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赏析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2014-08-12王旭
王旭
人们在赞赏文学作品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说:太好了!充满了诗情画意。
何谓“诗情画意”,“诗情画意”一词最早见于宋朝周密的《清平乐·横玉亭秋倚》词:“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后有如清朝黄钧宰《金壶逸墨·晚学斋诗词》中的“诗情画意正清絶,我来深巷无喧哗”;现有沈从文《新景与旧谊·新湘行记》中的“那个隐在丛树后的小小村落,充满诗情画意”。不难看出:其意都为“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其实最能“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者非诗歌莫属。诗歌不仅讲究诗情,而且特别讲究画意。众多的文学评论家在评论诗歌时多夸其充满诗情画意。如苏轼赞美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赞美之词,既是称赞王维的诗画好,又揭示诗画之间的辩证关系,诗画浑然一体。所以诗歌既是“诗(特点)”,又蕴“情(情感)”与“意(意蕴)”,还含“画(美景)”。因而我在诗歌教学中紧抓这四大特色与学生共同赏析,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赏析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让学生在“诗”的特色赏读中,感受诗体奇特美的艺术魅力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本身的特色美,它不仅讲究句式整齐对偶美,让人有巧夺天工之感,而且讲究押韵平仄的音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赏析诗歌,我第一步就引导学生发掘诗歌本身具有的特色美,并侧重从整齐对偶美和押韵和谐的音律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句式整齐对偶美上,我注重引导学生鉴赏诗人对句的巧妙。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颔联和颈联。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联,“身世”与“山河”既相对又巧妙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而“浮沉”与“破碎”相对,则突出了个人与国家都遇到灾难;“雨打萍”与“风飘絮”相对,又分别形象地比喻了文天祥一生沉浮和当时宋朝已经无可挽回的败局,同时说明了文天祥早已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更是千古绝对。作者巧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表达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联系当时的局势,这种体会就会更深刻:退兵惶恐滩,“我”为国势的危急而恐惧担忧;路过零丁洋,“我”为自己被捕后人孤苦伶仃而感叹,惶恐伶仃的感觉正与地名天然巧合,将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入自身的经历之中,表达了诗人的焦虑与伤感。
音律美是诗歌的第二生命,诗歌如果失去了音律美,就很难称其为诗。所以学生学习诗歌,就必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和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再别了康桥》是四句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单句为两音步(顿),双句为三音步——5、6、7节例外,双句用韵,每节换韵。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朗读起来,节奏既错落有致,而相对整齐,显出波动感,末节和首节相呼应,让学生再次沉浸在诗境之中,感受到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及诗人对母校剑桥的虔诚恭敬和留恋之情。
二、让学生在诗“情”赏析中,感受诗歌表达情感的艺术魅力
诗歌都是作者在一定情境之中情感的迸发,所以诗歌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为表达作者的情感,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紧紧抓住作者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进行欣赏,让学生在诗“情”赏析中,感受诗歌表达情感的艺术魅力。
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寓情于景,所以我问学生:鸟语花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可诗人为什么要对着花落泪,听到鸟鸣反而要惊心呢?同学们在讨论中联系当时社会的动乱,诗人与亲人分离,从中体会出诗人寓情于景,抒发出当时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又如上面所举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体会出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决心为国捐躯的崇高民族气节。
三、让学生在“画”的赏读中,感受诗歌图画美的艺术魅力
前文已述,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评论史上,许多著名评论家都将诗与画联系在一起。宋代文学家张舜民更直截了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紧抓诗歌中的写景句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把“无形画”的诗变成“有形诗”的画,让学生在“画”的赏读中,感受诗歌图画美的艺术魅力。
如《次北固山下》中的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是写景句,在学生领会大意后我启发学生,这三联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画面,而后用投影打出,让学生一道描述画面: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象。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从时令交替的景物中还使学生感到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自己也需要以新的姿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四、让学生在“意”的赏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美的艺术魅力
诗歌短小精悍,作者需要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诗歌中的景物之中,形成意(诗人强烈的感情)与境(诗中客观的景物)合二为一、情理形神和谐统一的特定意境,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高超艺术表现力。所以我又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物,联系诗人当时的背景体会其意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入情,在“意”的赏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美的艺术魅力。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先让学生体会“沉舟”“病树”是怎样的境遇,“千帆过”、“万木春”是怎样的前景,然后让学生联系作者政治仕途的境况,以及本诗的前两联,体会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意境。学生从中领悟: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自己参加政治革新后遭贬二十三年已近垂暮之年;而“千帆过”、“万木春”则展现出美好的未来,对比之中让人感受到诗人豁达大度的胸怀。
综上所述,“诗情画意”,即诗必讲其特色,言其情;情必寄画,画中蕴意。所以要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诗歌艺术鉴赏力的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诗”“情”“画”“意”是最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全面感受到诗歌与其他文体所不同的特有艺术魅力。从而让学生喜爱诗歌,爱读诗歌,欣赏诗歌,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诗歌的艺术鉴赏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