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比较
2014-08-13龚维忠杨洋
龚维忠 杨洋
[摘要]本文以开放存取期刊出版过程中涉及的集稿方式、审稿原则和运营平台三要素为视角,对当前中外开放存取期刊的基本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藉以借鉴经验,总结不足,为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比较
[作者简介]龚维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杨洋,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开放存取与开放存取期刊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互联网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2001年12月的布达佩斯会议上,“开放存取”的概念首次提出。开放存取意味着用户通过公共网络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和超链接作品的全文,为作品建立本地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编入相应软件,或用于任何法律许可的用途,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的任何限制,除非是网络本身造成的物理障碍,唯一限制就是不得侵犯作者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在使用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
相较于传统的订阅出版模式,开放存取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不以向图书馆或读者收取订阅费用为盈利手段,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编校和发布内容。开放存取出版发展十多年来,国外比较知名的开放存取平台有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PLoS(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BMC(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的High Wire Press等等,而国内有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和中国科学论文在线系统等均正处于发展之中。
根据当前学界对开放存取领域的探讨,有学者将开放存取出版主要途径归纳为OA期刊(开放存取期刊)和OA仓储(开放存取仓储)两种[1]。OA期刊与传统期刊的区别不在于期刊的载体是纸本还是电子,而在于对期刊的访问方式和访问权限。OA期刊主要提倡以作者付费模式保证开放存取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提供全文访问。OA仓储则是研究人员采用预印本的方式进行学科领域的同行交流,供用户免费访问和使用,通常没有评审过程,不向作者收取运行费用。两者同为开放存取出版的实现途径,但略有差异。由于开放仓储基本没有审稿过程,而本文旨在试探作为网络新型学术期刊的国内外OA期刊在编辑出版中的差异。其次作为新型的学术信息共享机制,开放存取期刊相较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有何异同,以及目前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当下的开放存取模式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当下国内外主要开放存取出版机构的比较,来探讨相关问题。
二、中外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异同
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周期长,订阅价格昂贵,图书馆的经费却难以得到同步增长,由此,传统订阅的出版模式给学术交流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使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和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在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的双重条件下,开放存取出版应运而生。若从纵向上看,作为建立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的开放存取期刊,其出现和运营较之传统学术期刊和数字期刊出版均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从横向上看,我国开放存取期刊与国外同类期刊比较,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将从开放存取出版的集稿方式、审稿原则和运营平台三方面比较当前中外开放存取出版方式的异同。
1. 集稿的方式和广度
集稿工作作为获取和确保文稿来源的必然途径,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步骤。通常情况下,期刊获取文稿的方式主要为:组约文稿、作者主动来稿和其他途径来稿三种情况[2]。就目前开放存取期刊的文稿来源情况看,作者主动来稿是最主要的集稿方式,基本不存在组约文稿的方式,并且是作者付费发表,读者免费获取。出版费用支付模式的不同,是开放存取出版与传统出版模式最大的差别。这一差别也使得作者成为开放存取过程中的首要主动者。依靠网络这一无层级、无障碍的交流平台,作者可以自由投稿,无论是国内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等开放存取平台还是国外的BMC、High Wire Press等定期出版开放存取期刊,都吸引着大量科研人员投稿,作者主动来稿成为开放存取出版最主要的稿件来源。
尽管主动来稿均在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的集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国内外仍然存在着差异。国外开放存取期刊的稿源更为丰富。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期刊国际影响力不高,SCI影响因子总体上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以及现行成果评价体制与鼓励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许多国内一流科研人员不愿意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出现国内一流学术论文大都流向国外期刊。由于我国科研发展前沿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大量外流,对中国科技期刊界,特别是代表我国最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期刊来说,势必造成了无形的冲击。另一方面,国外政府对开放存取期刊高度重视,如200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统一拨款法案”中明确规定,凡是受政府资助的生物学、医学领域科研成果必须向PMC(PubMed Central)提交。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相关机构扩大了开放存取期刊的稿源。同时也应注意到,国外具有出版前瞻眼光的管理者十分关注和重视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例如由艾伦·法兰(Ellen Faran)任社长的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发布了第一份开放存取期刊,即《信息技术与信息发展》。这份期刊创立于2003年,在决定采取OA出版模式之后,出版社讨论了几种资金来源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与信息发展》是一份全球发行的较具普适性的期刊,有比较好的读者基础,但这成为作者付费的一个障碍。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决定采取基金赞助模式,向各基金会和公司募集赞助基金,微软成为赞助机构。2007年,麻省理工大学又推动创刊于1974年的《计算机语言学》进行OA出版。继而2014年3月推出educationXpress,这是一个为开放和混合教育研究提供的新平台,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开放存取的。
2. 审稿原则和制度
开放存取期刊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为保障期刊质量同样需要对文稿的内容质量进行控制和把关。在传统学术期刊的审稿过程中,通常采用专家评审和同行评议的方式。
在开放存取期刊模式下,同行评审的制度有所变化,将评审意见采用公开表述的形式。即评审得到了新的发展,如BMC出版的期刊就是执行“公开同行评审”的审稿方法,在论文发表时,要求将论文的初稿、评审人员的意见和签名、作者的修改稿连同论文的最终稿同时在网络上公布,把所有的意见公开,力求评议过程透明化。另外还有如欧洲大气科学联合会主办的《大气物理化学》,应用的则是基于评议专家、作者和科学团体公开讨论,然后定稿的交互式评议法[4]。严格而透明的审稿方式是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保障。
目前,国内的开放存取期刊大部分仍旧依靠过去传统学术期刊的审稿评议方式,而作为OA仓储平台的自主创办的非赢利性平台,奇迹文库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的预印本,其为了考虑成本却省去了对文稿的评审环节。显然,这样容易出现论文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鱼目混珠现象。当下国内的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规模还不大,开放存取中的内容大多只是以预印本的形式进行OA存储,相对有影响力的OA期刊并不多。
3. 期刊的经费与运营
为适应社会发展及文化市场的需求,作为非消费类期刊的传统学术期刊,独到地利用期刊的传播特性,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类科研信息传达给读者。通常,传统学术期刊都是以单位订阅为主体的刊物。尽管其发行量很小,根本无法维持办刊所需经费,但是订阅大多依靠图书馆,或只有极少量的专业读者付费购买。国内绝大部分传统学术期刊办刊经费均由主办单位拨款维持。开放存取出版平台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律,由于这一平台不向读者收取任何订阅费用,使得开放存取期刊的管理和运营成为未来期刊出版发展趋势需要关注的焦点。
开放存取期刊并不是“免费”出版,期刊的评审、编辑和出版加工费用依旧存在,只是成本的提供者发生了转移,不再与传统出版物依靠销售获取利润维持运作的方式相同。目前国外的实际案例中,无论是PLoS非赢利性质的平台,还是BMC赢利性质的平台,开放存取期刊运营经费的获取主要是社会与企业的赞助、会员缴纳的会费以及作者缴纳的稿件处理费等方式[5]。如PLoS创立之初曾接受过来自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等18个基金会的赞助,全球最大的电子印本arXiv平台则是依靠发展和扩大会员规模收取会费来弥补运营资金缺口。而这一点在国内开放存取出版实践中就显得略微单一。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联合建设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以及在教育部批准下,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创建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均由国家提供经费支持,完全与传统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的来源相同。而全部由科研工作者个人维护运作的奇迹文库则是依靠民间力量的建设支持。由此可见,我国开放存取期刊运营方式有待多样化。
三、对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发展的建议
开放存取出版的提出至今已超过十年的时间,然而目前国内学界人士对其了解依然甚少,开放存取的意识较为淡薄,无论是OA期刊还是OA存储,在我国的发展都较缓慢。通过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比较,对探求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扩大稿源,促进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国际化
截至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仅有33种开放存取期刊在DOAJ网站注册,只占全世界比例的0.46%,而美国则拥有注册期刊1324种,占18.55%。我国开放存取期刊虽然建设多年,但数量仍然较少。毋庸置疑,扩大开放存取期刊的国际化,需要加大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的宣传和推广,使其为更多国内外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所熟知。以中南大学《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为例,在2006年至2008年试用期内实施开放存取出版模式,除阅读率和下载率明显提高外,其国际作者的自由投稿明显增多。可见,开放存取出版对提高期刊的国内外显示度,扩大学术影响和吸引国际稿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6]。因而,我们要更积极地加大开放学术环境的力度,促进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的国际化,使其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与接收,自然能获得丰富的优质稿源,促使学术期刊出版形成良性循环。
2. 严格评审,提高开放存取期刊质量
从具体实践上看,国外成功的开放存取出版平台,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同行评审制度,这一方式符合网络出版特征的新型学术质量控制机制。文稿的评审是学术出版的核心环节,是保证高质量学术信息传播的关键。因此,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在审稿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外专业化、公开化、透明化的编审方式,降低误判;集中专家、编辑和作者的智慧,共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学术成果。开放存取期刊要持续发展,得到中外学术界的认可,就必须要严格评审,努力提高期刊的质量,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3. 形成权威,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存取出版平台
在我国,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资讯等传统期刊论文数字化提供了集成平台,读者可通过付费方式下载全文,但他们与开放存取出版存在本质差别。作为OA仓储平台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中国科学论文在线系统等系统都有所发展,但他们均不实施内容方面的实质评审工作。
在开放存取期刊方面,目前,国内出版期刊种数最多的中华首席医学网,在其收录的300余种医学专业期刊中有50种医学专业的过刊免费向公众开放PDF原文,但这与同样为医学生物学领域的PMC(PubMed Central)相距甚远。作为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非赢利性开放存取机构仓储,截至2009年6月,PMC已经收录651种刊物的近20万篇文章和报告,并以每年7%的比例增长。PMC提供的各项服务不仅考虑到美国境内各医药卫生从业人员的需求,更加惠及全世界医学和生物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和发展有限,亟待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存取平台。
纵观国外成功的开放存取出版平台,均是以专业学科背景为依托建立的权威学术论文发表平台,专业优势明显。与国外相比,我国代表性的平台之一——中国科学院主办下的中国科技开放获取平台则几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这样的平台难以在国际学术界建立权威。因此,相应建设单一权威的学科平台,才能实现开放存取更好地经营。
四、结语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作为一种期刊数字化出版新的运营模式,对科技学术信息交流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欧盟国家都制定相应的政策,旨在促进增加开放存取文件的数量。尽管目前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和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成功的同类机构存在较大差距,但相信通过国家的支持、期刊自身的改进和用户认知的提高,未来我国开放存取期刊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指日可待。
[1]李武. 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9.
[2]龚维忠. 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5-186.
[3]杨兵,彭超群等.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517-518.
[4]夏莉霞,方卿. 国外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综述[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2):52-53.
[5]方卿,许洁. 基于制度视角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4):35-36.
[6]许洁. PMC开放存取出版经验及其对我国科技论文网络出版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09(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