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思考

2014-08-14戴婷婷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戴婷婷

摘 要:提起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最著名且最有争议的理论莫过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了,本文从理清假说的概念入手,通过对霍皮语等印第安语言的分析,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的总结了沃尔夫关于语言相对论的证据。此外,还对近年来学界关于语言相对论的争论作了小范围的综述,突出该假说对当代语言研究,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關键词:语言和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认知语言学

1. 语言和思维

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思考,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巴门尼德就从思想和语言来推论直接的存在和不变。而从苏格拉底起就持续的自然派和约定派之争也反映了关于语言,思维,世界之间关系的朴素的思考。18世纪德国哲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世界观,这种语言世界观反过来可能制约人们的非语言行为。洪堡特的观点在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论述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在萨丕尔看来,思想必须经语言表达出来才得以成型,言语似乎是通向思维的唯一途径,而概念在具有明确的语言形象以前是不会获得个别的、独立是生命的(参见Sapir 1921: 13-14)。既然如此,那么语言形式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必然影响到借语言得以成型的思想,这也就是沃尔夫得出的结论—语言相对论,因为沃尔夫和萨丕尔有着相近的看法,所以他们两人虽然没有共同的论著,语言相对论仍被冠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之名。沃尔夫似乎并没有刻意定义语言相对论,在发表于1940年的《语言学作为精确的科学》一文中,沃尔夫写道(译文参见沃尔夫文集中译本,高一虹等译 2001):

“我们每个人对‘说都有一种错觉,认为说是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仅只是表达我们想表达的一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觉,是因为表面上自由、流畅的谈话蕴含着固有的,完全专制的性质,以至于说者和听者不自觉地受到束缚,就像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一样。……这些必然的,无意识的语言形式并非为所有人共有,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模式或型式,这些型式构成了语言形式化的一面,即语法。……由此即引出了我所说的语言相对论原则,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使用明显不同的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作为观察者他们是不对等的,也势必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的世界观。”(Whorf 1956: 221)

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沃尔夫对语言相对论的定义,同时也是他思想的核心,对准确理解沃尔夫思想非常重要。

2. 来自语言学的证据

沃尔夫在他从事火险观察员的经历中,就注意到语言会影响思维。比如,他发现当人们在处理被称为“汽油桶”的东西的时候会非常小心,可面对“空汽油桶”时,却显得漫不经心。然而在物理学上说,“空汽油桶”或许更危险,因为它们含有爆炸性气体,但是语言上我们只能用“空”来命名,沃尔夫认为,语言在这里制约了人的思维,误导了人的行为。

更多的证据来自与印欧语完全不同的土著语言。沃尔夫注意到,语言对人类经验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类的方法不同。在A语言中对应于一个词或一个概念的同一类经验,在B语言中可能对应于两个词或两个概念,是两类不同的经验。比如,在霍皮语中,“飞机”和“蜻蜓”是用同一个词masaytaka来表示的,事实上霍皮语中除了“鸟”以外的飞行事物都是用这个词表示的。此外,霍皮语中装在瓶子里的水是kēyi,自然环境中的水是pāhē,而英语只有water一词与之对应。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沃尔夫提到了爱斯基摩语中对雪的称呼,在《科学与语言学》一文中,沃尔夫说爱斯基摩语中有三个词对应英语的snow,以此来说明爱斯基摩人对于“雪”这一概念的分类和理解和说英语的人是不同的,但似乎有所暗示说不止三个。但关于爱斯基摩语中“雪”的词的数量,后来竟然越传越多,最多的说有四百多个,(Pinker 1994: 64),Pinker在书中对沃尔夫加以嘲讽,也讨论了关于“雪”的词,还煞有介事的引用了一堆英文中表示“雪”,“雪花”,“暴风雪”等的词来驳斥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断。

除了关于命名的差异,不同语言在语法上也是迥异的。在单复数方面,印欧语通常既有具体的复数,也有抽象的复数,比如有诸如ten men和ten days这样的表述,但在霍皮人看来,ten men是没有问题的,ten days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时间是一种连续的流动,不像人那样可以一个个分开来。在他们语言中,复数和基数词只用来表示客观群体,它没有虚拟的复数,只有用于单个东西的序数词,类似于the tenth day,因此霍皮语要表达“He stayed ten days”这样的意思,得说“He stayed until the eleventh day”或者“He left after the tenth day”(Whorf 1956:140)。沃尔夫还发现,在一些土著语中,句子不能分成主语和谓语,但却是完整的,有逻辑性的整体。在《语言和逻辑》中,他讨论了努特卡句子tlimshyaisitaitlma,该句只有一个词,包括词根和若干个后缀。开始部分tlimsh表示“煮”这一事件,然后是ya,表结果,意为“煮熟了的”,接着是is,“吃”,表示“吃煮熟的食物”,再接着是ita,“那些人”,表“吃煮熟食物那些人”,后面是itl,“去找”,最后的ma是陈述式第三人称标记,这句话译成英语大概意思是he invites people to a feast(同上:242)。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努特卡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观是跟英语完全不同的,英语的说话方式依赖于一种人为的名动对立,表达一种基本的观念“动作者进行某动作”,这是英语切分世界的方式。因此英语动词之前必须有主语,比如英语描述闪电得说“It flashed”或者“a light flashed”,这里的it或a light就是英语所设定的动作者,动作就是“闪”。然而在自然中我们所观察到的是闪和光是全然一体的,霍皮语的表述就比较符合真实的自然,它只有一个动词rehpi,表示闪光(发生了)(同上:243)。此外,沃尔夫还提到肖尼语的两个相似的例句:ni·kwa?kwi-tepē-n-a和ni-kwa?k-ho-to,分别表示“我将他的头向后推”和“我将它投入水中,它浮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两个完全不同句子,肖尼语却有着相同的句型,甚至词根也是相近的,词根kwa?kwi或kwa?k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反弹,反压”之意。可见,“在自然分析和事物分类中,语法决定了某些东西是否相似或归为一类”(同上:235)。

3. 对沃尔夫假说的争论

在对沃尔夫原著中,我们看到沃尔夫始终都只是提到“语言相对论”,没有提到“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这样的说法,但一般谈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时,都会提到强式和弱式,即强式的假设是语言决定思维,弱式则是说语言影响思维(见Wikipedia中linguistic relativity詞条),笔者认为,沃尔夫假设并没有强式和弱式的区分,“语言决定论”即是“语言相对论”,认为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即是说语言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因为我们是用特定的语词系统来切分自然而得到概念的,也是用特定的语言模式(语法)来组合概念的,而我们的思维则是依赖于这些概念和概念组合的。因此本文就用“语言相对论”来指沃尔夫假说,也包含所谓的“语言决定论”。

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乔姆斯基句法学的大热,“语言普遍性”(Linguistic Universalism)的思想开始在学界流行起来,而对“语言相对论”的兴趣有所减弱。Berlin和 Kay合作(Berlin & Kay 1969)对颜色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98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他们的研究结论倾向进化论的观点,即各种语言中的颜色词都是经历基本相同的发展演变过程进化而来的。这一结论也对语言相对论假设提出挑战。此后,人们关于普遍论和相对论之争就没有停息。

对于语言相对论的验证,最能引起国人兴趣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Bloom的研究和欧洁芳对Bloom的驳斥(参见高一虹 2000:29-46)。Bloom(1981)认为由于汉语不像英语、法语等西方语言那样有“虚拟式”这一标志反事实思维的语言形式,讲汉语的人在进行与事实相反的推论时会遇到困难。为了验证他的假设,Bloom设计了一组实验,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写成反事实推理故事,分别测试了母语是英语和汉语的被试,结果似乎证实了他的假设,似乎因为汉语缺少虚拟语气,讲汉语的人就不太善于反事实推理,Bloom进一步得出结论说他证实了沃尔夫假设,即语言影响和限制思维,语言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Bloom的研究发表后,很快就遭到华人学者欧洁芳(Terry Kit-fong Au)的反驳,Au(1983)认为,Bloom的结论并不可靠,首先他用以测试的语言材料是有问题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汉语却不是地道的汉语,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英文式的叙述方式会造成汉语读者的“记忆超载”,因此她重写了故事并重新进行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只要用的是地道的汉语,汉语使用者同样具有反事实思维能力,只是反事实思维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这样一来,思维能力似乎与该语言是否有明确的语法标记没有关系了。后来Bloom对Au的驳斥进行了挑战性回应,Au随后又对他的回应进行反驳,此后还有一些学者也加入了论战。我们很难直接断言他们的观点孰是孰非,因为跟词汇层面相比,在语法层面上,语言和思维的差异的确比较隐蔽,也很难说究竟是语法影响了相应的思维,还是思维导致相应的语法。

Langacker(1973:37)也承认人们对词汇,尤其是抽象词汇的理解是依赖语言存在的,有词形表达的概念比没有词形表达概念更容易把握,但他觉得语言还不至于会统治我们的思维,尤其是在语法层面上,虽然各语言间存在差异,但思维不会因为语法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同上:40)。相比之下,Lakoff(1987:305-337)对沃尔夫假说的看法就要宽容很多。他认为我们拥有可供我们选择使用的多种概念化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并讲不同语言的人在概念化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关于语言相对论的争论就是关于这些差异本质是什么的争论,对多种语言概念化方式差异的讨论似乎表明Lakoff在某些方面持跟沃尔夫相近的观点,但认知的体验主义观让他相信,沃尔夫仍然属于客观主义者,而对于各语言概念化的差异,更好的是从认知和体验方面来看待。

随着语言人类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一些新的角度看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很多哲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似乎表明语言差异可能是造成认知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观点基本符合沃尔夫假设,因此被称作新沃尔夫假设(Neo-Whorfianism)。当然,新沃尔夫假设和沃尔夫假设还是有些不同的,沃尔夫认为语言的语法范畴对思维具有某种行为上的强制作用,这使得他的假说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参见吴平,2005),而新沃尔夫假设跟当代的认知科学的基本取向是一致的。Levinson (1996, 2003)对空间认知的研究进一步为从认知角度探讨语言和思维提供了论据,他的观点也诠释了新沃尔夫假设,即人类的空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语言因素的影响,当不同的语言在空间表达方式上表现出差异时,对于空间关系所形成的概念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按Levinson的理解,语言能够通过建构复杂的概念促进(faciliate)认知的发展(levinson, 2003: 306)。

4. 结论

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一种见解。其核心就是思维是借由语言得以成型的,各语言在语词和语法上存在差异,因此讲不同语言的人思维也不同。沃尔夫的结论是基于他的生活经验和对中北美洲若干土著语言的认真分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事实上,语言对思维的限制最极端的思想可以在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找到:“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Wittgenstein 1961/1974: 68)。

人类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作为同一个物种,我们的相同肯定大于相异。我们通过相同的生物机能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草是绿的,雪是白的,天是蓝的。可是在范畴的划分时,特别是抽象或隐喻概念的认知时,我们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即便是亲缘关系较近的印欧语系内部也差异很大,更不用说相距遥远的那些土著语言了。所以,我们应该既承认语言的普遍性,这是由我们的生物上的相似决定的,同时也应该承认语言的差异性,差异的部分是同社会,文化都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说明了认知和人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密不可分。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思维就是在这种生物本能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得以通过语言成型的。

參考文献

1.Au, T.K. Chinese and English counterfactuals [J]. Cognition. 1983(15), 155-187.

2.Berlin, B. and P. Kay.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M]. Berkeley/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3.Bloom, A. The linguistic Shaping of Thought [M].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1981.

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ngacker, R. Language and its Structure (2nd ed.)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1973

6.Levinson, S. C.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7.Pinker, S.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M]. New York: Morrow. 1994.

8.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1921.

9.Whorf, B.L.,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C], edited by J.B. Carroll,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56.

10.Wittgenstein, 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M], translated by D. F. Pears and B. F. McGuinnes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1/1974.

11.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知与超越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2.吴平. 莱文森的空间参照系理论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4):14-17.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