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
2014-08-12王坤
王坤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逐渐受到重视,数学教学的方式已经不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方式。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生成性课堂逐渐演变成最适合现代教学的主要方式。生成性教学模式满足了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需要。文章对高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 生成性课堂 构建策略
1.引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课堂有效结合了环境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活动性,它主要强调了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师的指导去发现并且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所以,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动态教学,它对教学模式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为现代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下面我对高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
2.生成性课堂的主要特点
生成性课堂有效地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和生成性,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础,主要是体现在师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和互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得到有效提高。(2)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主要结合了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个体活动的一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彼此分享对方的经验和知识,相互交流观念和情感,让彼此更好地共进,达成共识。它有效地结合了创新思维和习惯思维,是一种十分生动和鲜活的新型教学模式。(3)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教学因素和情境,不同的老师在教学上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所以课堂是教师创造和体现师生个体的教学资源[1]。(4)生成性课堂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意识,师生在生成性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重新生成实践经验和认知经验,并且应该对文化和自我有一个新的认识与创造,创造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构建自我和扩展的过程。
3.构建生成性课堂的策略分析
3.1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力,促进生成性课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参与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地理解与思考,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教材和教师的观点可以提出批判、质问和怀疑;如果个人的观点过于片面,则可以免受处罚。生成性课堂必须以尊重学生的权利为基础,正确引导学生。
3.2对弹性情境进行预设,促进生成性课堂。
生成性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预设,在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中,必须符合学生已经存在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到未知的知识的探究历程,就是弹性预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成性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教学方向[2]。例如:线段EF的定长是5,线段的两个端点在抛物线y2=x上慢慢移动,EF线段的中点假设为N,要求学生算出点N到y轴之间存在的最短距离是多少。求解这道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根据梯形中位线的定理方式和抛物线的定义延展到垂直三角形两条边的和数和第三边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二是先把动弦的中心轨迹值算出来,然后把纵坐标的值求出来。教师应当在课前就把有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预设出来,才可以促进生成性课堂的构建。
3.3可以转变教师固有的角色,促进生成性教学。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探寻知识。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和问题时,可以帮助和支持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寻以得到答案和有效的信息,这样的方式对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起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课堂的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重组、判断和捕捉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教学重点,保证教学效率和效果。
3.4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完善生成性课堂。
教学反思包括教师的沟通反思、对比反思和自我反思。沟通反思主要是指个体和自我的一种行为,和更多人分享自我批判和内省的结果。对比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学习和观摩其他的教师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式时,主动对比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自我反思主要是指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课堂上全部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进行重新的审视,并且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准备好下一次的教学。
4.结语
生成性教学模式已经不仅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包括师生一起的思考、探究、创造和经历。它还有效地结合了微观、宏观和整体。生成性模式是最适合当下发展的主要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徐金光.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9(24):142-143.
[2]冯宪防.浅析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9(05):116-117.
[3]樊启成.关于构建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的策略探析[J].新课程(中旬),2013,09(18):93-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