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简约充实的数学课堂
2014-08-12张卫星
张卫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准备迁移
师:你们会计算下面这个算式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
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板书)
(评析:很简约的一个复习环节,却为后续新知的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借鉴。)
二、适时迁移,感悟算理
⒈改变加数,形成新知
师: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41换成47,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师巡视,发现不少学生算对了。
师:你算出来是82,你是怎么算的?
生:30+40=70,5+7=12,70+12=82。
生:5+7=12,30+40=70,70+12=82。
(评析:把41改成47,让学生逐步从不进位加法过渡到进位加法。学生的表述基本上是对的,但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2.利用学具,展示算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小棒图来验证一下。
师课件出示小棒图:第一排3捆和5根小棒,第二排4捆和7根小棒。如下图所示:
师:请看小棒图,你会先算什么?
生:后面这些没捆的小棒先算。
师:怎么算?
生: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
师:合起来是几根?
生:12根。
师:这12根怎么捆?
生:先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剩下的2根摆在一边。
师课件演示相应的过程:
师:现在图上有几大捆?几小根?
生:现在有八大捆,两小根。
师:这八大捆怎么来的?
生:把刚才新捆的一捆移动前面,就有了八大捆了。(师课件演示如下)
师: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82根。
师:这8怎么来的?
生:7捆加1捆就是8捆。
(评析:用小棒图演示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演示,学生对“满十进一”的表象有了充分的感受。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了“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
3.结合竖式,沟通算理
师:如果要列竖式计算,该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生:从个位算起,因为刚才的小棒图是先把零散的小棒先算,这些零散的小棒是在个位上的。
生:先把零散的凑成整捆的,所以应先从个位算起。
师:对,我也认为应该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5+7=12,那这个12怎么写呢?
生:先在个位上写2。这个1写到前面去?
师:怎么写呢?数学上一般把这个“1”写到“4”的右下角。结果如下:
师:十位上怎么算呢?
生:3+4+1=8。 (师板演如下)
师:为什么要在“4”的右下角写上“1”?这个“1”表示什么?
生:这个“1”其实就是10,就是12中的10。
生:因为10根可以捆成一捆,所以要向前面进“1”。
生:这个“1”没地方写,所以就写在“4”的右下角。它其实表示10。
师:现在,你想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什么?
生: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评析:有了上述小棒图的演示,学生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基本能够认同,同时对“满十进一”中的“1”有了初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规范的板书对学生的正确书写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4.比较异同,明晰重点
师:请再次观察下面两个竖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都是从个位加起。
生:左边的竖式不用进位,右边的竖式要进位。
生:右边的竖式要“满十进一”。
生:要把“满十进一”中的“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
师:什么是“满十进一”?
生: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
师:对,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其重点就是“满十进一”。(板书课题和重点)
(评析:通过比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异同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突出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满十进一”。)
三、及时巩固,掌握方法
1.想想做做
2.列竖式计算
45+48= 28+62= 76+5= 9+56=
3.改错题
4.解决问题
(评析:第1题重在竖式计算;第2题重在完整计算;第3题重在以错例强化新知;第4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总评】
现行的计算教学一般关注算用结合,即以用引算、以算明理。但这节课的教学却一反常规,抛弃了以用引算的场景,而是从迁移的视角切入正课,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教学环节很简约。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有三个,即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复习导入环节从一个纯粹的计算题开始,但目的却非常明确,即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新课教学环节着力于突破“满十进一”这个算理。巩固练习环节着力于计算技能的掌握。这三个环节紧紧围绕新知展开,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显得很简约。
2.新课环节很充实。
新课环节分为四个层次,即改变加数,形成新知;利用小棒,展示算理;结合竖式,沟通算理;比较异同,明晰重点。第一层次,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并不新。第二环节利用小棒展示计算顺序及“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第三层次,结合竖式,沟通“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由于做到图式结合,学生能够轻松感悟。第四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新课新在哪里。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有效突破了“满十进一”这一教学难点。因此,从整体来看,新课教学显得很充实。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本课教学着重突出了三种数学思想,即迁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比较思想。迁移思想表现在新知的切入环节,让学生觉得新知的切入非常自然。数形结合思想着重表现在小棒图的演示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算理及相应的计算方法。比较思想表现在“比较异同,明晰重点”环节,通过直观对比,学生可以较好感受到新知的“新”。
(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 317319)endprint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准备迁移
师:你们会计算下面这个算式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
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板书)
(评析:很简约的一个复习环节,却为后续新知的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借鉴。)
二、适时迁移,感悟算理
⒈改变加数,形成新知
师: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41换成47,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师巡视,发现不少学生算对了。
师:你算出来是82,你是怎么算的?
生:30+40=70,5+7=12,70+12=82。
生:5+7=12,30+40=70,70+12=82。
(评析:把41改成47,让学生逐步从不进位加法过渡到进位加法。学生的表述基本上是对的,但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2.利用学具,展示算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小棒图来验证一下。
师课件出示小棒图:第一排3捆和5根小棒,第二排4捆和7根小棒。如下图所示:
师:请看小棒图,你会先算什么?
生:后面这些没捆的小棒先算。
师:怎么算?
生: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
师:合起来是几根?
生:12根。
师:这12根怎么捆?
生:先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剩下的2根摆在一边。
师课件演示相应的过程:
师:现在图上有几大捆?几小根?
生:现在有八大捆,两小根。
师:这八大捆怎么来的?
生:把刚才新捆的一捆移动前面,就有了八大捆了。(师课件演示如下)
师: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82根。
师:这8怎么来的?
生:7捆加1捆就是8捆。
(评析:用小棒图演示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演示,学生对“满十进一”的表象有了充分的感受。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了“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
3.结合竖式,沟通算理
师:如果要列竖式计算,该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生:从个位算起,因为刚才的小棒图是先把零散的小棒先算,这些零散的小棒是在个位上的。
生:先把零散的凑成整捆的,所以应先从个位算起。
师:对,我也认为应该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5+7=12,那这个12怎么写呢?
生:先在个位上写2。这个1写到前面去?
师:怎么写呢?数学上一般把这个“1”写到“4”的右下角。结果如下:
师:十位上怎么算呢?
生:3+4+1=8。 (师板演如下)
师:为什么要在“4”的右下角写上“1”?这个“1”表示什么?
生:这个“1”其实就是10,就是12中的10。
生:因为10根可以捆成一捆,所以要向前面进“1”。
生:这个“1”没地方写,所以就写在“4”的右下角。它其实表示10。
师:现在,你想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什么?
生: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评析:有了上述小棒图的演示,学生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基本能够认同,同时对“满十进一”中的“1”有了初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规范的板书对学生的正确书写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4.比较异同,明晰重点
师:请再次观察下面两个竖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都是从个位加起。
生:左边的竖式不用进位,右边的竖式要进位。
生:右边的竖式要“满十进一”。
生:要把“满十进一”中的“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
师:什么是“满十进一”?
生: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
师:对,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其重点就是“满十进一”。(板书课题和重点)
(评析:通过比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异同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突出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满十进一”。)
三、及时巩固,掌握方法
1.想想做做
2.列竖式计算
45+48= 28+62= 76+5= 9+56=
3.改错题
4.解决问题
(评析:第1题重在竖式计算;第2题重在完整计算;第3题重在以错例强化新知;第4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总评】
现行的计算教学一般关注算用结合,即以用引算、以算明理。但这节课的教学却一反常规,抛弃了以用引算的场景,而是从迁移的视角切入正课,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教学环节很简约。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有三个,即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复习导入环节从一个纯粹的计算题开始,但目的却非常明确,即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新课教学环节着力于突破“满十进一”这个算理。巩固练习环节着力于计算技能的掌握。这三个环节紧紧围绕新知展开,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显得很简约。
2.新课环节很充实。
新课环节分为四个层次,即改变加数,形成新知;利用小棒,展示算理;结合竖式,沟通算理;比较异同,明晰重点。第一层次,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并不新。第二环节利用小棒展示计算顺序及“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第三层次,结合竖式,沟通“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由于做到图式结合,学生能够轻松感悟。第四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新课新在哪里。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有效突破了“满十进一”这一教学难点。因此,从整体来看,新课教学显得很充实。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本课教学着重突出了三种数学思想,即迁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比较思想。迁移思想表现在新知的切入环节,让学生觉得新知的切入非常自然。数形结合思想着重表现在小棒图的演示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算理及相应的计算方法。比较思想表现在“比较异同,明晰重点”环节,通过直观对比,学生可以较好感受到新知的“新”。
(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 317319)endprint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准备迁移
师:你们会计算下面这个算式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
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板书)
(评析:很简约的一个复习环节,却为后续新知的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借鉴。)
二、适时迁移,感悟算理
⒈改变加数,形成新知
师: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41换成47,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师巡视,发现不少学生算对了。
师:你算出来是82,你是怎么算的?
生:30+40=70,5+7=12,70+12=82。
生:5+7=12,30+40=70,70+12=82。
(评析:把41改成47,让学生逐步从不进位加法过渡到进位加法。学生的表述基本上是对的,但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2.利用学具,展示算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小棒图来验证一下。
师课件出示小棒图:第一排3捆和5根小棒,第二排4捆和7根小棒。如下图所示:
师:请看小棒图,你会先算什么?
生:后面这些没捆的小棒先算。
师:怎么算?
生: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
师:合起来是几根?
生:12根。
师:这12根怎么捆?
生:先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剩下的2根摆在一边。
师课件演示相应的过程:
师:现在图上有几大捆?几小根?
生:现在有八大捆,两小根。
师:这八大捆怎么来的?
生:把刚才新捆的一捆移动前面,就有了八大捆了。(师课件演示如下)
师: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82根。
师:这8怎么来的?
生:7捆加1捆就是8捆。
(评析:用小棒图演示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演示,学生对“满十进一”的表象有了充分的感受。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了“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
3.结合竖式,沟通算理
师:如果要列竖式计算,该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生:从个位算起,因为刚才的小棒图是先把零散的小棒先算,这些零散的小棒是在个位上的。
生:先把零散的凑成整捆的,所以应先从个位算起。
师:对,我也认为应该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5+7=12,那这个12怎么写呢?
生:先在个位上写2。这个1写到前面去?
师:怎么写呢?数学上一般把这个“1”写到“4”的右下角。结果如下:
师:十位上怎么算呢?
生:3+4+1=8。 (师板演如下)
师:为什么要在“4”的右下角写上“1”?这个“1”表示什么?
生:这个“1”其实就是10,就是12中的10。
生:因为10根可以捆成一捆,所以要向前面进“1”。
生:这个“1”没地方写,所以就写在“4”的右下角。它其实表示10。
师:现在,你想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什么?
生: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评析:有了上述小棒图的演示,学生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基本能够认同,同时对“满十进一”中的“1”有了初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规范的板书对学生的正确书写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4.比较异同,明晰重点
师:请再次观察下面两个竖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都是从个位加起。
生:左边的竖式不用进位,右边的竖式要进位。
生:右边的竖式要“满十进一”。
生:要把“满十进一”中的“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
师:什么是“满十进一”?
生: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
师:对,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十位进1。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其重点就是“满十进一”。(板书课题和重点)
(评析:通过比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异同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突出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满十进一”。)
三、及时巩固,掌握方法
1.想想做做
2.列竖式计算
45+48= 28+62= 76+5= 9+56=
3.改错题
4.解决问题
(评析:第1题重在竖式计算;第2题重在完整计算;第3题重在以错例强化新知;第4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总评】
现行的计算教学一般关注算用结合,即以用引算、以算明理。但这节课的教学却一反常规,抛弃了以用引算的场景,而是从迁移的视角切入正课,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教学环节很简约。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有三个,即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复习导入环节从一个纯粹的计算题开始,但目的却非常明确,即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新课教学环节着力于突破“满十进一”这个算理。巩固练习环节着力于计算技能的掌握。这三个环节紧紧围绕新知展开,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显得很简约。
2.新课环节很充实。
新课环节分为四个层次,即改变加数,形成新知;利用小棒,展示算理;结合竖式,沟通算理;比较异同,明晰重点。第一层次,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并不新。第二环节利用小棒展示计算顺序及“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第三层次,结合竖式,沟通“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由于做到图式结合,学生能够轻松感悟。第四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新课新在哪里。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有效突破了“满十进一”这一教学难点。因此,从整体来看,新课教学显得很充实。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本课教学着重突出了三种数学思想,即迁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比较思想。迁移思想表现在新知的切入环节,让学生觉得新知的切入非常自然。数形结合思想着重表现在小棒图的演示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算理及相应的计算方法。比较思想表现在“比较异同,明晰重点”环节,通过直观对比,学生可以较好感受到新知的“新”。
(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 317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