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政治包容缺失的原因探析

2014-08-15段慧丹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包容性阶层民众

段慧丹

(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系,上海 徐汇 200237)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乏“海纳百川,包容乃大”的思想传统和社会实践,例如,儒家将“包容”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强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道家也同样主张“常宽容于物”;墨子提出“兼爱”之说。但是,它并不是现代民主意义上的包容。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依然没有为制度化包容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斗争”的政治理念逐渐被“和谐”取代,社会生态发生逆转,包容精神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但是,转型期中国政治包容的制度性资源仍处于相对缺失状态。笔者试图从政治价值、社会结构、政治实践、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建构等五方面剖析政治包容缺乏的原因。

一、政治价值: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下降

进入社会转型期,政治价值为适应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意识形态是政治价值最集中、最核心的表现形式。然而,新时期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矛盾、新问题,其中政治包容理念的缺乏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解释力的下降。

1.意识形态对服务对象缺乏包容性。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一套系统完整的价值理念。其中“为人民服务”是最能体现我国意识形态内涵的口号,也是极具政治包容性的号召。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意识形态往往以“人民”的名义忽视对原子化个体主体性的关注。集体主义传统的惯性导致意识形态多以“人民”或者“大众”为服务对象,政治价值与理念停留在大而空的抽象层次,没有深入社会和生活当中关注个体成员,尤其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事实上,意识形态不能以“人民”的名义吞噬和淹没个别群体的声音,而是应该从抽象的宏观世界走向具体而微的现实生活,关注个体、尊重个体、爱护个体,从而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2.意识形态内容缺乏包容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能对人们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提供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满足人们的认知需要,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①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意识形态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导致其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产生差距,无法及时适应并更新其价值体系,缺乏对新观念新思潮敏感的洞察力与恰当的解释力,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与新观念新价值的更新相互矛盾。因此,平衡这一对矛盾的途径,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增强其解释力并扩充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充分挖掘各个阶层的思想内涵,及时汲取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和人民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念,扩容意识形态体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人心,达成共识。

3.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意识形态内容体系与现实生活的部分脱节。另一方面,归结于意识形态的运行。宣扬主要依靠密集宣传和理论学习方式,如此不假思索的满堂灌极易导致人们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热情降低,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不到最有效的贯彻与渗透。僵化和死板的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使意识形态丰富的内涵得以发挥,而且还会影响普通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丰富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是增强意识形态解释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政治包容的途径之一。

二、社会结构:社会断裂与阶层固化趋势加强

1.社会断裂影响社会发展。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在上述过渡与变迁中呈现的最大特征,即是孙立平教授所说的社会断裂以及由此形成的阶层固化现象。②现代社会结构出现两极分化趋势。有学者对“两极化”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不是断裂为两个极端,而是形成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碎片化”现象。不论是“断裂社会”还是“碎片化社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利益固化,社会流动降低,社会缺乏活力。一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享受到改革成果的人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财富与资源在群体内部循环流动,大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势,利益阶层逐渐趋于封闭化;而另外一些“掉队”的人却被社会越抛越远,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和信息与社会上层发生关联,不利的社会地位只会越来越不利。

2.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政治包容性的拓展。社会阶层固化呈现出鲜明的“马太效应”,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社会结构的断裂与社会阶层的固化开始在代际间遗传,社会空间的刚性特质凸显,反映在政治空间中,就是阶层间缺乏包容精神。上层社会的内循环趋势和社会流动阻力的增大,使得底层社会民众缺乏上升空间,既得利益集团与底层民众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此时,政治包容难有发挥效能的空间,矛盾的剧烈化导致阶层之间相互包容的可能性降低。媒体上不断爆出的诸如“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就与“贵州毕节五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窒息死亡”的事件形成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民众的极大愤怒与不满,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的矛盾愈发突出。虽然党和政府立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确理念,也非常务实的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做出具体行动。然而,在实践当中往往发生偏离,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断建构阶层壁垒,甚至左右政府决策,以防止既得利益流失,不能包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在社会各个阶层积极建构自身利益的实践中政治包容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

三、政治实践:政治沟通的阻塞与“井喷”

政治包容的实践主要依赖于政府与民众的双向沟通,一方面,公共事务的运行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代表人民的利益,包容人民的诉求。另一方面,民众的政治参与行为,即是对自身利益的争取,也是对政府工作的包容与支持。

政治沟通中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能够在官方正规的信息传达渠道中实现上通下达;而自下而上的民众信息反馈渠道却无法保证通畅。现阶段,由公权力机关主导的政治系统的决策,更倾向于反映强势群体的话语。政治沟通机制不健全、民众参政能力不足以及一些人为限制,使得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不足,话语表达缺乏力度,公共政策没有充分包容民众的利益诉求。而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访机构由于不是政府权力机关,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协调上访所反映的问题时常会遇到相关部门的相互推诿。③信访本应成为调解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的“减压阀”,但有些官员因为维稳压力或者政绩考评等原因,打击、报复访民,截访或将上访群众送去劳教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正常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宣泄,民怨累积。迫于无奈,他们选择通过其他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和不满情绪,常常通过参与群体性事件来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这样,非正常的政治沟通渠道维权行为的“井喷”,会给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正常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活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一旦矛盾凸显或爆发,就往往会造成官民关系的紧张与僵化,化解矛盾的回旋余地减少。因此,在矛盾酝酿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主动疏通政治沟通渠道,在双方相互包容的基础上协商化解矛盾与冲突。

四、经济发展:利益至上与竞争过度

1.市场法则导致诸多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市场经济制度之后,人们开始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放心大胆的追求经济利益。按照效率第一的市场经济运行法则,占有一定资源的人,依靠资金、权力或智力等优势资源获得了巨额的经济收益,成为社会的既得利益阶层。而另外一些没有获得经济收益资源的社会弱势群体,则被抛弃到市场经济之外,下岗职工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和改制整合的企业淘汰。这些弱势群体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和“竞争才能促进发展”的市场法则中艰难度日。这样过度地强调利益和竞争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阶层分化严重,社会问题频发,稳定发展的局面受到威胁。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社会进入矛盾突发期,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高。

2.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制度缺少包容性。由于国家在按照效率分配之后兼顾公平的力度不足,导致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无法和权贵阶层享受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我们知道,一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起到协调利益分配、包容付出与收益不对等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其包容性。收入分配制度主要通过对财政收支调节资源分配,而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税收是影响人民群众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一直有对个税起征点的争议与讨论,个税起征点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税收汲取能力和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当前政府的财政汲取力度太强,税收收入比重过高,但是支出不合理,各级行政部门的支出比重高,而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与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制度比重过低,导致人民收入增长放缓,实际生活水平徘徊不前,没有很好的发挥收入调节的作用。发展包容性经济制度能够为政治包容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后盾。

包容性经济制度就是让所有的人平等的参与经济活动,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效,而不是牺牲普通民众的利益,使少数利益集团获利。包容性经济制度能够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其获得合理收入,避免受到利益集团的压榨和剥夺。为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包容性增加,使更多的人受惠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

五、制度建构:政治共识与协商机制不完备

转型期,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宏观上体现为异质性社会结构,微观上体现为异质性社会人格。整个社会从结构到个人都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要求的“整齐划一”,市场经济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了充足的自由,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更多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同意见甚至是冲突。多元化和异质性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认识和利用这一社会特性。

1.承认差异。我们要正视差异。差异不单是带来了矛盾和冲突,现代异质性社会的差异还能够带来社会活力,因此,我们要谨慎的面对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

2.谋求共识。共识是不同群体或阶层对共同利益的认同,我们现在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停留在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满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阶段,必须在矛盾和冲突中达成共识。“单纯的歧异、矛盾与排斥,只会导致事物的无序与动荡,反之,和谐,在矛盾中达到的完美的和谐,才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④当前,我国缺乏能够包容不同个体的社会政策,有些政策表面上看来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是为极少数特权利益主体服务。缺少共识的社会政策难以形成政治吸引力,政治凝聚力的减弱又不易于包容“异质思维”,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民主协商机制非常重要。

3.促成协商。协商机制提倡通过公民自由而平等的讨论、协商,参与公共生活和政治决策,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协商是在各方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引导不同利益主体理性表达意见、要求,双方通过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包容异见、化解矛盾、谋求共识。政治社会生活可以在协商和妥协中达到平衡,政治包容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⑤制度化包容的构建能够增加民众的政治信任感和对政府政策及行为的包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公和社会冲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释:

①易小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选择》,《社会纵横》,2012 年第5 期。

②孙立平著:《断裂: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第59-67 页。

③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调查》,《凤凰周刊》,2004 年第32 期。

④陈嘉明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233 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33 页。

猜你喜欢

包容性阶层民众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政府帮民众排解孤独感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