercedes。

同理,下面这个例子也需要作语境的补足,才能推断出话语含义。

A:我可以抽烟吗?

B:你就像在家里一样。

如果A在家里可以抽烟,他所补足的前提是“我妻子允许我抽烟”,那他就推导出“允许抽烟”这一个含义。如果A的妻子不允许他在家抽烟,他所补足的前提是“在家里不可以抽烟”,推断出“不允许抽烟”的话语含义。

认知语境是交际双方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依据假设不断改变、调整语境的结果。在交际的过程中,语境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交际者要想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听话人必须通过消除词汇的歧义、激活话语的文化意义和补充隐含前提等方式,有意识地重建有助于实现交际意图的认知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内涵,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

[1]Sperber D,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2-185.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0-323.

[4]刘建芳.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和制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2-124.

[5]石小娟.认知语境与语义理解[J].外语研究,2002(2):42-46.

[6]童肖琼.论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的关联性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10(2):56-59.

[7]杨莎,唐秀娟.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与话语标记语的关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39-42.

[8]张春辉.认知语境与话语误解[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78.

猜你喜欢

关联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