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等理论看“给力”的零翻译
2014-08-15严柱
严 柱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自从2010年以来,中国人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词汇就是“给力”。从字面上看,“给力”的意思是给予力量。经过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专家研究,这个词被收录在2010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成为最热门新词汇。在成为中国的商业广告及媒体报道新闻时常用词语的同时,这个词也吸引了外媒的注意力,如《都市字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了该词英语译文。另外,2010年11月18日的《纽约时报》也颇用心地关注了“给力”这一热词。文章指出,在中国网络用语中,象征着“酷、真棒”的词“给力”如今已登上了2010年11月10日共产党的官方报纸《人民日报》,代表着已经被官方认可。那么,作为中文中一个热门的“时髦词”,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给外国人呢?“给力”在2010年的世界杯期间非常流行,因为极大地帮助观众表达出了他们的心情。如今,这个词被广泛用于网上论坛﹑游戏和日常聊天。许多网民纷纷把它译成了英语单词,其中“gelivable”在中国网友中大受欢迎。然而“gelivable”并非真正的英文单词,能否传播“给力”一词的真实意义呢?本文引入了邱懋如教授提出的“零翻译”概念,同时通过运用奈达的对等理论来探讨“给力”一词零翻译的可行性。
一、对等理论
任何一种语言的意义表达都是以特定的词汇概念为载体的,用来表述某一特定语言使用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心理特征与地理环境。作为语言的基本属性,民族性导致了不同话语涵义的内在差别。“翻译的任务就是要将不同语际的语言单位所含的信息量尽可能地进行等效转换,以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即译语要传递源语的声色之美、传神之美、形式之美与文体之美。”[1]由此,美国人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对等理论,并认为有两个不同类型的对等,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形式对等“聚焦于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而动态对等强调“等效原则”[2]159。动态对等要求“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信息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3]24。动态对等试图传递原语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并且若有必要,原语词序和语法结构等将会改变。而形式对等则试图进行字对字的翻译,必要的时候会不顾目标语的表达方式①http://en.wikipedia.org/wiki/Dynamic-and-formal-equivalence。。他们认为,“通常情况下,原语文本的形式是要变的,可是只要这种变化遵循原语的逆转换规则﹑转换过程中的语境一致性原则以及目的语的转换规则,那么信息就能保存并且译文也会是忠实的”[2]200。很明显,奈达认为把动态对等应用于翻译过程是更有效的。
动态对等被认为是对翻译最精确和科学的定义。事实上,动态对等有三条规则:(1)翻译必须是正确的信息交流;(2)翻译必须能再现原文本的风格;(3)翻译必须是自然的。显然,这三条完全涵盖了翻译的性质。
二、零翻译及其理据
论及翻译,我们首先必须认可“可译性”,即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可以互译的,不存在所谓的不可译性。正如尤金·奈达所说:“虽然人和人之间不可能绝对沟通,但是不管在同一语言区还是不同语言区之间,人们之间高度有效的沟通却还是可能的,因为人们的想法、身体反应、文化体验以及对他人行为方式作出调节的能力都是具有相似性的。”[2]161另外,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共同点,并且多于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所以翻译是可能的。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在各种翻译实践过程中就遇不到任何困难。对此,彼得·纽马克曾说过:“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事物都可以翻译,只是经常会伴随着许多困难。”[4]6这主要是由于语言之间的表达是有差异的以及各语言区域的社会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承认可译性并不意味着不用思考语言不可译性的问题,而是要求译者研究和实践怎样通过一定的手段化不可译为可译。”[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0年,苏州大学的杜争鸣教授第一个在中国提出“zero-translation”概念。但他仅仅把这个术语定义为不译,另外还指出:由于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而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所以音译词就是不译[6]。2001年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邱懋如教授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中不可译的问题提出引进零翻译的概念,还用了“zero-translation”这一英文术语[7]24,并认为“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原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原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原文的词语[7]26。邱懋如认为零翻译包括三类,即省译、音译和移译。
省译就是用来处理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从而使目的文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同时,省译还可以用于语言的任何层面。音译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自从翻译活动出现以来,音译多数情况下被用于处理借词。音译作为翻译中一种常用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零翻译。根据Catford关于音译的定义,音译等值的操作规则如下:(1)用源语音位单位取代源语字母,这是书面体到口头体的常规书写转换过程;(2)源语音位单位翻译成目的语音位单位;(3)目的语音位单位转换成目的语字母或字形书写单位。因此,音译事实上只是对源语的发音进行转写而已。“由于英汉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所以转写发音涉及到文字体系的不同,不是字母与字母之间的转换,因而英汉之间的音译严格来讲就是转写(transcription),或称音译式转写。”[8]雅各布森认为:“各种形式的理解、解释、重复、阐释和评论,只要涉及改写或替换,就都是翻译。”[9]汉语音译成英语能够使不认识拼音的读者自觉地关注汉语语言及文化,而认识拼音的读者则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源语语言文化并理解译文。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音译在中英词汇之间出现对应欠缺时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更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化。最后,至于移译,作为一种翻译过程也是一种处理文化差异的常用之法[10]。移译即是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移植入目的语之中[7]27,如DNA,CD,DVD等诸如此类即是属于移译。
根据《新闻晚报》2013年8月13日电,由于国际金价在当年的4月至6月期间大幅下跌,在中国不少中年女性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导致外界对“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关注。特别是,在《华尔街日报》网站的视频报道中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这个用汉语拼音得来的单词①http://world.haiwainet.cn/n/2013/0813/c232591-19299504.html。。这里的“大妈”直接音译为“dama”,中文意思是中年妇女。所以,“dama”就可以说是典型的零翻译。其他的例子,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在报道中国男多女少的现象时,将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在美国《纽约客》描写关于中国大陆新一代的文章里出现的一个词“愤青”(fenqing);还有常用词“纠结”被译为“jiujielity”等②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16/c-125180429.htm。。
三、“给力”及其零翻译
(一)“给力”的中文含义及其各种译文
语言一直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它只有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才能永葆生机。民间老百姓的话语会使语言充满活力,其中,“给力”就是这样的一个词。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事实上,“给力”一词的火热起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根据百度百科,“给力”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常作感叹词用,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该词的大范围流行始于2010年9月,特别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严肃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用了“给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①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0-11/10/nw.D110000renmrb-20101110-3-01.htm。。笔者在此并非要对该词的出处进行深究,而是想指出该词的发展路线及词性变异。“给力”一开始多用作形容词,可随着其进一步地被广为传播,也逐渐出现了动词化和叹词的用法,具体用法如下:一是形容词,类似于“牛”、“很带劲”、“帮助的”、“有用的”、“酷的”、“极好的”,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例如,这辆车太给力了!二是叹词,是指“爽﹑棒极了”。三是动词,相当于形容词动用。人们也经常把它用作动词,也就是它的本意“给予力量”、“加油”。如,同学们给力啊。
自从这个词出现,人们便试着把它译为英文。一些人认为语境不同,表达方式也可能多种多样,所以他们指出“strong,powerful,cool,etc”都可以用来表达“给力”。笔者在网上还找出了“给力”一词的其他表达方法,如北京新航道学校把“给力”译为“brilliant/awesome”②http://www.hudong.com/wiki/%E7%BB%99%E5%8A%9B\#5。,这个译法就功能对等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给力”的意义,但是,中国味缺失了。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金惠康教授的观点,对于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应该以汉语拼音为基础进行音译以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特征得到保全[11]66。所以,这种译法是不完美的。另外,其他的译文如energetic,,strength-giving,forceful,with great energy and efforts,fantastic,vigorous,to hit the spot,spice up,in high spirits,terrific,big support,imposing,forcefulness。在上述众多翻译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给力”的味。如果从“对等理论”的角度考虑,“strength-giving”倒显得妥帖;然而它没有展现出“给力”一词所带的流行意味和网络意味,因为“strength-giving”在英语中就是指人吃了某种食物会长力气。由此可见,该译文与“给力”的中文内涵相差甚远。
(二)“给力”的零翻译“gelivable”
上面提到的种种译文也只能从某一个角度反映出“给力”的含义,应该说上面这些译法综合起来,能够表达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给力”的含义。那么,有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对等的、能够忠实传递“给力”含义的翻译呢?此处我们根据邱懋如教授提出的“零翻译”,即其中的音译,也就是以原文的读音为基础翻译,把汉语词语用英语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凡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多宜采用汉语拼音音译,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特色和民族语言文化的风格[11]66。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含有丰富的中国元素所以采用了音译fuwa而非friendlies,以及具有浓厚的中国政治特色并且作为中共纪检机关和政府行政监察机关所采取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特殊调查手段“双规”的翻译亦是音译“shuanggui”等,这些词在英语中是不可能有词汇与之对应的。同样,“给力”一词在目前中国文化语境下也已逐渐具有了特定的含义。相关国际组织及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名从主人”作为不可动摇的翻译基本准则之一,而这也恰与我们翻译富有特色的中国词汇的一贯策略不谋而合。所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语词时,译者就要善于创造性地用英语词汇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意念及文化[12],而零翻译便是一个最佳选择。对于“给力”一词,我们根本不可能从英文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其丰富的内涵自然不是任何意译所能表述的,这种情况下“gelivable”是最好的选择。国外的网络俚语词典UrbanDictionary对该词的解释:“Gelivable:adj.A Chinglish word,be able to excite,make someone feel cheerful.gei-in Chinese means give,li-means power,strength or energy.Eg.1.Wow,China overtakes Japan as world’s second-biggest economy,it is so gelivable!2.It is gelivable that Spain won 2010FIFA’s World Cup,Spain FTM.”③http://www.urbandictionary.com/define.php?term=gelivable。由此可见,译文“Gelivable”采用英汉夹杂的构词方式把“给力”的拼音和英语的形容词后缀结合在一起,字面意思就是给予力量或酷。另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前缀和后缀与这个词结合并组成了不同的词汇,比如,“hengeilivable”意思是非常酷,“ungeilivable”意思就是乏味的和一点也不酷。不但这些词看起来像英语单词,而且它们还符合英语词汇的构词规则。当然,它们还反映了中国的特色。从这一点说,把“给力”译为“gelivable”就是零翻译了。同时,它也符合奈达的形式对等翻译理论。
然而,由于这个词是形容词而非动词或感叹词,所以“geilivable”是不能完全代替“给力”的。因此,在它用作动词或感叹词时,建议把它译为“gelie”或“gely”,这样以拼音为基础所作出的零翻译才更给力。
考察一个汉语词汇的时新性就是看这个词是否被使用者根据它的发音译为外国语言。“给力”已经被译为英语词汇“gelivable”,而它的反义词“不给力”则译为“ungelivable”,用来描述人们对某一事情没有预期的那样好,以及法语词汇“très guélile”①http://schott.blogs.nytimes.com/2010/11/18/geili/。。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贸金融学院副主任及ESL系主任的杜大卫(David Tool)认为,把中英文结合起来造新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人不再觉得英语很神秘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地使用语言”②http://english.cntv.cn/20101227/104477.shtml。。
总之,经过以上的分析,“给力”的零翻译符合奈达的对等翻译学理论,即“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3]12。
尽管,“给力”基于汉语拼音译为“gelivable”(gelie或gely),但是它所有的含义都能完整地表现出来。音译可以涵盖词汇的所有意义[13]。随着“给力”在中国越来越流行,“gelivable”和“gelie”(gely)会像“kung fu”、“tai qi”、“kowtow”、“coolie”、“Fuwa”等一样成为一个正式的英语单词。同时,“给力”这个中国味很浓的词汇通过零翻译很好地融入外国语言也为其他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走向世界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1]李委清,彭永春,胡莹.论英汉对等翻译[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6):154-157.
[2]Nida,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159.
[3]Nida,Taber,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82:24.
[4]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York:Prentice Hal1,1988.
[5]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29-32.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24.
[7]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27.
[8]黄梨,贾和平.零翻译视角下的“给力”英译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5):104-106.
[9]王光林.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J].外国文学评论,2002(4):148-156.
[10]Delisle,Jean.Translation terminology[M].孙艺风,仲伟合,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72.
[11]金惠康.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讨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66-70.
[12]朱安博.“房奴”英译的文化解读[J].中国科技翻译,2010(3):55-56.
[13]岳峰.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2000(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