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指导与欣赏的科学追求
2014-08-14孙建锋
孙建锋
一、追求“真实扎实朴实丰实”的教学风尚
真实:意味着所上的课是“不彩排”“不对口型”的课;是带着真情执教的“现场直播”的原生态“处女课”。
扎实:意味着所上的课能够面向每个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营根固本的生命奠基工程。
朴实:意味着所上的课呈现着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大道至简与返璞归真的教法。
丰实:意味着所上的课经由师生生命对话与智慧开启,每一个灵魂都变得比走进课室前更加丰裕殷实。
真实为课之本,扎实为课之根,朴实为课之妙,丰实为课之绝。“真实、扎实、朴实、丰实”理应成为一种值得追求的教学风尚。
二、追求形式简约、意蕴丰赡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要追求形式简约、意蕴丰赡。因为,大道至简。举凡科学的,其表现形式都是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
沙画《人生》的习作教学追求——环节简约、意蕴丰赡。
教学实践表明:“观看视频—静心构思—下笔成文—习作欣赏”的环节是简约的;而艺术家妙手翻飞,巧绘沙画,勾勒了“家”的流变,生的梦幻,其意蕴又是丰赡的。
三、追求情趣第一、相机导写的教学艺术
(一)情趣,是对学生思维的唤醒与点燃
情趣唤醒,学生习作自然事半功倍;情趣丧失,学生习作就会事倍功半。教学视频——沙画《人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
脑科学研究表明:主控情绪的是海马、杏仁核、下丘脑等“边缘系统”。当外部刺激与大脑中已有的相似模块匹配共振时,就会激活大脑中的多种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多巴胺、内啡肽等。譬如,内啡肽对大脑神经兴奋的效能比吗啡还要高出50~100倍,使人产生兴奋、愉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而辞发” 。
只有情趣盎然,才能奋笔疾书;只有情趣盎然,才能下笔如神;只有情趣盎然,才能不用扬鞭自奋蹄;只有情趣盎然,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在科学的习作指导看来——激发情趣比单纯传授习作技巧更重要。情趣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一个对习作百无聊赖的人,一切习作方法对他来讲都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无异于一种痛苦的折磨。
(二)写作技巧要“随风潜入夜”相机渗透
“随风潜入夜”相机渗透习作方法。一如水上写字,了然无痕。沙画《人生》习作案例中,先让学生“闭目静思,回味视频”,然后让其写下 “所看、所感、所悟”。“静思、回味”,是“内部语言”的梳理过程;“所看、所感、所悟”,是“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唤醒与催化。这种相机暗示的写作方法艺术地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洞开了学生的习作思路。
相反,如果靠机械命令、生吞活剥灌输所谓的“写作方法”,就会让刚刚迈上习作之路的学生望而却步。若此,哪怕是再好的写作方法,都会因学生的畏惧与厌恶演变成绳规其习作思维的桎梏。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对强植的习作方法采取天然的心理屏蔽。
要笃信:在习作方法上,每个孩子都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适时给予阳光雨露,学生习作思维的种子就会破土萌发。
(三)习作指导,多少时间最科学高效
脑科学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的黄金时间在前十分钟。
故此,习作指导要在上课前十分钟结束战斗。
(四)怎样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师习作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学生习作二十多分钟,即教师的指导活动呈递减趋势,学生的习作活动则呈递增态势……只有“主导”的时间控制恰如其分,“主体”的习作时间才能完全充分。
反之,教师所谓的“主导”递增,学生的“主体”则递减。
四、追求首肯原创、“半肯”评价的教学欣赏
(一)习作欣赏要首肯学生习作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独特性意味着:在地球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像的人,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脑袋。怎么会有符合一种人口味的习作?
大自然的公平在于让植物平等地接受阳光雨露,并不是让所有植物都长得一样高,开一样的花,结一样的果。
习作教学的公平难道是让不同的脑袋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
要晓得,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意味着每个学生的习作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在特定的公开课环境下,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词汇积累与知识储备,“无中生有”,写出一篇文章来,这就是原创。
孩子原创是一种本真精神的倾吐与写照,这难道不令那些东拼西凑甚至明目张胆剽窃他人作品的“文贼”们汗颜?
习作教学的欣赏旨在追求——
自读自赏:自己是自己的读者;
互读互赏:同桌是彼此的读者;
众读众赏:同学是同学的读者。
在科学的习作欣赏观看来,读者与作者要心心相印、美美与共。
譬如,欣赏“抒情文”——
“身为读者,应该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
他说‘我的血管连着她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
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
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
他说他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王鼎钧)
欣赏习作,读者与作者如果没有求同,就没有共鸣、共振、共享。难道不是吗?
当然,科学的习作欣赏不赞成无原则的迁就与一味的赞美。因为,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二)习作欣赏要营造“半肯”的评价文化
所谓“半肯”,是指在尊重、吸纳的前提下,对习作的内容、观点、方法、评价,不是全部认可,更不是照单全收,而应持质疑的态度,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在追问中,在怀疑中,在批判中,追寻新的观念,产生独特的见解。
“半肯”所营造的课堂文化,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这一文化的营造将把习作教学的改革向核心部位推进,把教学根本性变革的方向和重点真正落实在教学全过程中。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 5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