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4-08-12张绍云
张绍云
摘 要: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指出了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和优化课堂提问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三注意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学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教学原则、方法等方面设计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每位数学教师每堂课上几乎都有提问行为,可见,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其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学中,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仍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提问行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值得总结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和优化课堂提问两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看似师生互动频繁,但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二)重形式轻实效
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现在的很多课,为了体现师生互动活跃,过多地提一些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难度,这种讲一句问一句的提问方式,会使课堂留于表面的热闹气氛,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时提问的跨度过大,甚至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无法作答,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辛苦。
(三)重提问轻思考
为了追求课堂进度,忽视学生思考问题的环节。不少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要学生立刻回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当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不高时,教师或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打断学生,自行回答或自问自答,当学生答错之后,不是去引导启发学生继续思考,而是立即予以纠正,给出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教师的提问,懒于思考,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四)重提问轻反馈
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适当的分析、评价,或者是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不当。如老师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错误时,不能给予耐心引导,还有教师用提问刁难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老师便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另一种则是不管学生回答如何一味叫好,不能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此外,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五)重优生轻“差生”
不少教师提问时涉及的学生面很窄,提问只面向少数成绩好、反应快的学生,而将处于教室边缘区域的学生或成绩差的学生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另外,一些教师习惯先点名后提问,结果造成个别学生在没来得及思考的情况下仓促应答,造成一个学生紧张,其他学生松懈的局面。
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做题、批改学生作业上,没有时间认真备课,不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这是存在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急需改进的地方。
二、精心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
问题设计是数学课堂提问的基础,问题的设计将直接影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环是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型,分门别类地进行设计。
(一)概念教学的问题设计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在概念教学的设问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或者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澄清不同的概念之间可能产生的混淆。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再现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会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这个概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定义这个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定义中哪些是关键性的字眼?定义这些概念使用了已有的哪些概念?有等价的定义方法吗?与此概念相近的概念有哪些?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你能举出这一概念的一般例子和反例吗?这一概念的地位怎样?它有什么作用?等等。
(二)数学命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数学命题主要包括定理、公理、公式和法则等,它们本身就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识发展规律出发提出问题,留出适当思考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经历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提炼解题思想、方法,激发创造潜能。对数学命题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命题的背景是什么?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命题的关键性字眼是什么?证明命题是真命题的思路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同的证法?哪种证法最好?这个命题能否推广?减少或改变命题中的某一或某些条件对结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命题的主要用途是什么?与此命题相近的命题有哪些?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等等。
(三)新授课的问题设计
新授课设计的问题重点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在于设定一种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日常生活需要解决生活问题紧密相关的一种情境,重点在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动力。
(四)复习课的问题设计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将全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系统整体地巩固本章节知识。设计的问题应该把着眼点放在系统总结上,主要是区分各种数学方法所要解决的实体对象是什么;各种方法的异同点在哪里;运用它们在解决各种问题上的优劣,等等,设计的问题重点在相关知识的联结点上。
(五)习题课的问题设计
数学解题不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习题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复习所学习的新知识,设计的问题主要应针对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要从多角度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最终能将所学习到的新知识熟练运用和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重视解题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质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把数学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充分挖掘问题的育人功能。对于数学例题与习题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题目中哪些词是关键词句?题目的条件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还缺什么条件?解题的思路是什么?如何运用已知条件?有没有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好在哪里?解决这个问题用到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有什么新体会?这个问题能否适当推广或变形?改变题目的某些条件,将有什么结果?解这道题所用的方法对解决其他问题有什么启发?等等。endprint
当然,怎样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没有一定的公式可套,它受学科的性质、目的和特点的影响,也受学生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的提问情景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需要灵活把握。
三、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三注意”
(一)要注意“度”
数学课堂提问要把握一定的“度”。这里的度,包括“语言速度”、“问题维度”、“学生维度”和“时间维度”。第一,语言速度,指提问时教师语言要快慢适度,表达清晰,避免学生难以理解问题的条件,无从答起。第二,问题维度,指提问适当、适量。适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提问题的深度和难度相对于学生的水平而言不能过高或过低,简单的问题或难度过大的问题不宜问得太多,避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所提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即所提问题是学生能利用现有的和过去所学的知识能够回答的问题。适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总量不要太多,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二是提问的频率的分配,一般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分配。第三,学生维度,指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思考和自我表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提问经常集中于少数几个学生,往往只有那几个学生在积极思考,而其他学生却是消极等待。久而久之,不但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丧失学习的自尊心和求胜心。第四,时间维度,指提问要适时,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一般来说,课始,当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中;课中,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反问、疏问或追问。此外,问题提出后,往往要等待一段时间,确保学生充分思考,避免因急于提问而造成学生紧张或思考不充分,从而影响问题解决。
(二)要注意“实”
“实”是指实情和实效。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等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数学课堂提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选择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问题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实用性,注重提问的实效。要把生活中的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考而回答出来。如果问得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问;如果问得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则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注意“巧”
课堂提问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巧问,讲究艺术,要做到下面五点:1.标新立异。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2.寓趣于问。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3.层层递进。对于教学上较难的问题,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4.静中设疑。教学中常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自觉无疑,教师在浅处设问,于无疑处设问,引导学生探讨教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5.灵活多变。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简而言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合适而巧妙的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究已受到了越来越多数学教师的关注,本文所提到的建议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有效设计和高效提问关键在于教师。新形势下的高中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掌握这种艺术,需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长期磨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努力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数学提问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丽.课堂提问中的“问题”检视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1(4).
[2]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J].教育探索,2007(2).
[3]石鸥,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冯克诚.课堂提问设计与问题教学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