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产“不毁乡校”是大智慧

2014-08-15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决策 2014年9期
关键词:子产郑国民意

■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现代社会尽管资讯通达,但还是要有最基层的民意渠道特别是“不毁乡校”的治政大略。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富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相郑20 多年,多有事迹流传。子产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出色的治国方略,更在于他那种开放、包容的治政理念。即使今天看,他许多做法也相当具有现代民主的品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产治政期间,人们时常在乡校闲聚,议论民生,闲话朝政得失。郑国大夫然明看到这个情况,担心引发不稳定,于是他建议子产毁掉乡校。子产对然明说,人们不过是早晚干完活来这里聚一下,聊聊政治的好坏,“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子产还对然明说,我只听说尽力做好事情可以减少人们怨情,没听说依仗权势就能防止怨言。制止人们说话不难,但那样做,犹如堵塞河流,一旦决口,后果是无法挽救的,所以不如流畅民意,把它作为治病的良药。

然明听后非常折服。孔子听到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非常称赞,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子产开放治政的胸怀,使郑国社会空气空前活跃,郑国成为当时法家学派的中心。

将民意作为治国依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春秋公羊传》记载:西周时就建立了“采风”制度即民意收集制度。当时朝廷规定男子60 岁、女子50 岁如无子女的,由官方提供日常生活费用,让他们深入村落坊间收集民情俚语,时间从当年十月,到第二年正月。通过这种方式,治政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

子产就是秉承了这样的远见卓识,故其治政成就远在同辈人之上。司马迁在《史记·循史列传》中记载:子产治理一年后,社会浪荡人员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负重力扛,儿童不用下地干活。2年后市场上买卖公平,没有奇货可居;3年后社会风气大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4年后人们不用把农具放回家……。史家称其为“春秋第一人”。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百姓失声痛哭。因家无余财无钱下葬,他儿子背了一包包土才把父亲葬于邢山。孔子闻讯,流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也”。

当然古代中国,搞“偏执维稳”的大有人在。最经典的,莫过于《国语》中记载的周厉王“弭谤”了。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王,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他在位晚期为了谋利,把平民赖以谋生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以国家名义实施垄断,引起人们不满,京城里有了批评声。邵公告诉厉王说:“民不堪命矣”,可厉王不听,反而大怒,弄来一些巫师监视人们言论,杀了许多人。人们路上相遇,只是相互递个眼色而已。

厉王对这个局面很满意,对邵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沉痛地说了那句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苦口婆心规劝厉王,封杀言论比阻挡洪水更危险,河水堵塞河堤决口,死伤者会无数,屏蔽言论也是这样。可是厉王一意孤行,3年后即公元前842年,“弭谤政策”终于引发了真正的不稳定,周厉王被赶下台。

现代社会,言政不仅是国家治理“知得失”的依凭,更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权利。现代社会尽管资讯通达,但还是要有最基层的民意渠道特别是“不毁乡校”的治政大略。把维稳推向极端化,以维稳名义堵塞民意,这是对“稳定”的偏执歪曲。一个“弱言论社会”是不稳定的,尽管它表面上似乎很稳定,甚至表现为超稳定。

猜你喜欢

子产郑国民意
做别人家的父母
申徒嘉和子产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