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与解决方法的研究
2014-08-15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陈荣梅
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 陈荣梅
1.培养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
高中生英语学习的第一大障碍就是对于英语课程缺乏兴趣,因此,高中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当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对于高中生而言也是一样。很多时候一些英语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会默默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不会受到老师的欢迎甚至还会被嫌弃,也难以像其他同学那样参与到课堂中来,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会越来越低,学生的成绩想要提高只会更难。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指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针对合适的教学内容我经常会展开小游戏,游戏是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的教学形式,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例如,针对某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不会是单一的好学生或差等生,而是进行合理的搭配,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答对有分,小组成员必须全员参与。集体荣誉感以及同组成员的鼓励会使得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难而上,也许一开始会有些许的怯懦,但是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引导,并给以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对于他们往往是很大的鼓舞。此外,课后多找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之所以成绩不理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够用功,不够刻苦,这与其自身的个人意志和科学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的好坏,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听课意识,让他们更有效地接收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并且积极动脑的好习惯。讲解新知识点时,导入要能吸引学生注意,问题能循序渐进。例如,在讲述no+比较级+than这个短语时,先从学生已掌握的not taller than导入,表示“没有……高”,接着下面两个句子引出no+比较级+than的含义。A:I am too short.B:I am no taller than you.That is I am as short as you.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no+比较级+than有“不比……怎么样”的意思,也就可以用“as+该词反义词(原级)+as”这种原级比较表示,接着我又列举几个类似短语让学生转换,如no worse than,no better than等等,学生们很快就能举一反三,应答自如。
2.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成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擅长记笔记。我们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的记性是训练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课动笔墨的习惯。教师的板书要突出重难点,对不会记笔记的学生来讲,起码他知道要把黑板上的抄下来。有的课堂,教师用ppt呈现,对一些要点,教师也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抄下来,以便课后巩固。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笔记,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纠正。对于试卷评讲,也应该要求学生记录要点,并准备错题集,把重要的具有典型性的题目抄录,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做,直到真正理解。英语的知识点就要靠平时不断总结归纳,反复记忆。
例如,在讲worth这个单词用法的时候,我把它跟另外两个词worthy,worthwhile进行比较,并且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句,一个中文句子分别用这三个词造句,然后让学生看黑板模仿造句。过段时间,如果再遇到其中的某一个词,仍然联系另外两个词进行造句,早读课默写检查,直到记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记笔记,课后就得另花时间补,补几次就发现得不偿失了。在讲解习题时,很多同学仅仅满足于本题答案,由此而进行的知识拓展就不知道记录,习惯好的学生不仅仅会当场记录,课后还会再进行归纳整理,但那些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却没有任何反应,这时我就耐心提醒学生把讲解的记载下来,有时我还会把走神的学生叫起来复述。长此以往,这么做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听课习惯。
同时,教师也应当监督学生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某一阶段知识掌握情况的最直接手段,通过做作业及时了解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题目难度或作业量,比如在进行限时训练时,同样时间,大部分同学完成四篇阅读,部分同学可以完成三篇。
3.结束语
高中英语学习中随着教学难度的不断加深,学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障碍。想要让这种状况得到改善,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大的动力,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英语学习中的根本问题所在,只有从这个层面逐渐做出改善,学生的英语成绩才会不断提升。
[1]刘佳.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1(03).
[2]刘光.高中英语阅读训练浅谈[J].安徽教育,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