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精神关怀
2014-08-15贾岚
贾 岚
作者:贾岚,中共南宁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副研究员、博士后,邮编:530007
一、党内精神关怀的概念及其涵义
(一)党内精神关怀的概念
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泛指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维、理念、气质、意识、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方面。关怀是关心爱护的意思,一般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组织对成员或者是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爱护,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有了麻烦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行为。根据党内关怀思想的概念:“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的理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疏导等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党内精神关怀就是中国共产党关心组织内的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不断采取措施,激励、鼓舞党员和干部时刻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党员和基层组织形成“人人争上游、人人争先锋”的良好局面。这种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表现,是高尚道德品质的综合反映,是良好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二)党内精神关怀的涵义
首先,党内精神关怀是界定在党内进行的。虽然党外的广大群众和无党派人士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关怀,但不是这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其次,党内精神关怀所指对象是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指基层组织和处于弱势的共产党员。第三,党内精神关怀的方向上是指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关怀,党的集体和党的组织对党员个人的精神关怀,领导干部对一般党员的精神关怀,一般不包括下级对上级的颂扬和尊重。第四,党内精神关怀的目的是激发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聪明才智和革命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二、党内精神关怀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党内精神关怀作为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种精神激励措施,它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是其产生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系统化的思想、理性化的精神。科学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密、最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科学预言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远大前途,激励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像夜行的灯、指路的星,引导着人们走向胜利和光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则是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前进的动力,也是党内精神关怀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首先承认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任何条件下都不否认精神对其相关的客观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物质与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决定”的关系。而且,物质与精神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颠倒,能够转化。恩格斯曾专门写过《毕若元帅战斗中的精神因素》这篇文章,并以肯定的态度转述毕若的话说:“战斗有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我认为前者最为重要。”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时也写道:“因为数少而力量薄弱,因灾难和贫困而疲惫不堪的我国无产阶级之所以取得了胜利,是因为它获得了精神力量因而变得强大有力。”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则强调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的有关论述,特别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法,是党内精神关怀产生的哲学基础。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蕴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其中光辉耀眼的明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发展和历史沉淀,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讲到民族精神时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感情的综合反映,是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智慧的积累和凝聚。党内精神关怀,既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营养,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精神的凝聚,所以它具有了永不枯竭的思想智慧源泉和坚实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是党内精神关怀的母体,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党内精神关怀的血脉和渊源。
(三)党肩负的历史重任和面临的严酷环境是其产生的现实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把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已的行动纲领,要实现这一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所遇到的困难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不得不处于非法的秘密状态,长期受到反动军警的严密搜捕和血腥镇压。这种极端严酷的政治环境,是中国其他政党很少遇到过的。据党的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三十一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二万六千多人。在生活方面的困难更是长期伴随着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例如在井冈山革命时期,井冈山地区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加上国民党军队对这个地区的反复“进剿”和严密封锁,经济上极其困难,甚至连军民的日常衣食用品也难以保持必要的供应。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和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战遇到了严重困难。但是,严酷的政治环境和严重的生活困难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党及时对全体党员进行精神关怀,强调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去争取胜利,并培育和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内涵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以“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三、党内精神关怀的途径和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每一名党员干部进行精神关怀自其申请加入组织时就开始了,不但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还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采取多种途径和利用灵活方便的方式、方法对党员干部进行精神关怀。
(一)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党内精神关怀的核心和根本途径
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理想信念来源于信仰,中国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信仰是人们对于事关自己安身立命之本的终极存在的某种目标的极度尊崇与信服,是人们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对于人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精神动力最为强大与持久,正如邓小平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在引导方式上,首先规定吸收新党员必须以“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为最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信念,是党的纲领和章程。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尽管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诸如共产党员的社会成分、发挥先进作用的方式等党员条件和标准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这一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从来没有改变过。其次,注重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党性修养经验,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的任务不同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参加组织生活。党的组织能使党员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载体,党的组织纪律是约束、规范党员行为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党员经常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则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很可能会流于自发、流于无序以至散漫无存。
(二)党的领袖历来重视党内精神关怀
党内精神关怀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文化自觉,更是党的领袖历来重视并积极主动培育引导的结果,凝聚了几代领导核心的卓越智慧和宝贵心血。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最为重视党内精神关怀,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白求恩的献身精神,热烈号召广大共产党员要学习这种精神。“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强调,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在全党大力倡导“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并要求共产党员具有这五种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党内精神关怀,注意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他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特别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鲁迅精神、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等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党内精神关怀的实质,鲜明地提出了党内精神关怀是一种精神支柱的观点。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提西柏坡精神中的“两个务必”,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作为新时期的党内精神关怀的本质要求,并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非典”斗争的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习近平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正是由于党的领袖一贯重视党内精神关怀并率先垂范,才一步步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强大变为物质上的强大,才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才能够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
(三)教育培训是党内精神关怀的常见方式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党的发展和自身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员队伍逐步壮大,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也日趋完善。在教育对象上,党在加强对全体党员学习教育的同时,着重突出了对党的干部的教育培训。为此,党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战略措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领导骨干。在教育的形式上,党在要求党员干部坚持边工作、边学习的同时,主要采取了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形式。党还特别注意创办自己的特色学校来加强教育培训,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先后开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职工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卫生学校等,培训了大批党员干部。同时,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或活动,也是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形式。在党的历史上,比较明确地称为整党和整风的运动或活动,先后有1941-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1947-1949年结合土地改革进行的整党以及建国后1950年的整风、1951-1954年的整党、1957年的整风运动,1968-1971年的整党建党,等等。这些运动或活动,虽然在最终成效上有差异,但无一不是把党员的精神关怀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树立典型榜样,用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励感染党员干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模范人人向往。通过树立典型榜样,用模范人物事迹来感染人、带动人,而且把“典型”的内涵扩大化,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效应,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党员的信念、行为和习惯,是我们党进行党内精神关怀的有效方法,也是党内精神关怀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我们党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斗的道路上,在领导人民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曾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模范人物。例如,“清贫”党员方志敏、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领导干部的典范孔繁森……。他们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坚信党的领导,无私无畏,不怕牺牲,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流血流汗,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亿万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忘我劳动、艰苦创业;他们身上的献身精神、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一种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同志,在对党员干部和战士们进行精神关怀的时候,特别注意用身边的英雄人物、模范榜样的作用来激励,大力提倡新英雄主义,树立一种新的精神。用英雄模范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既是宣扬新英雄主义的一种方式,又是激励他们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进行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因为,用群众所最熟悉的、最佩服的群众英雄及其光荣业绩来教育大家,用群众英雄的活榜样来号召大家前进,就打破了教条主义的空谈和空洞的说教,使这种精神关怀产生巨大的力量。朱德同志指出:“在我们革命军队中,人人都有蓬勃的上进心,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发扬与引导这种上进心,使其为革命战争而戮力同心。这就决定了我们部队的教育方法,重要的是拿出好的榜样教育与激励群众,而不是消极的申斥或近于恫吓的责备。”在革命队伍里提倡新英雄主义,开展立功报功运动后,部队里发动战士向家里报功,战士家里一贴起报功条,好像旧社会中了举一样,可见精神关怀的作用是多么了不起。“最近开展了立功运动,的的确确有很大的好处。部队中人人精神振奋,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这样就会打胜仗”。
(五)鲜明的口号和标语是党内精神关怀的特有方式
标语口号具有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指向明确、易学易记的特点,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所喜闻乐见。为了激励党员干部的精神斗志,团结起来完成党的任务目标,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提出了许多较为鲜明的口号,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等鲜明响亮的口号,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奋斗。周恩来就比较重视口号在党内精神关怀方面的作用。为了激励党内同志的精神斗志,团结起来完成党的任务目标。他在不同时期提出了许多鲜明的口号,比如,“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恢复生产,建设中国”,“抗美援朝,保卫和平”等,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奋斗。
(六)树立党的精神丰碑,形成党内精神关怀的链条
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生命之源,也是党内精神关怀的活力之源。党内精神丰碑的形成,既是党内精神关怀的丰硕成果,又是进行党内精神关怀的现实教材。中国共产党历经九十多年的漫长征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先后涌现了一批批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谱写了一曲曲嘹亮雄壮的精神凯歌,铸就了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风范、建设楷模风范和改革时代风范,铸造了一座座光耀中华、永远不朽的精神丰碑,形成了传承有序的党内精神关怀链条。中国共产党在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为标志的革命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从而彻底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些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共同反映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现代史的主旋律和时代主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克服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的重重困难,凭借着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新的形态。这些精神是: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代表的自立自强的新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等等。这些革命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精神作为动力和支撑,就不可能建立起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
党内精神关怀作为党内关怀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当物质极其匮乏之时,运用党内精神关怀,发挥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能创造出超凡的人间奇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精神力量化作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的道理。时至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受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一些党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而对强大的物质诱惑,心中的天平倾斜了,只热衷于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注意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从思想上和精神上丧失了先进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认真总结党内精神关怀的历史经验,发扬我党党内精神关怀的优势传统,立足现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党员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重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更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1]贾岚,张建城.毛泽东党内关怀思想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4]列宁.列宁全集:第 3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79.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