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
2014-08-15苏新尧
苏新尧
(西南大学 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传入中国虽只有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却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中国钢琴艺术经过中国钢琴家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吸收消化西方钢琴音乐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多民族的民间音调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使得中国钢琴音乐在民族调式与和声、创作、演奏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一、中国钢琴曲的民族调式与和声
中国民族调式主要是指五声音阶、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和七声音阶,以及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产生的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与西洋大小调相比,中国五声调式无论在音级数目上,还是在音响效果上都体现出极大的不同。如贺绿汀将西方对比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相结合创作的《牧童短笛》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中探索民族五声性复调风格的典范,也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乐曲主体是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中段是对竹笛吹奏的模仿,作品真率真挚,没有臃肿的和声,也没有华丽的炫耀,自由对位的五声化旋律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二、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
中国许多钢琴作曲家引用民歌、器乐曲等传统音乐主题,或将许多家喻户晓的、具有浓郁传统风味的中国音乐改编为钢琴曲搬上世界钢琴舞台,促成了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新生”。如陈怡以中国传统曲调“八板”创作的钢琴曲《八板》,采用多种现代作曲技法使作品充满了冲突性和戏剧性,而由传统“八板”音调发展而成的钢琴曲不像西方协奏曲以钢琴独奏为主、以乐队为辅,而是更注重两者间的平衡,这种技法使得作品更像一首具有室内乐性质的协奏曲。
中国民族乐器以品种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因而,许多钢琴作曲家以模拟色彩乐器音响来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如罗忠镕创作的《钢琴曲三首》中的《花团锦簇》,开始部分三个八分音符在撞击后发出短暂鸣响,鸣响后各有一音被保持,这种微分音式的颤吟音产生一种余音袅袅的效果,这种音响在中国古琴音乐中非常典型,而作品也正是通过对中国古琴音响的模拟来表现作品的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包括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音乐内涵、创作手法等内容,由于作曲家生活背景、经历、视野和兴趣不同,钢琴作品也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衡量中国式钢琴语言的标准不易确立,许多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往往很少使用显而易见的中国音调因素,而是从文学以其他艺术中发现创作灵感,将民族特色隐藏在乐谱细节、创作背景、现代音响内部。组成钢琴作品的“民族”、“传统”等特性技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民族传统也要与时代相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才能使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才能释放中国传统音乐的光芒,才能推动中国钢琴音乐走向国际音乐舞台。
三、钢琴演奏中的民族风格
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与面貌是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主要是通过创作材料来体现的,因而,要弹奏好一首中国钢琴曲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演奏技巧,还必须准确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节奏风格、创作手法、音乐内涵等。如改编自陕北民族的《兰花花》以变奏手法歌颂了叛逆女性“兰花花”不甘命运安排,勇敢追求自由、幸福的故事。要想演奏好这首乐曲,演奏者不仅要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还要对民歌的曲调、音乐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技巧完成以钢琴声音营造音乐意境,以音乐表达委婉动人故事的目的。
钢琴音色比中国传统乐器音色单调,以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无论在风格色彩上,还是在曲式结构上都与西方钢琴作品体现出极大的差异,因而要想准确诠释民族乐器的特色,演奏者在演奏以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时不仅要了解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还要精通钢琴触键、踏板技巧的运用,这样才能完美地体现乐曲的民族色彩。如采用主题音调重复、变奏、衍生等创作技法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充满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色彩,散发出古色古香的气息。在演奏引子部分时,演奏者要运用敲的方式模仿鼓声;在本曲演奏中,大臂提前提起带动手腕落键,手臂动作柔和,但指尖落键迅速快捷有力,以模仿空幽的箫声;弹奏颤音时,手腕放松带动手指弹奏,指尖保持迅捷有力的感觉,以模仿琵琶轮滚指的演奏技法。
钢琴音乐作为西方音乐的表现形式,要想真正融入中国音乐文化,实现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就必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将西方钢琴的演奏技巧、乐曲创作技法、艺术语言等融入民族音乐,唯有如此,才能促进中国钢琴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1]周燕燕.浅谈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风格及特点[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唐碧蓉.浅谈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民族风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