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由“孑孓” 引发的争论

2014-08-14刘春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8期
关键词:蜻蜓陶行知蚊子

刘春霞

《放飞蜻蜓》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讲述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一次公开课上,听一位教师执教这课。课进行得很顺利,教师紧扣陶行知的语言描写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陶行知的循循善诱、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在理解新词“孑孓”时,教师解释“孑孓就是蚊子的幼虫”,一带而过。而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教室后面有个男生悄悄地对同桌说:“我看到过孑孓,它是蚊子的宝宝。我家门前的池塘里就有,身上还长了毛呢……”这一插曲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对于“孑孓”这一特殊的词语该怎样教学才能把学生“喂饱”呢?

课后的研讨中,对于“孑孓”一词的教学同样也引起了教师们的一场争论。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孑孓”的含义,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文字、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孑孓,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不是单一地解释词语。而有些教师持不同观点,语文课姓“语”,课堂上应该重在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如果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仅仅了解一种“昆虫”,显然是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那语文课就不姓“语”而姓“科”了。双方为此争执不下。

笔者认为,语文课姓“语”,毫无疑义。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儿,但遇到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针对这次听课、评课的感受,对“孑孓”一词的教学,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

教师提出:“这个词有三怪,你知道是哪三怪吗?”师生一起观察讨论。教师小结道:“一怪,读起来怪,声母、韵母相似,读起来却拗口,容易读颠倒。二怪,写起来怪,长得相似,写法却不一样,很容易写颠倒。三怪,是它的意思怪,生活在水中却不是鱼,长得像蚊子,却又不会飞!想彻底地了解这个‘怪物吗,请课后上百度!”短短的1分钟,在课堂上解决了生词的读音和写法教学,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消耗时间的词义学习放到了课后。

午休铃一响,就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奔向了电脑房,至于蚊子是如何在水中繁殖?孑孓又怎样一步步变成蚊子?……接下来的学习就不需要我们插手了,学生们有的是时间和兴趣去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小小的教学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语文课姓“语”还是姓“科”的矛盾。

由此,笔者想到,学科之间的知识往往是交叉和相通的,我们不能截然划分出知识的界限,而应该好好利用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 2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蜻蜓陶行知蚊子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蚊子叮人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蜻蜓
蚊子爱叮哪些人
蜻蜓点水
熏蚊子
肚有蚊子等
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