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世界”的隐喻
2014-08-14戎国强
戎国强
(一)
一些作家——也许比“一些”还要多,主张成年人也应该读读童话——如果不是更应该的话。最近,读到周国平等人的读书心得,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圣爱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和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作品,建议成人也读一读。周国平说,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成人都相当悲观;圣爱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要求他的小读者“对大人要非常大度宽容”;安徒生也说过,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其实,不用在童话之外写什么,安徒生的一些童话就很值得大人读一读、想一想,比如《丑小鸭》,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没有读懂《丑小鸭》。或者说,理解得很肤浅,辜负了安徒生的一片苦心。
一直来,有不少人认为《丑小鸭》的主题思想是“励志”,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鼓励人们不要屈服于嘲讽、歧视,只要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丑小鸭最终会成为“天鹅”。小学和初中语文课本都选了《丑小鸭》(小学课本节选的篇幅较短),“新课标”有关材料和许多语文网站刊载的大量教案表明,“励志”主题也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共识。
(二)
不能说《丑小鸭》没有一点“励志”的作用,但是,“励志”肯定不是作品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励志”是从故事的表层情节概括主题的结果;在表层情节下面,还有人物的内心活动过程。如果我们更深入、细致地阅读作品,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会发现一个内涵更丰富的世界。打开这个世界的钥匙,也许就是丑小鸭所说的一句话:“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
这句话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丑小鸭听鸭妈妈说的,第二次是丑小鸭说的,两次含义截然不同。作者这样写,肯定不是随意为之。
丑小鸭是最后一个从蛋壳里出来的,它的蛋比别的蛋要大,鸭妈妈花了更多的时间把它孵出来;丑小鸭的个头也比别的小鸭子要大。第二天,鸭妈妈对孩子们说:“我把你们带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它们就来到了养鸡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丑小鸭遇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两个家族在争夺一个鳝鱼头;紧接着,丑小鸭因为丑,因为长得与别的鸭子不一样,被鸭群和鸡群欺侮,到处挨啄,被排挤,被讥笑。后来连它的兄弟姐妹也欺负它。鸭妈妈开始还护着它,但最后把它赶走的,也是鸭妈妈。被妈妈所抛弃,这应该是这个世界给刚刚出生的丑小鸭最大的打击了。被逐出鸭群后,丑小鸭遇到一群野鸭。它们没有欺负它,但同样看不起它,警告它不要指望跟哪一只野鸭结婚。这时的丑小鸭只希望人家准许它躺在芦苇里,喝点沼泽的水就够了——它对生活的要求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在目睹了一场对大雁的围猎后,惊吓之余,丑小鸭几乎彻底自卑了:连猎狗都不屑咬它。在一个农家小屋,丑小鸭遇到了母鸡和猫,又遭到了它们的奚落和排斥,因为它不会像母鸡一样下蛋,也不会像猫一样拱起背,发出咪咪的叫声和迸出火花。
这时,丑小鸭说:“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显然,丑小鸭所向往的“广大的世界”,肯定不是鸭妈妈先前所说的“广大的世界”。在鸭妈妈的世界里,以及丑小鸭被逐出鸭群后所经历的几处地方,那里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凡与自己不同的,便是不好的,便不配活在世界上。一只鸭子啄了丑小鸭后就是这样说的:“他长得太大、太特别了,因此他必须挨打!”欺侮丑小鸭的,无不遵循这一逻辑: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标准衡量他人,排斥异己。母鸡和猫就是这样的,“他们以为他们就是半个世界,而且还是最好的那一半呢。”在它们眼里,丑,也许不是丑小鸭最大的过错,它的最大的过错是,他不是鸭子,也不是吐绶鸡;不是野鸭,也不是母鸡和猫。当然它们不知道,丑小鸭是从天鹅蛋里出来的,这才是他的过错。
只要稍加观察,现实世界里都有排斥异己、排斥外来者这个弱点,似乎这是人的本能。区别在于,具有自审意识和能力的人,会警惕并控制自己的这一本能;而太多的人意识不到人的这一弱点,更不要说控制它;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放任这种心理的后果,是人和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沟通,造成人群、族群的分裂。这一弱点在人际交往中释放出来,对他人是一种精神暴力;如果冲突双方都有强烈的排斥异己的冲动,那么冲突会非常激烈。丑小鸭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后,已经奄奄一息。精神摧残致人死命,这不是童话的夸张,而是现实的真实,在医学上也是能得到解释的。丑小鸭的遭遇与祥林嫂非常类似。
安徒生对丑小鸭周围的人物的描写,要比对丑小鸭的描写花的笔墨更多,这些人物的形象也更生动。那只腿上有一条红布、很有地位的母鸭对鸭妈妈说,“他们都很漂亮,只有一只是例外。这真是可惜。我希望能把他再孵一次。”小鸡小鸭小鹅已经从蛋壳里孵出来了,是不可能“再孵一次”的,没有人会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母鸭会说出这么荒唐的话来?只有一个解释,她容忍不了这个“不一样”的丑小鸭,她希望它不存在,或者变成自己能够接受的样子。对“不一样”的事物的排斥心理,让她失去了理智,连起码的常识也不顾了。作者对母鸡和猫的描写也很生动,概括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形象,表现了人普遍具有的可笑与可怜。如果写《丑小鸭》仅仅是为了“励志”,就无法解释安徒生为什么要如此用心地刻画这些人物。“励志”这个主题显然不能概括这些“反面人物”所具有的认识价值。
《丑小鸭》作为语文课文,大部分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丑小鸭展开,提问设计的主语都是丑小鸭,很少讨论是围绕某个“反面人物”展开的,几乎没有“反面人物”成为提问的主语。视角单一的结果,反面人物的形象未能充分展开和深入,学生的视野被限制在一个角度上。也有教师注意到了这些人物“以自己为标准衡量他人”这一特点,但是对这方面的内容在作品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不认为这才是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之处,其价值超过了“励志”。
“励志”主题,是从丑小鸭的命运转折中概括出来的。命运,《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指一个人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显然,这是指一个人的外部经历,不包括内心经历;“死里逃生”“时来运转”都是外人能够看到的,但是,经历了这些以后,一个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外部是无从了解的。丑小鸭在备受欺凌的同时,不可能对这些以强凌弱者的内心世界没有一点体验和了解: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自大而冷酷,可怜而缺乏自知、自审。丑小鸭要到“广大的世界上去”,不仅是为了求生存,更是为了摆脱这些可怜而又可鄙的人们。因为它厌恶、鄙视这样的灵魂和这样的生活。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这个“真面目”不是仅仅表面的行径,更是内心的愚昧和狭隘。但是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前者,只有少数人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并将它化为文学形象。
(三)
“励志”说,一般是需要人物命运的结局来支撑的,而且这个结局一定是美满的、成功的。丑小鸭最终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遇到了自己的同类,并发现自己就是一只天鹅,并且第一次得到人们的赞美。厄运结束了,幸福的生活即将开始——童话、民间故事都是这样结尾的。从“鸭子世界”到“天鹅世界”,丑小鸭命运的翻转,难道不是最好的“励志”题材吗?
如果说“鸭子世界”是底层世界,“天鹅世界”至少是中产阶层;如果“鸭子世界”意味贫穷、窘迫,需要为一个鳝鱼头而争夺,“天鹅世界”就是富足、殷实、优雅——这不是所有人的追求吗?如果仅仅是为了励志,进入“天鹅世界”后,故事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的笔触继续深入到丑小鸭的内心:“对于他过去所受的不幸和苦恼,他现在感到非常高兴。”听到赞美,它害羞地低下头去。想起痛苦的往事,怎么还感到高兴?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答案就在“好的心”里。什么样的心是“好的心”?作者没有展开描写。但是,作品已经给出了答案。设想一下,如果是养鸡场那只腿上系着红布条的、有地位的母鸭,或者是奚落丑小鸭的母鸡和猫,它们中的某一个有机会进入这个高贵美丽的花园,成为其中的一员,它们会“一点也不骄傲”吗?还是觉得有了炫耀、虚荣、蔑视他人的资本?
这就涉及了对“鸭子世界”和“天鹅世界”的理解。一种是理解为世俗世界里的两个层次,也许还是用“档次”更贴切——励志是为了奋斗,奋斗是为了在世俗竞争中取胜。一种是理解为精神世界的两种境界。“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显然,在安徒生的心目中,“天鹅世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隐喻。在精神完善的路途上,不存在竞争,因此,也没有对手、没有敌人,不需要高人一头或压人一头;也没有自傲或自卑,只有感恩、宽容、自律、敬畏和谦恭……对这样的人来说,挫折、困厄也是命运的馈赠——我们是否应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对于他过去所受的不幸和苦恼,他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否就是《丑小鸭》的思想精髓所在?
“励志”说最喜欢引用《丑小鸭》里的一句话:“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待过,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作品里的这句话,因为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广受人们追捧,并被简化为“如果你是一只天鹅蛋……”成为一句励志名言而流传。但是,如果不加分析,按字面意思简单地去理解,这句话是反励志的——只要是天鹅蛋,自然能长成天鹅,难道还能长成别的什么?还要奋斗干什么?而且,“如果你是一只天鹅蛋……”这句话没有操作性,即没有指导实践的可能性——现实中的人们谁能知道自己在“天鹅蛋”里待过?若没“天鹅蛋”里待过,而是从“鸭蛋”里出来,人生就没有意义了,或者意义就要降一个等级了吗?这等于是说一个人是否成功,就看你是什么出身,看你身上携带着哪一个物种的基因。如果你的父母不是“天鹅”,你再奋斗也只是只“鸭子”,永远进不了“天鹅”们待的那个美丽的花园;如此,还要“励志”干什么?如果“天鹅”指人的某种天赋,至少比理解为“出身”更合理,因为有天赋也是需要励志、奋斗的。
“励志”是世俗竞争的需要。如果严格按照“励志”说来理解作品,当丑小鸭长成一只天鹅,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不是竞争的结束,而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天鹅世界”也会有争夺“鳝鱼头”的。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天鹅世界”与“鸭子世界”之分,人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的区分、高雅和低俗的区别——“天鹅”与“鸭子”并不代表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群或阶层,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甚至受教育程度,都不足以作为“天鹅”与“鸭子”的标志,唯一的区别是灵魂,即安徒生所说的“好的心”。而“好的心”是没有外在标签的,“好的心”耻于给自己贴上标签;相反,在赞美面前,它会“低下头去”,也许这才是“好的心”的特征。竞争的目的,或者说结果之一,是要引起他人的关注,“励志”是为了把人训练成竞争的工具,而“好的心”恰恰要求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件工具,是反对将人工具化的。丑小鸭之所以在赞美面前“低下头去”,是回避关注;因为“好的心”才是它的目的,“好的心”就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
安徒生本人也是从“丑小鸭”变成“天鹅”的,他也不是生来就是“天鹅”,他在成为“天鹅”之前,也历尽艰难,他也是通过个人奋斗变成“天鹅”的。奋斗可以把人变成奋斗的工具,也可以造就一颗“好的心”,在工具化与“好的心”之间,安徒生一定挣扎过,迷惘过;现在当人们说“安徒生”的时候,就是在说“童话”——这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是“好的心”给世界的馈赠。
(《钱江晚报》首席评论员 3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