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共同体的特征及其建构
2014-08-15王富强
王富强
(周口师范学院 科研处,河南 周口4660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教学共同体”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常用“共同体”来描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特征,如“研究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专业共同体”,等等。共同体在教育研究中的涵义非常丰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而,教育改革的根本点是教学,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建构以协商、对话为特征,以合作为形式的教学共同体,就成为本文探讨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共同体及其特点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学者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共同体概念,他把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类型,其中精神共同体是最高形式的共同体。之后,鲍曼认为,传统意义的共同体具有同质性和共同性,这种同质性和共同性源于共同生活的地域、一脉相承的血缘和相同的劳作方式。可见,社会学家使用“共同体”概念,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共同的精神意识,是个体对“共同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本。
课堂是教学发生的场域。在微观层次上,课堂教学共同体存在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中。据此,可以把课堂教学共同体定义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构成的团体,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一定任务,通过沟通、交流来共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体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其特征包括:
1.平等合作。课堂教学共同体不同于正式群体,它是师生自愿参与的群体。“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看,师生总是在活动中产生新的关系、新的活动内容,改变着人的原有的知识及能力结构,形成人的对于事件话语行为的态度品质。”[1]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也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系统、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教学社会。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与扩展,个体间的互动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课堂教学共同体是一个以情感为纽带维系每个成员的非正式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这里的师生之间没有地位差别,同学之间没有身份差别,体现为“尊师重道”,“亲其师,信其道”的亲和性关系,并转化成师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行为,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和谐共生。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共同体一直是一个象征着互助、和谐和信任的褒义词,其本质是传递出一种安全、愉悦和令人神往的满足感,意味着怀念一种传统的稳定生活,或者渴望重新拥有一个团结和谐的世界。”[2]2可见,信任不仅是一种互动行为,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共同体构建和谐师生、学生关系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正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和理解,进而达成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由于课堂教学共同体是一个以学习为目标的生活共同体,师生作为两种不同的角色,在价值观念、情境定义和角色期待等方面都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教师和学生的冲突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总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场域中。只有信任才可以使师生产生彼此认同的需要,并自发地进行情感沟通,反思和调整各自的形象和互动方式,从而减少冲突,增进和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共同体。
3.交往生成。“现代教学研究重心从实体到关系的转变,既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3]新型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雅斯贝尔斯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育与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的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4]可见,交往教学观的基本思想是把学生的“解放”,即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中介课题之上的“参与—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学过程也成为师生共享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活动是学习者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对真实、复杂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争论、协商、共享、反思等实践活动,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实现对深层次知识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共同体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发生成的非正式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形成依赖于师生的共同愿景、共同实践、共同体验,依赖于融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渴望。
二、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建构
1.共同理解为前提。共同理解是基于共同价值基础上的对问题的共同看法。在共同体中,人们通过社会交往逐步形成相同的观念,从而相互理解,并视对方的活动状态为自己评价活动的参照系,即站在“他我”的立场上去考察“我”的行为和原则。共同理解不同于共识,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共识是指由思想见解根本不同的人们达成的一致,是艰难谈判和妥协的产物,是经历过多次争吵、许多次反对和偶尔的对抗后的结果,而共同理解则先于所有的一致和分歧,它是一种‘相互的、联结在一起的情感’。”[2]5-7在课堂教学共同体内,共同理解就是师生对教学价值的共同体认,就是对师生关系及地位的共同认识。在课堂教学共同体中,对学生而言,它更多的是指学生对符号文本的理解。学生对符号文本的理解,不是了解该符号是什么,而是指向符号与话语的意义,即我与他人的情感、意识、人格力量的沟通,意味着生命的解放。对于教师而言,理解就意味着经验的分享。教师也从教学叙事的话语权威变成生活经验的交流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生活的伙伴。在课堂教学共同体中,教育主体间通过尊重、理解、交往、对话和相互融入,生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有两个方面:主体间的互识和主体间的共识。互识表明主体间的差异性,共识表明交往中的统一性。交往的过程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共识而泯灭个性的过程,相反,真正的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主体间关系。”[5]
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形成,确保了共同体成员的社会归属感,进而使共同体成员一起进行交流学习,形成集体共有、共享的知识、智慧和技能。正是课堂教学共同体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接纳的学习氛围,才使共同体成员之间能够克服心理障碍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情感、理解合作,才能使个人知识转变为公共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并把理解、尊重和爱贯穿于共同体之中。
2.共同愿景为目标。“愿景”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是人们希望达到的图景。“‘愿景’代表了一个组织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反映了对这个组织的未来的看法……愿景作为一系列大家所公认的目标并非意味着每个人的目标的总和,而是组织中的所有成员的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对于日常生活、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状况的决策的价值的共识。”[6]愿景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它概括了组织或个体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7]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是共同体成员经过对话商讨、深度交流磨合而成。“一个组织的共同愿景不是个体愿景的综合,而是所以个人愿景综合的最大公约数。”[8]
在课堂教学共同体中,共同愿景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与认可,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目标。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绝不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为了知识而存在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的目标性、科学性、规范性、预设性、非交往性的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教学专业世界同时被异化,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生活得不像一个正常的社会化了的人,在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失去了其生活世界作为基础,使专业世界成为异化人的存在的主要工具。”[9]师生只有摆脱这种价值理性的束缚,才能真正把教育理解为心灵的对话。共同愿景正是架构师生心灵对话的桥梁,它作为教师观念、学生思想、师生关系在课堂中的文化整合,是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文化层面,共同愿景也促成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求同存异,使彼此相互肯定、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共同愿景不仅是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也是课堂教学共同体所有人的价值归属。
3.互动合作为根本。“社会不同于国家,因为最终社会是由人们相互之间持续不断的社会互动,和人们在一起行动及工作中发展形成的社会模式组合到一起的。”[10]人们必须进行互动,才能以合作、沟通、分享、争论、谈判、妥协等方式影响和理解他人。互动是人们对他人行动作出的反应。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是指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包括师生在学习、行为和交往等活动中的所有联系方式。教学即互动的观念源于维果茨基的理论,他提出,学习和认知发展差不多都是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即学习既发生在头脑之中,又是“向外”而生的。更准确地说,维果茨基把思想看作是经验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内化。因此,教师应把班级看作是“学习共同体”,课堂互动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其实,互动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人际互动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社会情景里,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学习文化知识、价值目标和社会规范,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观念。”[11]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实质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一种“客位”的生活状态转向一种“主位”的生活状态,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相支持,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成为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彼此不同观点的碰撞、比较和交流及反思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也正是在这种互动和冲突中,实现了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共同体是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完全可以放松起来,这里是自由和安全的;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完全可以相互依靠,这里没有嘲笑,永远充满相互理解和关怀。
[1]吴康宁,贺晓星,马维娜.教育与社会:实践反思构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
[2]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3.
[3]段兆兵.从实体研究到关系研究[M]//杨启亮,李如密.课程与教学评论:第2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
[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4.
[6]小威廉姆斯.E.多尔,诺尔·高夫.课程愿景[M].张文军,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导论.
[7]戴维.W.约翰逊,罗杰.W.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2.
[8]徐萍.校长和他的学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36.
[9]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4-119.
[10]乔尔·查农.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M].6版.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3.
[1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