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经济环境中当今中国最大热点之“人才流失”
2014-08-12郑登月
郑登月
摘 要: 本文旨在讨论当今中国日趋成之为焦点的现象“人才流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学者,在学习和研究结束后选择滞留海外,并且大部分中国科学与工程博士都会孜孜不倦地走着“在美找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人”的道路。当国家急需他们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回国,更严重的是,那些没有回国的往往是留学生中最优秀和最出色的,而且更多的年轻学子准备离开。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回归”,这对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出国留学 人才流失 对策
2012年12月17日,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发布了“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我国的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正式发布,首次试图对我国海外移民和外国来华移民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据中国国际移民蓝皮书对我国国际移民的移出数据分析: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在世界几个主要移民国家的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且国际移民组织发布《2000年世界移民报告》时就称,中国每年大约有40万人移民国外,多是通过留学和技术移民的方式离开的。中国新闻社发布《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称,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大约为600万人。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3年,在我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就大约有62500人。与此同时,截至2006年,我国所有公营研究机构的博士总数只有18493人,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只有16441人。同时,2008年,一年中共有8万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4万中国人入籍美国,中国成为旅美外国移民的主要输出国,仅次于墨西哥,排名第2位。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归国人员人数则在减少。在过去的17年中,中国留学生每年都占在美国的留学生总数的10%左右,其中80%为研究生,占在美国的访问学者总数的15~20%。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6年有230045名留學生回国。而教育部披露的数据则表明,到2007年年底,“海归”人数达到319700人。显然,数据出入很大,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很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学生的人数相当多。
经济学家对于人才外流的讨论方法,在1970年代初由Jagdish Bhagwati等合著在一系列文章中(1973、1974、1975、1976)。尽管他不是第一个从事研究人才流失的经济学家(如1966年的Grubel和Scott,1967年的Johnson,1969年的Berry和Soligo),但Bhagwati和他的合著者们是第一次从理论、时政和政策层面系统地研究人才流失问题。而且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已经成为围绕人才流失现象的主要论点。2000年世界人口中大约有3%的人是移民(2005年国际移民组织【IOM】)。在这个团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技艺精湛并受到高等教育的个体,他们离开祖国并定居在了其他地方。这个过程被称为人才流失,因为输出国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一大批高技术人。
尽管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对造成的人才流失的移民比例的估计,但是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有可靠的对移民和教育地位的估计。当高技术人员移民到其他国家时,这些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都会是首选的目的地。评估报告显示,25岁以上移民到OECD国家的移民者中,35%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全球劳动者中只有11%接受过同等的教育(Docquier and Marfouk ,2006)。这意味着平均水平来说移民者比剩下来的人口接受过的教育水平要高很多。在大多数情况下,输出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中高技术人员的比率比较低,而输入国则是发达国家。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移民者是受国家间工资和工作机会差别及发达国家对高技术移民者的优先性驱使。对人才流失现象的关注,引起了对其他两个相关现象的讨论,即人才收益和人才浪费。人才收益就是指因为移民提高了输出国教育的回报率,更多的投资会发生在教育方面,而且在高等人才上会产生净收益。这个观点已经由Bhagwati和Hamada(1974)在文献上形式化了。最新理解性研究显示,这个收益非常小,而且完全不能弥补人才浪费带来的损失(Ozden 2006)。人才浪费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也引起人们思考输入国是否有效地利用它们所得到的人才。
虽然并不是所有留在国外的学生,包括从美国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并留下的学生都是人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尖子人才。但是,回国的科学家中与仍然滞留海外的华人同行水平相当者,屈指可数。而且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想方设法从中国大学吸引一流学生,所以,在未来几年人才流失只会加剧。从科学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察,更可以看出中国人才流失的严重性。
那么对于我国来说,有很多需要关心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我国是否损失了一些在至关重要的公共服务方面的人才?如卫生和教育。最可怕的是由于这些损失,我国在这些领域没有足够的人才。第二,我国失去了那些有能力促进政治对话和社会经济变化的人才。第三,在大多数情况下,培养这些人才的大量成本主要由国家承担,而现在他们不会为这个共同体提供应缴的税和服务(IOM 2005;Ozden和 Schiff 2006)。相比之下,我国以比原本所需要的成本低很多的成本填补了人才的缺口,并获得了移民者所带来的不同知识和见解。
当然,闭关锁国不是遏制人才流失的最好方式,国家应该支持出国留学和来去自由,以便培养全世界的顶尖人才。事实上, 1998年的留学生回归比例 还有38%,但2006年回归比例反而下降到25%。因此,国家必须在政策上、行动上真正重视人才,推动人才回归也鼓励人才回归, 通过完善有关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及整体的环境和配套政策,挽留优秀的人才与吸引海外杰出的人才。诚如印度前总统卡拉姆所指出的: “怨天尤人或只唱爱国主义的高调,对阻止人才流失于事无补,政府应该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才能使人才留下来。”
中國在全球化中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的阶段,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中国发展高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总量都已经非常庞大,不缺乏资金和硬件,只缺乏人才。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机遇,不过,中国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国人才战略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尚需努力。
参考文献:
[1]Bullock,M. B.American Exchange with China,Revisited. in Kallgren,J. and D. Simon (Eds.),Educational Exchanges:Essays on the Sino-American Experience. Berkeley,CA: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23-42.
[2]Choi,H.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Asian Scho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5.
[3]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3.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Dennis,C. 2002. China:Stem Cell Rises from the East. Nature. 419. pp. 334-6.
[5]Li,Cheng 2005. Coming Home to Teach:Status and Mobility of Returnee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Li,Cheng (ed.),Bridging Minds across the Pacific:U.S.-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1978-2003. Lanham,MD:Lexington Books. pp. 69-110.
[6]科学技术部编2005. 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4年).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7]National Science Board (NSB) 2003.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orkforce:Realizing Americas Potential. Washington,DC:NSB,August 14.
[8]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06.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6.Arlington,V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1998,Issue Brief: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evised) Arlington,VA:The Division of Science Resources Studies,NSF,November 10.
[9]Orleans,L.A.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Policies,Issues,and Numbers.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8.
[10]Berry,R. A.,and R. Soligo.Some Welfar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9.77 (5):778-794.
[11]Bhagwati,Jagdish N. 1976. The Brain Drai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8 (4):691-729.
[12]Bhagwati,Jagdish,and William Dellalfar.The Brain Drain and Income Taxation. World Development,1973.1:(1-2):94-101.
[13]Bhagwati,Jagdish,and Koichi Hamada.The Brain Drain,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Markets for Professionals and Unemploy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4.1(1):19-42.
[14]Bhagwati,Jagdish,and Carlos A.Rodriguez.Welfare-Theoretical Analyses of the Brain Drai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5.2(3):195-221.
[15]Chellaraj,Gnanaraj,Keith E. Maskus,and Aaditya Mattoo.2006. Skilled Immigrants,Higher Education and U.S. Innovation.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Remittances,and Brain Drain,ed. Caglar Ozden and Maurice Schiff,245-326.Washington,DC:World Bank and Palgrave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