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白细胞升高急性荨麻疹20例病例分析

2014-08-15田庆均周小勇赵芬田黎明程杨包诗杰

关键词:病原学组胺荨麻疹

田庆均,周小勇,赵芬,田黎明,程杨,包诗杰

(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430022)

急性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其中一部分病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这一部分往往认为首先考虑细菌感染引起感染性荨麻疹[1-2],在临床上常使用抗生素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明确的感染灶,病原体难以明确,因此抗生素使用盲目。为了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抗生素的滥用,我们尝试在临床中使用消风散加减方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白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 例,男7 例,女13 例,为2012 年10 月—2013 年4 月在我科住院病人。年龄7~64 岁,平均(35.45±17.28)岁。病程1~15 d,平均(4.0±2.9)d。其中伴发热15 例,发热患者中伴随流涕、恶寒、咽痛者6 例。体检发现扁桃体肿大者10例,表面无明显脓性分泌物。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者7 例,其中5 例同时扁桃体肿大。所有病人抽血检查血常规、CRP、ESR、总IgE,其中所有患者均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白细胞升高均值为(13.96±3.33)g/L,中性粒细胞升高均值为(81.52±5.99)%;CRP 升高17 例,均值为(64.41±42.02)mg/L;ESR 升高9 例,均值为(27.77±10.95)mm/H;总IgE升高7 例,均值为(332.94±119.89)IU/mL。11 例患者曾抽血做血清学病原体抗体IgM 检查,仅1 例检查出肺炎支原体IgM,余皆为阴性。20 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起疹1 周前因咳嗽及腹泻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及阿莫西林治疗,有2 例患者在起疹半月前因感染性疾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起疹后所有患者入院前都曾在我院门诊或外院诊治过,其中使用抗生素联合抗过敏治疗者9 例, 其中加用地塞米松肌内注射者1 例,单用地塞米松肌内注射1 例,仅抗过敏治疗者7 例,治疗不详者3 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3]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诊断标准。皮损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风团,压之褪色,时起时消,发无定处,瘙痒,部分皮损消退大于24 h,消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伴有口唇及眼睑肿胀。病程小于6 周。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或浮数。

1.3 治疗方法 中药给予消风散加减方(荆芥、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牛蒡子、知母、生石膏、甘草、大青叶、板蓝根),发热者加重石膏用量,白细胞升高较多者,加重大青叶、板蓝根用量,水煎服,1 剂/d,分2 次服,200 mL/次。抗组胺药给予第一代H1 受体拮抗剂(扑尔敏片、苯海拉明片、赛庚啶片)及第二代H1 受体拮抗剂(左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各1 种。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无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

2 结果

20 例病人,痊愈19 例,无效1 例,痊愈率95%,1 例无效患者治疗4 d 后皮疹及发热无好转,病原学检查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后皮损及发热消退。皮损消退时间最短2 d,最长8 d,平均(4.05±1.93)d。所有发热患者仅无效病例患者加用阿奇霉素后热退,其余患者服用中药后热退,热退时间最短1 d,最长4 d,平均(2.53±1.30)d。

3 讨论

急性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药物、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物理因素、精神因素、特发性等多种因素[4]。张德良等[5]发现伴白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病因可能与感染、糖皮质激素、精神因素应激反应及内分泌的改变等多因素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患者皮损广泛,水肿明显,瘙痒剧烈,皮损消退时间较长,可大于24 h,常伴有发热,实验室检查大部分患者C 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血沉加快,少部分患者总IgE 升高。所观察20 例病例中10 例扁桃体肿大;11 例患者行病原学检查仅1 例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9 例患者入院前使用抗生素联合抗组胺治疗病情无好转。这些说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病因除了感染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即使同时伴有CRP 及ESR升高;感染性荨麻疹的感染灶寻找困难,但在使用抗生素时积极寻找感染灶并进行病原学检查是必要的。本次临床观察中仅有的1 例无效病例,正是由于同时进行了病原学检查,证实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在临床中经验性给予抗生素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即使最终疾病治愈,也导致一部分病人存在抗生素的滥用。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在这类病人中使用消风散加减方联合抗组胺药取得较好的疗效,从而能避免过多过滥的抗生素使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在现代研究中也发现消风散具有显著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及抗炎作用[6-7],为消风散治疗此类急性荨麻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急性荨麻疹在祖国医学中属瘾疹范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多皮疹鲜红,灼热剧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可伴发热,咽喉肿痛,辨证属风热犯表之证。仍因患者卫表不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止痒。故本次研究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止痒作用的消风散加减方。由于痒自风来,故止痒必先疏风。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疏风止痒为君,以祛除在表之邪。配伍知母、石膏清热泻火为臣药。更佐以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当归、生地养血活血。大青叶、金银花疏风清热解毒。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起到清热解毒、疏风止痒之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治疗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感染灶及病原学依据时,可以辨证使用中药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同时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若病原学检查阳性,再加用相应抗生素治疗,从而能避免抗生素的盲目使用。

[1] 刘汉平.感染性急性荨麻疹59 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1):1044.

[2] 陈海洲,苏铭,关景春.伴白细胞升高的荨麻疹50 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432.

[3]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4] 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

[5] 张德良,罗雯,冯艳慧,等.急性荨麻疹伴白细胞升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3):182.

[6] 温炬,陈宝田,李慧,等.消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的试验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1):2306-2308.

[7] 郑咏秋,陈光亮,戴敏,等.消风散颗粒抗炎作用的试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5):6-8.

猜你喜欢

病原学组胺荨麻疹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荨麻疹预防效果观察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