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兼谈对当前中国梦实现路径的启示
2014-08-15亓静
亓 静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之后加以整理和补充,同年6月,发表于《人民日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至今虽已发表50余年,但时下再细细读之,仍然备受启发。该文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绕开的篇章之一,能够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历史借鉴,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为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指明动力源泉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思想,这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动力源泉。
首先,毛泽东指出矛盾存在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之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是完美无缺的,矛盾现象在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毛泽东在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反驳了这种观点,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毛泽东阐释道,“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1]社会主义社会仍旧存在矛盾,没有矛盾的社会只能是空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其次,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不相同的,剧烈的冲突和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这种对抗性矛盾,其制度本身是化解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而得以缓和与化解。再次,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毛泽东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用事实说明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正确的实践需要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仍有根本指导意义。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我们更需要牢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思想。只有首先承认和正视社会矛盾的存在,才能进一步去解决矛盾。如果总是为维持社会的表面和谐而一味地遮蔽矛盾,只能是自欺欺人,不利于矛盾的解决,最终也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另外,在中国梦实践过程中还要认清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问题。还应牢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起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有利于看清当前实践中国梦的形势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给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划分了种类,提出社会两类矛盾学说。他指出,虽然我们国家是空前统一的,但并不表明社会里就没有了矛盾,“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2]接着,他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两者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毛泽东具体定义了“人民”和“敌人”概念,认为人民内涵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内涵是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3]而相反,则都是人民的敌人。他还强调了人民内部矛盾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工农之间的矛盾等等,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些矛盾,主要包括国家、集体同个人之间的矛盾,民主与集中之间的矛盾,机关人员官僚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根据当时社会形势来分析和划分社会矛盾种类的,尤其着重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当前看来仍对认清我国目前社会形势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各种矛盾仍然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需要我们认清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诸多矛盾,比如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矛盾;居民贫富差距矛盾;经济发展和道德失范矛盾;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这些矛盾的解决,只有首先正视和承认这些矛盾的存在,才能在致力于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化解矛盾,进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有利于指导当前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必要性。他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4]就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指出的农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而言,三者比例问题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而若处理不好,只重视重工业发展而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农轻工业的萧条,挫败农民和轻工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样,矛盾的性质就由非对抗性转向对抗性,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
新时期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和解决。可以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中国梦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阐述了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则是这三大基本路径取得成效的基础。具体来看,只有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实践中越走越宽广,中国精神才能在人民群众中真正得到理解和认同,也才能真正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如果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不好,人民群众的各种迫切需求满足不了,势必会影响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并亟待解决。究竟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为我们指明了所要坚持的一系列正确方针。这些方针对当前中国梦的实践,仍然是十分适用并需要长期坚持的。
(一)用民主方法统领解决矛盾问题
毛泽东指出,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不能用行政命令解决,只能用民主方法解决,“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5]他把这种民主方法具体化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要以团结为出发点,通过批评教育使矛盾得以解决,从而达到新一轮的团结。
目前,人民内部矛盾形式表现多样,无论是从思想问题方面,还是物质利益问题方面,都需要运用民主方法来解决,需要完善各种民主制度和机制,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而言,当前要做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6]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传统,运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要对全国6亿人口做到统筹兼顾,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全国总人口数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他在文中提出的要注重农轻重工业比例问题的工业化道路思想,可以说是统筹兼顾的典范。他强调不能只片面发展重工业,还要兼顾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只有统筹好三者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道路思想,是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思想渊源,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道路方向。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全国人口数已达13亿多,远远超过20世纪50年代。人口数量庞大,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这一国情实际出发,从全国13亿多人口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片面追求部分人的利益,或者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具体来说,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国家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是具体而又艰巨的,因为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着中国梦的实现,如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收入差距等。解决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羁绊、各种难题,需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只有做到各项工作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才能让中国梦实现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阐明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必要性,指出它是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7]历史实践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文化目标上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仍需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马克思曾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我国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国家,作为无产阶级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应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繁荣发展多元思想文化,实现文化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早已存在。他强调应当对致力于团结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此外,毛泽东还强调了党派互相监督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共产党只有接受民主党派监督,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当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领导力量。领导力量是否强大,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程度。惟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领导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需要完善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的相关制度,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互相监督的形式,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9]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10]
就当前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还应当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旧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仍需从国情出发,全力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新的生产力,不断增加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就是要节约社会现有财富。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在全社会掀起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这一做法可以说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方针的传承和延续,也表明了新时期倡导厉行节约的必要性。只有人人做到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社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利用,社会财富才会不断增加,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尽快得到解决,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1][2][3][4][5][7][8][9][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3.204.205.211.209.229.232.239.240.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