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
2014-08-15王维
●王 维
(武警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一、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青少年是一群担负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塑造期,形成何种价值观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尤其在如何对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拥有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会自觉地将个体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会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关注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计。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意识深刻而又具体地体现在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无私帮助、真诚合作、宽以待人、礼让守约、舍生取义等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中。反之,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则会引导青少年对他人、社会、国家采取一种惟利是图、争强好胜、自私自利、甚至破坏社会和谐、国家秩序稳定等反社会行为。“亲社会”或“反社会”虽然是对待社会、国家的两种行为方式,然其深层的思想实质乃反映了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意识。“亲社会行为”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威斯伯于1972年提出的。“他用这个术语特指那些与破坏、攻击等反社会行为相对的行为。”[1]171已有研究者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界定推知亲社会行为不仅具有“利他性”,更具有“社交性”。[1]175从这两种性质可以解析出亲社会行为不仅涉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而且关涉到个体自身的人格提升问题,后者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尤为关键。
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青少年的典型亲社会行为作了总结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帮助、亲情行为、忠诚、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家庭教育、增进友谊、拾物归还、关心他人、遵从习俗、照顾等行为。”[1]180这种心理学上的分析,实质上已经向我们明确地展示了如何解读亲社会行为的内外两个维度。一维是向外“推己及人”的路向,一维是向内关照、自查、反省、鞭策自我心灵,以待提升的路向。故而,本文试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路径。
二、国内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现状
目前,学界有关我国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已有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分析出青少年的几种亲社会行为倾向和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有的学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现状做了分析,指出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着诸多差异。正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何种更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做到措施的最优化,培养效果最大化。
我国当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状况如何?就目前而言,情况可喜亦忧。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发展阶段,党中央领导人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正在以蓬勃激扬的姿态迈着大步向前发展着。社会中涌现出无数青少年的感人事迹。中国最美的铁路实习生李博亚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们的高贵人格品质,形象地诠释了当代青年对祖国、人民的深切热爱和认同,深切并真实地表达着新世纪青年对中国的高度认同和担当意识。
与此同时,社会中亦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存在。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对社会国家表达不满。
在社会秩序方面,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几起公交车纵火案,嫌疑犯的年龄大多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这些青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厌世心理,做出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近些年青少年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最近河北省张家口市11个少年将一个8岁的男童打死。这些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反映出社会对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缺失。
在社会意识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涌入中国。多元文化丰富了青少年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的充斥下发生了迷失。
从国内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可知,国家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缺失。如青少年人际关系淡漠,缺乏与人分享、协同合作的主动性,利益成为衡量关系亲疏的重要标准;漠视社会秩序,如在遵守交通秩序方面,随心所欲,盲目跟随社会不良风气;无视家庭秩序中的长辈伦常及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这些现象归因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意识方面的诸多因素,表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教育。而青少年正处于至关重要的人生阶段,是各种观念的塑造期,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其实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在青少年身上的投影。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界定可知,其实质是青少年个体以“亲社会”的方式处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它的深层指向是青少年个体对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的态度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合法性的肯定,即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问题。这种认同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等。如果青少年认同国家存在的合法性,那么在其人生过程中必然会自觉地做出亲社会行为。他会以谦和、宽容、大度的心态与人相处;在对待社会国家方面,则会以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和担当意识积极地做出维护国家发展、安全与稳定的行为;如果有高度的国家认同,青少年会不断自觉地提升自我的素质和人格境界,反省自身,不断将自我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果青少年不认同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则会做出反社会的行为。这种对国家存在合法性问题的怀疑,必然导致其对同胞生命的轻视和否定,对社会发展的否定,对促使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担当感和使命感的否定,这一切的否定必然导致其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大量存在,说明在当前阶段,大力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显得日益重要,它关涉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团结。因为个体的道德修持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治理国家的人,要想使国家政治清明,首先要注重自身仁德的培养,对于社会中每个人而言亦如此。青少年应该将自我对民族、国家的道德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在强烈的家国天下的意识之下,勇敢地担当起复兴民族国家的重任。
三、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路径
既然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关乎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这是培育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思想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价值凝练,折射出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品级、中国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次认识和价值领悟,体现了领导人执政能力和重磅改革的中国风范。习近平主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习主席将核心价值观提升到道德的层面,从而遵循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制度和社会伦常的外在要求,而变成一种自明的行为方式,自觉内化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里。核心价值观不仅关乎自我的提升,更关乎民族、国家的未来。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反映了其对社会、国家的认同,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执政能力的政治认同。有学者指出:“政治认同其实是对核心价值体系之价值导向引领的认同,道德认同则是政治认同最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和最为真实的表达与实践,两者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3]66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道德认同,深层次地展现了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而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实现并培养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切入点。习近平在五四北大讲话时也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可见,走好人生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雕塑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这些正能量的意识贯彻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因循传统的“知行合一”理论,这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传统儒家在坚持“性善论”的基本前提下,主张重行轻知,注重言行一致。孔子创造性地继承西周礼乐文明,赋予礼乐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和精神实质。他更强调的是人们行为背后所深藏的真实心思。只有心思“诚”,才能上通天道,下贯人文、人伦,才是真正地诠释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对“诚”的追求,乃是人们将本性中具足的天道自觉地展现、实现于人生日用当中,这是人们以亲社会的姿态面对、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思想动机和内在动力。这是“以‘善性’和‘慎独’为依据,以‘诚意’为动力,要求将内在之‘善’与‘德’全面地彰显于主体的视听言动和貌相形色之间……但却主要不是一种主客观关系,而是一种在体与用、本体和现象双向统一基础上纵向立体的内外关系。”[5]36在这样一种理念的符示下,知与行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成为“体用一元”的关系。以宋明理学的知行观为例,丁为祥将朱子的道德修养工夫概括为“即物穷理、格物致知以至于践行式的解决。”[5]38这种修养工夫、认知方式的缺陷是对培养自家内心田地的忽视,对求“诚意”的忽视。这也是后来“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争论的焦点。按先秦儒家传统,人生当中德性的修养、生命的安顿、心灵的安宁是第一序的问题,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学问知识的增进等是第二序的问题。德性涵养与生命安顿是人生中其他方面取得成功的奠基石。故而后来在为学的进路方面,王阳明与朱子发生了分歧。王阳明更加强调对自家私意的克制。在他看来,知行本是一体的,“被阳明视为‘一个工夫’的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诚意’所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即内向自觉(知)与外向推致(行)两个同时并在而又相互印证的方面。”[5]41按照传统“知行合一”的理论解析青少年的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可见知行的本然状态是一体的。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同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也是一体的。观念上的认同,从本体上理解,则既是主体内心自觉、自醒、自察的过程,同时也是由内而外的外向彰显、落实、推致的过程。这两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印证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同即属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至此,青少年的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在本体的层面上合二为一了。这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本体角度上,知行合二为一。这就使得人的内在心念与外在行为同时并在并紧密统一起来。这也容易将对青少年的外在教化转化、提升为青少年的信仰层面。一旦提升到信仰层面,那么道德教化就能取得更加深刻的、自觉的、长远的影响力。努力将道德认同提升到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信仰层面,将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这也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目标和理论归宿。
第三,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贵在践行于现实人生,这是培育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和落脚点。
就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如何将亲社会行为贯彻落实到现实人生问题上,愚见以为,要从改变他们对待、处理与家庭成员的各种关系开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是每一个家庭应该承担的使命。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式。这何尝不是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步骤和方式?在处理家庭成员的诸多关系中,尤其是从孝敬双亲开始,儒家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培养个体的仁德,首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将对亲人的爱,逐渐推而广之到爱整个天下国家的人。这里,关键是继承优良的家风传统。因为家风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支撑整个家族兴旺繁荣的治家格言和行为风范。良好的家风能让子孙恪守、遵循祖辈们治家、兴家的宝贵经验,时时防患败家的各种言行。此外,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引入中国的礼文化传统,以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如家礼、国礼、洒扫应对等生活之礼。一个有着极高尚的家风和家训传统,懂得遵循各种礼节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无论是他过着怎样一种生活,钟鸣鼎食亦或陋巷箪食,都不会影响他乐观地看待人生,深沉地关切这个国家的命运。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导他们明确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而且要将这些道理内化到其言行与思想意识当中,并自觉地践行到社会人生中。“特别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的整体价值,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及社会道德的践行……对人们在社会整体价值中的主体意义、权益保障、作用方式等均重视不够,致使这种社会道德越来越远离个人主体。远离人们的日常感性生活,使人感到它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教条,个体不能在其中寻找到应有的‘意义’和‘价值’”。[6]87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真实的、实在的人生过程。这种人生才是觉醒的、自觉的、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人生。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在现实人生的方方面面注重其德性的积累。因为“道德的创新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抽象的道德条目的增减更改而成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个体道德发明良性的突破性积累。”[6]89个体的道德认同路径不能依靠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规则来约束,这种道德自律来源于个体本有的“良知”的显发。按照心理学的术语理解,则是“个体发起的亲社会行为会实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同时也不排除自我满足和自尊的提升。……不应将‘自我’和‘利他’完全割裂开来,而应将其置于一个共存变化的连续体中综合考虑。”[1]184所言甚是。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机遇和挑战并存,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任重而道远。这种培养要立足于长远的国家利益,切勿急躁,追求当前短期的效果。对于青少年而言,要增强、强化个体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心系国家,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言行与理想贵在落于实处,稳中求进,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己绵薄之力。
[1]寇彧,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3]郭建新.论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依据和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01).
[5]丁伟祥.践形与践行——宋明理学中两种不同的工夫系统[J].中国哲学史,2009,(1):36,38,41.
[6]潘起造.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主导力的提升——以阳明心学道德内化说为研究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