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司体育文化”研究综述

2014-08-15李雨衡

武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史土司民族

李 莹 李雨衡

(1.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土司学”研究现状述评

由于中国西南地域偏远,古代朝廷对其管制通常处于“鞭长莫及”的无力状态,边疆形成各自为政的涣散局面。自元明清王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权,在政治上委任当地少数民族权贵为“土司”,形成“以夷制夷”的特殊政治制度[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来,土司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成果逐年增多。

1.1 国外研究述评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特殊政治制度。其独一无二的历史存在性,吸引了许多国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再实行土司制度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封建领主农奴制,这是中外学者所认同的。美国历史学家Joh n H e r ma n《云雾之间:1200-1700中国对贵州的拓殖”》一文论述了土司时期,古代朝廷统治者对西南夷贵州土司的拓展,及黔西北彝族土司的发展形势[2];约翰·E·赫尔曼、田明新《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及清代早期对其进行改革的原因》从封建朝廷与边疆土司的微妙关系入手,分析了雍正废除土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西南民族地区土司间和土司内部的暴力事件[3];罗杰尔·格来特里斯(Roger.Greatrex)的研究从宋代一直到明朝对中国土司制度进行了宏观广泛地调查,发表了《第一次金川之役概述》(A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Jinchuan War)和《明代嘉绒地区苯教的朝贡使团》文章;神田镇雄(日)访问了广西、云南两省的土司衙门遗址,对土司制度与民族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撰写了《广西的土司》一文(1982)。因此,以上研究表明国外学者对土司的研究专注于土司执政的史学研究。

1.2 国内研究述评

封建土司经历千年,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体育发展等各方面都有深远意义。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学者在土司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司概念(方铁,2001)、理论内涵(吴永章,1988)、起源发展及其衰落(成臻铭,1996)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李良玉《土司与土司文化研究》(2009)、成臻铭《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2012)等学者又对土司文化本质、土司文化结构、土司文化特征、土司制度作用等问题进行大范围平面研究,并发表了权威的学术成果,为以后的拓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时期研究成果丰厚,土司学研究逐渐分为土司概况研究和土司制度源流研究,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土司制度研究体系。其中吴永章著作《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于发展史》、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龚荫先生所著的《中国土司制度》等著作成为土司研究理论领域的里程碑。如龚荫先生所著的《中国土司制度》书中对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十四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所设置的土官土司3108家2万余人一一做了编纂与稽考,详细考证了全国各地土司及其氏谱和史纂,并对各地土官做了详细的记载,成为研究土司制度的专业性和基础性的著作[4];高士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从汉唐时代土司制度的建立讲到民国时期西北土司制度的改土归流,系统地阐述了我国西北地区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衰落的历史[5];蓝武的博士论文《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表明了鲜明的学术态度:认为土司制度的积极作用大于其消极作用,并系统论证了元明时期广西壮族的土司制度、历史发展、土司设置区域概况、被中央王朝统治的情况[6];李良品(2007)在《建国以来西南地区土司问题区域研究综述》中总结:建国以来,西南地区的土司研究以成果丰硕,但是存在研究方法不新颖,研究成果不平衡,以及对土司文化不重视等问题。

2009年“土司文化”成为中国政府保护开发的民族文化遗产,且日益受到各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从纵向的单一研究转向横向、多元、全方位的研究,形成多学科研究趋势。周琼(2012)把土司制度的实施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进行交叉研究,由此延伸出“土司建筑”、“土司教育”、“土司军事活动”、“土司经济结构”、“土司宗教”等多元化、多体系的土司学理论研究方向[7]。深层次的揭示封建土司发展历程、规律,普及了人们对土司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天的区域民族自治提供历史借鉴是极其有益的。

综上所述,目前广大学者对“土司学”给与了大量的关注,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土司制度的源流、发展、流变及影响,及各土司的传承、朝贡,或著名土司人物、区域土司制度等问题的研究上。但“土司学”研究属于综合性研究,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交叉整合之下的专门研究领域。因此,对土司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进行交叉研究,对于“土司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土司学朝着多元化、多体系、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土司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从文献结果显示,直接把土司与体育文化发展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很少。但土司体育在与古代体育史、民族体育等方面都有重合之处,在研究范畴中属于同一领域。基于此,有必要对古代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关于土司体育的记述进行论证和系统梳理。

2.1 在土司区的地方志、民族志中粗略记载封建土司时代的体育痕迹

在土司区的地方志、民族志中粗略记载了封建土司时代的体育痕迹:如《云南省志·民族志》记载南甸龚氏傣族土司用斗鸡的民族传统体育方式来解决争地纷争[8];土家族土司发明争王棋、倒挂金钩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9];广西今色土司开创了赛马)[10];射弩是人类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武器,也是土司统治时期使用最长的兵器,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十分普及的传统体育项事;徐益堂在《边疆研究论丛》专门提到孟连傣族土司在欢度农历年时,举行秋千、赛马、抛彩球(丢包)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盛况[11]。

2.2 在体育类文献中提及土司与体育的发展

“民族体育”与“土司体育”具有相同的地域特征,因此对土司体育进行研究概况时,必须对民族体育研究中关于“土司体育”的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封建土司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经千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封建土司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经千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体育发展等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及意义。在封建土司制度盛行的时代,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初,两者具备共生条件,且都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繁衍生存。因此,封建土司制度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土司的变迁成为决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轨迹的决定性因素。

对民族武术颇有研究的张延庆教授在九十年代初期《从土司的军事制度看壮族武术的发展》(2005)一文提出:土司的军事制度完全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对壮族武术的表现形式、技击原理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12];在《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阐析》认为土司的军事制度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发展带来发展高峰[13];杨海晨《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例》指出:广西壮族那地土司发明板鞋运动,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发展中都深受封建土司文化的影响[14];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2004)认为壮族土司制度对壮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5];饶远(云南民族体育,2011)提到历史上彝族、傣族土司都提倡群众习武,少数民族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土司的支持[16]。

2.3 古代体育史研究未涉及“土司体育”研究

“土司制度”产生于元朝、完善于明朝、消亡于清朝。“土司体育”属于“土司制度”的附生物,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含义隐射了土司体育的研究起止点,应该与土司制度的存在期限为主。因此,土司体育的研究时段应为元、明、清时期。从体育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元明清时期的体育现象研究属于古代体育史研究范畴,土司体育的研究范畴与体育史学有重合点;从历史学研究角度来看,也属于断代史研究,将土司体育研究置于古代体育史学研究范畴之中,是较为科学的。故要对土司体育进行深层研究必须依靠古代体育珍贵的史记材料。

近几十年来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颇有成效。1919年,郭希汾先生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史专著——《中国体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这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的始祖。邵文良编《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集》、(原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等编)《中国古代体育图说》以及台湾吴文忠先生编著的《中国体育史图鉴及文献》等著作较为细致的对中国古代体育现象进行系统有序的研究。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轨迹,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在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并未发现文献中提及古代体育与土司相关的记述。

需要注意的是比如《中国古代体育史》中的元朝、明朝、清朝的体育史学记载中,并未提及土司制度。科学研究必须严谨系统,体育史学研究不应该是孤立于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只有充分对当时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从根本找出元明清时期体育发展的内在涵义。课题组认为,为了探析元明清时期体育的发展变迁问题,把握历史阶段的土司政治制度是其研究的关键。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土司学及体育学的专业学科研究领域未发现较为精确的“土司体育”概念,但土司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确实客观存在。虽部分学者对土司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但学术成果还是凤毛麟角,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观点和系统的实证研究。土司体育研究无人问津,世人所知寥寥无几。本文借鉴土司学、体育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科研成果,对土司体育文化研究进行综合评述,为土司体育文化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大家打开一扇认识土司体育文化的窗口。

[1]方 铁.土司制度及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2]Joh n H e r ma n. A mid the Cl oud s a n d Mi s t:C hi n a's C o l o n i z atio n o f G ui Z hou[M].H a r va r d E a s t A s ia n Mo n o g r aph s:2007:344.

[3]约翰·E·赫尔曼,田明新.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及清代早期对其进行改革的原因[J].贵州民族研究,2001(1).

[4]龚 荫.中国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5]高士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蓝 武.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周 琼.土司制度与民族生态环境之研究[J].原生态民族学刊 2012(4).

[8]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的渊源与发展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9]罗午等选注.土家族土司史录[M].湖南:岳麓书社,1991.

[10]程贤敏选编.清〈圣训〉西南民族史料[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1]徐益棠.边疆研究论丛[M].南京:南京金陵大学出版社,1930.

[12]张延庆.从土司的军事制度看壮族武术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3]张延庆.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阐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

[14]杨海晨.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例[J].体育科学,2010(12).

[15]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6).

[16]饶 远,刘 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体育史土司民族
我们的民族
体育史教材发展概况与思考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多元民族
当代中国体育史现状及问题研究分析
体育史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我国当代体育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云南的土司制度和土司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