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述论
2014-08-15朱磊
朱 磊
(湖北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湖北黄石435003)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他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抱着“百姓柴米心叩,万家忧乐怀牵”的情怀,谦虚务实,坦诚直言,无私无畏,坚持原则,尊重真理,严守纪律,以高尚的人格风范和异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为党和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云一贯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运行机制、基本方式和行动指南的认识、把握和揭示,更是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全面系统地总结陈云关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对于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微处着手,小事做起,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
综观陈云的一生,在其所从事的诸多工作领域,他都能艺术地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中,而且这种渗透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虚张声势。陈云一直注重从微小处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了效果显著的实效。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多做小事情,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地方党部如果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置群众的痛痒于不顾,而要开展群众运动,要群众热烈起来与党与政府与军队一道艰苦奋斗,这是不可能的事”[1]。陈云经常说:“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不论是中央委员还是区委委员,都是群众一级的干部,大官要做小事。”[2]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云赴江苏从事农民运动。在领导农民运动中,陈云从来都是先调查研究,然后亲自制定相应对策。对“如何开会”“如何制定会议流程”“怎样用壁报、图画、歌曲”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陈云都是亲历亲为。延安时期,陈云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这期间他提出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如何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而且,这期间,陈云在中组部率先开展学习马列经典著作活动,倡导中组部干部直接面对面解决群众和党员的疑问。他曾经说过:“吃饭穿衣,就是一件大事,一件难事,作为一个革命家,不能只高谈阔论。”[3]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从群众基本的生活小事着手的。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负责全国的财经工作。这期间,他经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集贸市场,亲自去了解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他亲自过问北京市民关心的过冬“大白菜”供应问题、“母猪应下放给农民私养”、“冬天有没有人上街扫雪”等问题。另外,陈云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也善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要求自己的伙食严格按照标准,工资要降一个级别。为了节约用水,他刷牙向来都是一杯水,居住过的洗漱室墙壁上贴着“节约用水”的字牌。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项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首先就要树立群众路线的观点,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解决群众的小问题、小利益。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说:“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4]陈云说,“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他认为,执政党不能仅仅向群众要东西,还要记得一定也要给群众很多东西。“注意群众切身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他呼吁各级政府一定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小问题。他说:“农民的一些问题在我们有的同志看来是小事,可在农民看来是大事。我们不仅要帮群众解决大的问题,也要帮群众解决小的问题。”[5]陈云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向来是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涵化在平时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他经常倡导的“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不迎不送,不请不来”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亲自倡导并践行的。陈云在家乡搞社会调查时,与农民同吃同住,亲自参加劳动,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事实上,陈云这种深入群众、细致入微的作风正是人民群众所渴望的。同样,细致入微、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是群众所需要的。
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多做小事情、宣传小人物的一个优势就在于操作性强,持续性久,而且容易形成晕轮效应。故而,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策略上有必要从“文山会海”周期式的“口号”运动中解放出来,扎扎实实地深入群众之中,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小问题,把小道理讲清楚,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好,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在实实在在的小事之中,杜绝形式化、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选用“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这并不一定证明“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任何对象和任何事件。
陈云在早期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也采用过或者尝试过“群众运动”式的工作方式。例如,他在1934年担任白区工作部部长时就要求“广泛发动和领导群众的日常斗争”。同时,他注重“在领导斗争中,不是要提出许多要求,不是要提出过高的群众还不了解或不能立刻为这些要求而起来斗争的口号。在提出要求时,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适合他们的需要”[6]。另外,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也曾发动过群众共同监督搞好工程质量的先例。然而,他在选用“群众运动”的同时,一定会随时关注事件的运行过程,发现有“过火”或者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时及时纠正。陈云说:“注意在基本建设中开展群众运动,这是重要的,我们还要继续搞,但是业务机关放松了必要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技术管理工作,是不对的。应该说,搞群众运动,并不是取消管理制度,而是使群众起来参加管理,改进管理制度,遵守管理制度。”[7]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运行的动力机制。
当前,我国的各项法制还不够健全,倘若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全部诉诸“群众运动”则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当人们的“规则意识”“道德意识”“公平意识”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时,这种风险就显得尤为可怕,任其发展可能是致命的。另外,在实践中,还必须谨记“少戴大帽子”的教训。陈云说:“如果随便给人家戴上这类大而无当的帽子,一个人头上戴上三四顶,恐怕就‘差不多’了,不能工作了。”[8]
此外,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风格始终如一的是“务实”。“务实”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征。陈云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是热一阵、冷一阵,而是从始至终都强调依托党内的制度机制做保证。“我们党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民主集中制要坚持,要立个规矩”[9]。今天,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饱受争议,甚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不敢声称自己的职业身份。原因之一就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东西太多,花架子太多,没有制度的约束,随意性很大,应付性事务多。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尤其是在某一个时期出台一项重大决策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就会忙一阵,等到这阵风一过,又归于平静。人们不禁会问: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做什么的?难道仅仅是传话筒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善于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日常的业务工作之中,不是“风来了,有风;雨来了,有雨”式的做派。因此,他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的是“务实”,而绝非“临时抱佛脚”或者是“冷热病”式的“作秀”。“常态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似“冷冷清清”“不声不响”,其实,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最具影响力。因为,“常态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们思想的“综合影响”和“渐次发展”的规律,而“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追求短期效应,无视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现实中的“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运动还时有发生。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刻意贬低“时效性”的政治运动,而是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不同内容,划定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把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集中起来,避免四处出击、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式的实践模式。因为,人们的思想问题很多都来自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植根于基层实践,植根于群众的生活,才会取得成效和生命力,也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从而化解矛盾冲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深远和持久,也才会慢慢在老百姓心底扎根。“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泛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没有实质性效果,还会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后果。
三、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大众化的语言,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
陈云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特别注意运用群众能够听懂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尤其是当对象是文化知识不高的农民时更强调语言的朴实性和方式方法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早在1929年,陈云就提出:“在农村进行宣传工作,要注意农民能接受的程度,多用壁报、图画、歌曲来宣传。”[10]陈云在莫斯科学习期间,讲课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层次并且紧紧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听懂,因而讲课深受学生欢迎。韩光回忆说:“一九三六年,党派我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习期间,经常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史平(陈云)等领导人的报告。王明作报告,总要捧着马列书本,讲讲翻翻,翻翻讲讲,使听者听不明白,最终也不知讲的是什么。而史平(陈云)作报告从来不拿稿子,讲的都是我们想知道又不知道的国内政治形势。”“我和刘仁、李范五、林纳、于苏等同学经常讨论史平同志的报告,对他的每个观点,所述的每一历史事件都特别感兴趣”[11]。1938年陈云在《军队服务团》的讲话提纲中更是一针见血地呼吁,在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时“不激昂,要和蔼——免得农民认为神经病”[12]。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不能继续陶醉于自己设定的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有一种刻意把理论研究神秘化的倾向,“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用一大堆抄来的或生造的语词来‘讲’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着实不足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持续进行“茶杯里的风暴”,也不能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做官样化承诺,“空话连篇”“套话满篇”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只会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画地为牢”。空泛的大道理,人们都懂;玄妙精深的理论,人们只能望而却步。只有将“大道理”“大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毛泽东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3]。陈云在讲到要爱护干部时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使用干部不要今天拉起来,明天又放下去,好像打桩一样”,“对于干部不要‘抬轿子’,只说他的好处”[14]。用“打桩”和“抬轿子”的比喻形象说明了爱护干部的必要性,使人一听便知。可见,陈云在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注意用群众都能够听懂的语言和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试想,如果不考虑到群众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机械地讲述所谓的“大道理”或“大理想”,那么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任何吸引力,甚至没有任何意义。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而他的“大道理”和“大理想”总会被老百姓轻易地理解和接受。
综观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写的文章,我们会发现,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务实,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实际,没有华而不实的浮华成分。他的文章读起来语言朴实、生动,没有套话、空话,因而很受群众喜爱。一句话,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格如同其人格一样:朴实无华。正如邓小平所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5]
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批判反思,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
陈云在开展实际工作中,一条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他一直提倡“根据过去的经验,找出新的办法,我看这项工作比日常的业务工作更重要”[16]。1939年5月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1939年12月的《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1940年12月的《学会领导方法》、1945年5月的《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1946年7月的《东北的形势和任务》、1947年2月的《怎样才能少犯错误》、1948年4月的《辽东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教训》、1948年11月的《接收沈阳的经验》、1949年8月的《目前财经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953年9月的《克服财经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56年1月的《公私合营中应注意的问题》、1957年9月的《经济体制改进后应该注意的问题》、1958年12月的《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1962年2月的《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1978年11月的《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1979年6月的《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1980年12月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教训》、1988年10月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等等,这些著作中直接阐述总结经验性的文章有7篇,间接阐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的有11篇。陈云一生当中没有犯过大的错误,甚至连小的错误也基本没有。这固然与陈云的性格、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但陈云善于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探索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则是他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批判反思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行动指南。
善于总结经验,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阶段,开始时是没有任何先例和经验可供参考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边探索一边总结。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通常称七千人大会)上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17]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必须要勇于尝试和摸索并及时总结经验及教训。应该说,在党内,陈云是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改正错误的典范。1938年9月,陈云在认真总结干部工作经验后提出:“然而我看,错误虽不可免,但也不必怕。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不犯错误就不会进步。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同时也就是得到一个教训,不断地取得教训,方能不断地改进自己。正确的东西常常是从错误中得来的。”[18]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经济建设领域的陌生,大家毫无经验可循,陈云鼓励从事财经工作的同志说,“我们面临的经济建设任务是十分巨大的,在工作中一定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正确的方法是“经常总结经验教训。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特别要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这是使我们减少错误的好办法。一个人做事不可能不犯错。有一种人,犯了错误只是觉得不好意思,另一种人,却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后一种态度,显然是正确的”[19]。另外,陈云还要求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耐心教育,不能一味地严肃批评。他说:“对于犯有这样错误的人,应该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得到经验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前进,不使他们灰心丧气。”[20]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如何利用外资的困惑,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所以一再说对外国资本家在欢迎之中要警惕,这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对这件事还很天真,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丝毫没有不要利用外资的意思,只是敲敲警钟,提醒那些不很清醒的干部。”[21]他还强调,由于我们对改革开放一缺经验,二缺技术,所以,“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22]。随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错误是陈云在各个工作领域中一贯遵循和坚持的工作方针。正因如此,他在党建领域、财经领域、纪律检查领域中都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贡献。陈云“以辉煌业绩、深邃思想和崇高品德,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23]。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正视目前国际国内新的变化,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调整方向、发现规律,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力避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3][6][7][8][16]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318,256,26,106,115,340.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
[5]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64.
[9]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10][14][18]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55-56,53.
[11]金冲及等.陈云传(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6.
[12]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4.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7]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05.
[19][20]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3,174.
[21][22]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9,251.
[23]李长春.在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