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位与转向
2014-08-15黄长安
黄长安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位与转向
黄长安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音乐专业“低就业”的状况,有悖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可持续的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国策。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音乐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音乐教育,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可持续的音乐人才”等,是当下音乐教学模式的准确定位和重要转向。
现代职业教育 低就业专业 音乐教学模式
G633.95
A
1673-9272(2014)06-0304-02
2014-11-06
黄长安(1962-),女,湖南长沙人,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该项法规把现代职业教育纳入国策,要求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可持续的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1]其中,《规划》把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做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培养能够传承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工艺的音乐文化文化创意人才、基层音乐文化人才迫在眉睫。与此同时,2014年10月1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音乐表演”专业被亮起了“红牌”。随后,北京、天津、山西、辽宁、陕西、山东、广东等地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都成为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对象。如何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审视当下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建设现代职业音乐教育体系,培养音乐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逆转音乐专业“低就业”的尴尬,值得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深思。
一、音乐专业“低就业”的成因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 “可持续的人才”,即享受可持续职业发展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人才。当下音乐专业持续走低的就业率,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音乐产业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音乐教育不足、音乐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音乐实践的基础能力相对薄弱、音乐课程设置的层次结构不合理、音乐艺术管理的基本制度不健全、民族音乐文化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当前音乐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培养的音乐人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及当下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
第一,音乐课程内容与音乐职业标准不符。音乐课程过于偏重专业技能小课的学习,轻视教育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且在技能课的学习中,过于偏重技能小课的学习,课程结构之间的内容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高大上”的音乐人才与当下音乐职业标准不适应,无法很快的就业与创业。
第二,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生产过程剥离。当下,专业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均无太大差别,教学方法单一,机械训练、灌输式、一言堂的现象等等屡见不鲜,完全与经济社会中的音乐生产剥离,使学生很难适应音乐职业的产业化需求。
第三,音乐专业设置与音乐产业需求相悖。经济社会需求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和基层音乐文化人才。音乐文化创意人才要求能够传承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工艺,基层音乐文化人才则需要深入了解学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这些在当下的音乐专业设置中难寻踪迹,音乐教育局限在课堂,缺乏团队交流,社会展演、运用网络传媒等产业化的标准。
二、音乐职业教学模式的定位与转向
《规划》指出:“要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并把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作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因此,大力发展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职业音乐教育,是当前音乐教学模式的准确定位和重要转向。
首先,学以致用,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前期就业阵地。音乐教育的课堂要改变现状,整合音乐课程,使其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在各种学科之间剔除重复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教育内容上改变一成不变,使音乐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摒弃过时的音乐教育内容,在选材、引证上侧重时代气息,填补社会需求的空白。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明确教学目标,真正掌握学生的就业去向,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音乐师范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角色的变换,学生目标相对明确了,毕业后很大比例就是走上教师岗位,我们在课堂上就应该将音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课程、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不仅知其所学,还要知其所以学,更能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从一进校起就可经常进入教师角色的体验并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提前实践自己的就业角色。如果学生侧重艺术追求和个人发展,我们就应该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灵感,用活跃的课堂气氛为他们创造灵感空间。音乐教育的课堂要因人施教,不能因教育人,完成由知识传授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实践自己的未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弱化教师的干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S·拉塞克和G·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和全球展望》中所说:“教师的作用不能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被学生利用的资源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2]
其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平台,搭建学生实践课堂。艺术实践教学是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毕业前能达到上岗所要求的标准,这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必经途径,因此,艺术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的实践工作很大程度都要依赖校企交流的平台。艺术的实践和展示需要资金、观众、机遇,这些正是很多企业能够提供的,而他们需要的往往是艺术的熏陶、放松、共鸣。我们抓住这一点,利用校企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创造实践机遇,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从中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在演出中培养他们的艺术展示能力、策划能力;在集体节目中提高他们的辨音能力、多声思维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校企交流的实践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寒暑假和组织集体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在企业中设立特色课堂穿插于各个学期,学校中建立企业文化管理模块,使企业中有教学,教学中有实践,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边学边用,用中提高,使他们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得到应有提升。
再次,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拓展音乐教育实践空间。文化下乡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活动,音乐教育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拓展其空间。文化下乡以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包容丰富的音乐素材,具有很强的教育借鉴性。音乐教育者与文化部门联合,使文化下乡活动成为音乐教育的锻炼平台和实践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锻炼实践,还有助于学生对地方风土文化的学习和国家文化政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实践课堂。师生同台,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特殊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在不同的民俗区域进行交流,有助于师生了解民俗文化,采集最真实的劳动音乐,发掘民间艺术的真谛,让学生课堂无形中存在于学习交流的各个角落。同时使民众及时体验音乐教育的成果,增强音乐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拓展音乐教育的普及空间,使音乐教育融入到大众的文化教育生活中。
第四,以科技发展为借鉴,改善音乐教育手段。科技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规划》中指出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到2015年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和专业特色,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实现网络远程授课。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音乐教育网络课堂走进千家万户,使音乐教育与平民大众零距离接触。
第五,加强音乐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塑造音乐职业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职业观。音乐教育在以往过重的强调技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艺术的传承上起着重要作用,却遗忘了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的接替。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3]音乐教育要汲取教训,转变教育观念,在音乐教育中以德为先,凸显师生优良品德重要性,以德育为先导,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操、净化其心灵,发挥音乐五声在德育中的作用:“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齐整而礼。”使音乐教育的辅德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在音乐教育的质量评价中,引入音乐德育,使德育、技艺、实践就业作为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真正使师生改变教育观念,让音乐教育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典范。
职业音乐教育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的重任。音乐教育目前停留于培养专业人才、增进文化传播阶段,参加音乐教育培训需要较高的门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音乐教育要降低门槛,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扩大教育范围,改善教育环境,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广大的社会寻找培训资源。一改培训教育对象单一的局面,不仅仅选择在校学生这个单一对象,把目标扩大到全社会,以全民为目标,培养一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改音乐应试教育弊端,划分音乐教育层次,使音乐课堂真正的公平的面对每一个人,让音乐教育资源更加公平的提供给社会大众。
[1] 教发[2014]6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S].2014.
[2] 郭声健.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J].人民音乐,2003,(6):50-51.
[3] 彭齐林.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1):118-119.
[本文编校:罗 列]
On the Orientation and Steering of the Music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UANG Chang-an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As a low-employment rate maj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major is now contrary to the theory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requires to develop sustainable talents. It is also contrary to the “human resources power” national policy. Therefore, it is an accurate orientation and important steering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music education and put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music education. Only on that way can music talents be sustainably cultivated which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would be developed.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low employment major; music 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