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8-14徐宏菲
【摘 要】啤酒适用普遍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是高税赋的行业。合理进行税收筹划、防范税务风险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提高税务遵从度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防范;应用研究
对于财政在扩大内需上能否有所作为,西方国家做过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尝试。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产生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克服有效需求不足,为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罗斯福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军事开支,并加强政府干预,利用积极财政政策解决大萧条中的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使美国经济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过来。但是进人60年代后,因扩张性财政政策而造成的滞胀局面,直接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如日中天的时代根基。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学者都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主张采取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反对刺激需求;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否定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主张只采取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个人消费支出规模迅速下降,产出水平和需求也随之下降,造成经济整体减速。致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进口的消费品、资本货物、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锐减。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6%。美国是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对美国主要出口原材料、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品、玩具、服装等商品等。这些产品大多附加值低,且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一旦需求下降,就会造成出口困境,加大中国外需下滑压力。并且由于短期内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欧美居民的消费模式日新月异,外贸易保护主义也伺机加强,都使中国出口面临层层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出口企业为寻求发展开始尝试“出口转内销”策略,恰逢这时政策上提出扩大内需的复苏计划。但是扩大内需不应仅仅是应对危机的临时替代方案,要想使拉动内需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还需要在各个方面充分认识内需。掌握内需与外需的结构差异、层次差异,这样才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均衡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速。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政府在拉动内需上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尝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亦即紧缩性财政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宣布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亦即中性财政政策;鉴于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提出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冷静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化带来的外部冲击,通过加强经济自主性的内需政策和民生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发展。虽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一直是秉着提高和改善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根本,弥补市场机制下不能提供的那部分基础性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服务,但是由于历史、制度和现实财力的种种约束,财政政策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需求,这也间接的约束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这集中表现在目前我国的消费环境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信用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问题
1.市场交易中商业诈骗、造假贩假、以次充好等失信行為还未根除,挫伤了市场信心,从而抑制了消费。由于缺乏诚信记录的约束,使失信成本极低,消费者基本权利不能充分保护,从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探索出符合市场实际需要的失信惩戒、约束和守信激励、引导机制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角色无疑是最重要的。
2.居民消费仍然受到些基础设施方面的硬性条件制约,农村尤为严重。城市化建设和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国内一线大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非常严重,造成居民出行困难、消费受阻。而在农村,各种生产性基础设施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而且由于缺乏组织管理,大量的设施损坏也较严重。整体建设的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低导致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差,也使农村消费潜在倾向增长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被很大程度的制约了。
3.医疗、教育等公共投入长期不足,致使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上学难、看病难,降低消费预期。目前,我国财政在公共卫生上的支出水平与国力并不相符,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据WHO数据显示,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列倒数第4。我国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总量上处于世界的较低水平,结构比例也存在很大问题,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比例失衡严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教育总投入的90%以上,严重挤压了对中小学等基础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使很多家长花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争取高质量中小学教育机会。不但如此,高校的不断扩招也使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二、政府有效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和建议
在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的“十二五”期间,过于粗放单一的财政政策将逐渐失效。因为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消费新阶段,消费需求的内在稳定性在逐步增强,消费波动的周期性也在渐渐延长,消费内生性规律要得到新的认识和利用,所以财政政策自然也要有所创新。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民生的突出问题和根本原因都体现在消费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均低上,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必须发挥其适应性和前瞻性,针对以往我国采取的各项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我们提出如下优化财政政策的建议: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分配是消费的前提,也决定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又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就要尽快合理化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缩少收入分配差距,才能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政府首先要逐步改善目前我国初次分配上向政府和企业倾向的现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其次在再次分配上,要加大力度均衡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提高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占比。最后针对我国特殊的二元结构,对于城镇居民,应按照不同的收入阶层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低收人群体要保证其最低工资水平,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中等收入群体应提高其持久收入水平,增强安全感,并努力扩增这一部分群体数量;而对高收入群体,可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其即期消费和消费倾向。而对于农村居民,应鼓励其自主创业创收,提高种粮积极性,并积极参与非农行业,还可根据各个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适当加大粮食直补等各种农业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好各种财政保护农业,保障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
2.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根据前文得出的结论和公共财政的要求,我们建议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时要注重财政对经济建设、行政管理和社会科教文卫的支出倾斜比重,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加长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区间。
首先,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供给。一方面要逐步完善财政对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资金合理有效分配,推进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实行中央财政对全国公立高校补助金、助学金和奖学金等制度,为低收入家庭适龄青年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二元结构造成了二元教育体制,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不完善,农民教育负担重。其次,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的支出份额。最后,增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减轻居民购房负担。
3.开拓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开拓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不仅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还要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层次,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然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增强财政对农民增收、创收的补贴力度。一方面要完善财政对农的直接补贴和各种支农政策,现阶段主要有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要针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补贴金额总量、补贴范围和结构,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收入,还要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能有效提高农民现金收入。此外,还要发挥公共财政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引导功能,加强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全面认识。再次,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畅通流通渠道。另外根据农村消费特点,积极推广适合农村的消费品。此前,“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两大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实惠,也成为推动国内家电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成海.中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理论与对策[J].理論探讨,2009.(3)
[2]李金美.我国当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消费经济,2007.(6)
作者简介:
徐宏菲(1987-),女,吉林公主岭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