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2014-08-15李军征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隐性英语课程

李军征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像显性课程那样是有计划的、外显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英语隐性课程是英语显性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与显性英语课程相辅相成,协调配合[1]。有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2]。从以往的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来看,几乎所有研究都是理论方面的论述,其实,将定量研究应用到隐性课程的研究也很有必要,这样能增加隐性课程研究的说服力。鉴于此,笔者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访谈,了解河南省英语隐性课程的实施情况。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英语专业隐性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河南省高校的英语教师进行访谈。

接受本次调查的教师共有53人,他们来自河南某高校外国语学院。

在研究中我们使用了访谈的方法,了解教师对隐性课程的了解程度、实施情况以及对教学中导入隐性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二、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53名教师进行访谈,对2个研究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回答“不知道隐性课程,也没有设置隐性课程”的7人,“不知道隐性课程,但无意识设置了隐性课程”的9人,“知道隐性课程,但未设置隐性课程”的9人,“知道隐性课程,并主动设置隐性课程”的28人。根据此4类情况,笔者将其合并为“不知道隐性课程”和“知道隐性课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不知道隐性课程。根据调查数据得出,高校英语教师中有30%的教师初次听到隐性课程这个名词,但是其中将近一半的教师在不知道隐性课程的情况下,已经无意识地将其应用到实际课堂中去。这些没有听说过隐性课程的教师中,87%是中老年教师,并且没有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因此对于隐性课程这个名词比较陌生。那些不知道隐性课程,但是无意识设置了隐性课程的教师们表示,他们只是希望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或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根据自己的经验设置一些课堂或课下活动。而这些活动恰恰就是隐性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2.知道隐性课程。所调查教师中有70%的教师知道隐性课程这个名词,同时在这些教师中有25%没有将隐性课程具体实施到课程中去。问其原因,部分教师表示他们所教授班级成绩普遍不高,他们实施隐性课程的积极性也不是很大,教师们曾经也会进行一些小范围所谓的隐性课程教学,但是配合的学生过少,相反部分学生认为是耽误时间,起不到教师们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师们就放弃了隐性课程实施。笔者发现,知道隐性课程但是没有实施在课堂中的教师,他们有些性格比较内向,因此教师的性格也会成为影响隐性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之一,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英语教师主动设置了隐性课程。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教师反映隐性课程效果明显,学生上课积极性有所提高、师生关系得到很好调节、教师自己上课感到轻松等。但是在实施隐性课程的教师中还是有很多教师反映隐性课程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只是个别学生的表现有所改善,对于整个班级的影响效果一般。

从高校教师的意识角度来说,他们对实施隐性课程的主观能动性不高。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隐性课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普及隐性课程教学理念,确保每位高校教师了解前沿教学理念并且熟悉实施教学理念的方法。关于教学理念的培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1)教师自己阅读前沿文章,这些在电子阅览室或者上网搜索就可以完成。(2)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是获得前沿教学理念的最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课堂的正常进行以及经费问题,一般情况下参加会议的人数是很有限的,但是参加会议的教师一定要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小型讲座的形式传达给其他教师,或者将所得到的会议课件、笔记进行相互传阅、学习。

2.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在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所实施的隐性课程起到很好效果,但是有些效果则不好。尽管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师素质、学生差异、教学科目等,但是教师之间应该经常交流心得,交换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总结出为自己所用的隐性课程的实施方法。

高校英语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遇到的或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如下。

1.隐性课程干预教学大纲完成效果。隐性课程可以在课下或课堂中进行。为了确保一个学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每节课学生的参与人数需要进行合理分配。如今上课班级人数较多,再加上准备内容量大,这样就会出现影响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的情况。因此在设计隐性课程的时候,尽量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大纲,设计关于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环节,同时安排好时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2.隐性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在实施隐性课程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是学生们之间的配合以及展示。有的教师在这个环节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针对这个问题,要明确教师在隐性课程的角色定位。要使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做更多的准备,在教学上有更大的投入,扮演更多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导者和教练;不仅是课程和教材的执行者,更是研究和知识构建的主导者、咨询者和合作者;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要学会成为学习的激励者和设计者。(1)导师。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引导者、指导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要积极参与、积极探索,构建知识。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人生的导师。(2)协作者。教师将转变传统的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顾问。(3)学习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身上学到很多。另外,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教师自己保持新鲜和活力,才能带给学生新鲜的血液。教师不仅要肯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3.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隐性课程的不吻合。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访谈得知,有些教师所实施的隐性课程只是部分学生受惠,而不是整体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受惠。除了对教师所采用的隐性课程方法有质疑外,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同样的隐性课程内容会因不同的个体而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此影响直接关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态度及情感取向,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取得也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学生本身,要对存在于其周围的英语学习环境进行取舍,对于教师给予的意见进行合理的采纳,积极置身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这样才会有助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英语产生积极的影响[3]。

4.隐性课程评价机制不明确。从隐性课程的设计到隐性课程的实施,不仅教师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设计隐性课程环节,学生也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完成,以及课堂课下时间的花费。到底这些做法能否进行量化,从而得出隐性课程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一些高校英语教师提出这样的质疑。因此有效的隐性课程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关于高校英语教学隐性课程评价机制到现在来说还是一个空白。在此,笔者建议从三个维度对高校英语隐性课程进行评价:(1)英语学习兴趣是否提高。这个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这方面的问卷调查已经成熟。通过对实施隐性课程教学前后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通过隐性课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2)英语文化体系是否完善。由于隐性课程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检验学生英语文化体系进步情况比较难于把握。假设学生的文化体系趋于完善,那么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从不同媒介获得的,还是隐性课程教学的作用呢?因此,对于这方面的检验主要通过试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对比,教学统计软件的分析来得出。(3)英语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对于这个因素的分析方法同(2)中所采用的方法。

[1]徐洁.超越语言与文字:浅谈英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J].读与写杂志,2010(3):46;68.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2-111.

[3]吴璇.隐性课程对英语教学的潜在价值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59-160.

猜你喜欢

隐性英语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读英语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酷酷英语林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