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比分析
2014-08-14邱龙宇
邱龙宇
【摘 要】中央银行依托货币政策调控市场,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控货币政策的基本方式之一,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一起调控货币政策,自我国80年代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比较分析中外存款准备金在功能作用、存款准备资产结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付息情况对比、准备金计提方式等方面,利用历史数据来说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情况,对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发现并提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例如差别对象界定标准十分模糊、配套制度不协调、会计科目不准确等。最后就如何完善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相应措施,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其发挥更大效用。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比;问题完善
一、问题研究意义
作为保证商业银行客户提存的安全性和便于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清算的资金保证,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就是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的风险准备金。
目前施行中央银行制的国家大部分都采用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虽然各国制度略有差异,但是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各国用来调控货币政策,调节金融市场、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对宏观经济管理和维持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实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尚且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还不完善,从某些程度来说抑制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如总量调节、利率控制、风险结构等方面,因此分析其他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后,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提出相应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国际存款准备金制度分析
为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分析对象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区别共选取11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各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比较:
1.存款准备金功能作用对比
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如下:一是流动性管理功能,二是流动性缓冲器功能,三是收入税功能。
我国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在金融调控中的地位,但一般仍然可将其功能分为三个:一是作为支付准备;二是进行信用控制;三是进行结构调整。
2.存款准备金资产结构对比
存款准备资产结构是指作为能够作为准备金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
存款准备金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这一部分也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通过分析选取国家样本我们发现,大部分国家除美国中央银行的存款都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美国认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才是存款准备金。
从美国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是国家允许以库存现金作为准备金,这样对于村困机构来说就可以有效扩大准备金来源,但是与之相对的就会加大了监控的难度,以及由于库存现金的流动性减弱了准备金制度在执行方面的力度。
3.探究存款准备金比例
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所有存款准备金中的比例称之为存款准备金比例。按照参选样本中的实际情况,作者发现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开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部分国家的存款准备金比例都规定在5%以内,但是这些国家中没有中国。所以对于各个国家来说,规定准备准备金比例都是有一定依据或者规定,主要包含:
(1)存款准备金规模。部分国家注重存款准备金基数,比如美国,美国实行的是累进准备金率,即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负债规模越大,执行的准备金率就越高。实行累进准备金率,主要目的在于减轻规模较小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缴纳准备金的负担(见表1)。
(2)負债币种。部分国家由于自身经济的特殊性,对于不同的币种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本币和外币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实行差异定价。
(3)金融机构类型。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例如,日本从事商业性经营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高于承担政策性金融职能的金融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比例高于中小型金融机构(表2)。
三、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操作评价
1.我国近年存款准备金运用情况
世界经济体伴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面临急剧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面对于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各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为保证国内金融机构的稳定,采取各类措施和手段向既然弄市场注资,这一举动同时刺激了中国人民银行,有数据得出2008年至2012年GDP指标一直在保持国家强调的两位数,为了保证这一增长幅度,我国货币政策从以前的适当紧收策略逐渐变成了国外中央银行一样的“量化宽松”策略,所以为了配合这一策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与之不断调整,据统计在2008年仅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曾先后8次调整上升存款准备金,并且还进行了两次下调,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存款准备金的操作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经济目标,与经济状况相匹配,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体现:
(1)契合货币政策,在2008这一年,世界经济大局对中国也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作用在通货膨胀,所以在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过大,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迅速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作用到金融市场。央行实行从宽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9月25日,央行自1999年以来连续2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比政策实施前后的经济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货币政策联系紧密,能够迅速反映宏观调控的效果。
(2)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更重要。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其主要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综合性目标,对我国来说执行货币政策目标最主要的是保持币值稳定,但是借鉴以往经验要以币值稳定作为调控目标还必须考虑其他多重目标的影响因素。由于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尚处于试点阶段,其他中介目标不适宜我国货币政策的入手指标,所以货币政策要达到目标就只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变量。从目前复杂的经济格局来看,货币政策往往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政策效果,所以对于控制流动性和通胀率,可控的因素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也有很多,每一次采取货币政策,这每一个出现波动都会给货币政策制造新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否可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整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收不到预期目标效应反而有可能背道而驰,这样来看国家就更不能调整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应量最佳的控制因素, 而对货币供应量来说最好的控制手段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存款准备金制度暴露出的问题
(1)作用效果过于猛烈。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就会造成法定准备金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造成强烈影响。因为我国的货币层次相对来说较国外结构简单,加上存款准备金的杠杆效应,一旦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杠杆作为会急剧放大,对商业银行来说这是执行信用创造的好时机,整个社会信贷基数增大,猛烈刺激经济,短期内作用效果明显经济增长率有所上升。但是长期来看,这样的情况不便于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长期造成通货膨胀,经济恢复速率变慢,通货膨胀率升高。
(2)准备金比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因而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如果货币当局变动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就要相应变化贷款政策、储蓄政策、会计结算等整个体系的变动,银行在控制资金流方面的难度就会增大,整个全年的工作计划就会相应打乱,整体的绩效考核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银行的现金流量变化频率变化大,银行对流动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水平就会降低,影响银行未来发展计划,出现太多未来不确定性。
(3)降低法定存款准备比例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依照经济情况实施难度不同。按照我国中央银行制度来看,我国目前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的部分一直在付息,如果经济状况不好,通货膨胀增大,对商业银行来说,整个社会的贷款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商业银行往往表现出惜贷的状况,就算货币当局调整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也不会增加贷款,更愿意在中央银行存款获取利息保证收益降低风险。
四、问题应对措施
1.转变审批方式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一旦明确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目前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审批方式就需要改变,转变以前原有的逐户审批,将存款准备金的缴纳金额由商业银行自己通过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来主动确定,这样做不但能投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极大的方便了商业银行办理业务。
2.制订统一的存款准金制度
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总体原则、缴存基数、缴存期限、执行利率、缴存方法及核算手续、费用管理、考核办法等作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切实解决当前几个规定之间不配套、不协调的问题。同时要按照WTO有关规定,对人民币存款涉及的准备金缴存,不再区分“内资”、“外资”进行管理,执行相同的准备金政策。三是注意把握和区分本币存款准备金和外币存款准备金的共性和个性,做到既反映本外币存款准备金的共性原则,又反映本外币存款准备金的差异。
3.通过改进调节机制加强货币政策效果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体系中重要的标尺之一,它作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限,是中央银行传递货币政策意图的重要操作工具。为此,应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改进现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定价模式,按照市场化方式灵活调整准备金利率,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与银行间市场的回购利率或同业拆借利率挂钩,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共同构成中央银行操作目标利率“走廊”,通过金融机构的套利行为使得货币市场利率趋近于中央银行的目标利率区间,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