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弦丝竹三十年 经典佳作振华乐

2014-08-12易果平

艺海 2014年7期
关键词:管弦乐作曲音响

易果平

2012年6月,由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首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颁奖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此次活动共有十二首作品获奖,这次活动是举办方经过长期的蕴酿而举办的。它的意义重大,已不是一般的评奖,它总结了三十年来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对今后的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发展和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次获奖的十二首作品包括:彭修文《秦.兵马诵》(1984年)、刘文金《长城随想》(1982年)获得“特别创作奖”; 何训田《达勃河随想》(1982年)、谭盾《西北组曲》(1985年)、金湘《塔克拉玛干掠影》(1985年)、刘锡津《靺鞨组曲》(1987年)、刘湲《维吾尔风情》(1990年)、郭文景《滇西土风三首》(1993年)、唐建平《后土》(1997年)、刘长远《抒情变奏曲》(2003年)、赵季平《古愧寻根》(2005年)、顾冠仁《岁寒三友》(2008年)获得“经典作品奖”。

这次活动限定在1979-2009三十年期间经常上演,活跃在舞台上,深受群众欢迎的民族管弦乐作品。1979年是我国政治实行改革开放的开始,国门打开以后西方的各种音乐流派、各种作曲技法、各种美学思想如洪水般地涌向中国,对中国音乐创作以强烈的冲击。民乐的创作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以谭盾为首的大批院校作曲家成为新潮音乐的先头兵。另外有大部分作曲家仍然采用传统作曲技法进行创作。这两支队伍都有强大的阵营,且都有优秀的作品留下。三十年来,理论界、作曲界在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之间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从这次获奖作品来看,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并善于巧妙运用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作品有着较强大的生命力,这类作品很受欢迎,经久不衰,很有可能成为其后创作的风向标。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结束了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⑵确立民族管弦乐未来的创作方向;⑶开创了新的局面;⑷强调音乐美学思想(理念)对音乐创作的作用。

尽管1979-2009这三十年民族管弦乐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谈谈青年作曲家在创作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作品定位要准确

创作一般分为三种风格:纯正的传统的风格;雅俗共赏的风格(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完全现代的风格。在开始写作之前,定位很重要。另外要充分作好素材及相关方面的准备。比如:你要写的题材是否已有经典作品,如果有,你的写作难度会加大,你就要想法写出个性,另辟蹊径。受欢迎的作品一般都有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配器色彩丰富(包括音响造型)等特点。

1、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这句话说起来一点也不过时,它是多种音乐元素最表面的一层,最易察觉,给人印象最深,如能写出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且调式调性色彩丰富的旋律来,可以说作品成功了一半,但在音乐院校旋律写作似乎强调的不够,很多人都不愿直面谈旋律,如果一谈到旋律怕被别人看不起,认为水平低,这种风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犹为突出,另外在作曲界,很多人认为旋律技法写了几百年了,好听的旋律早已被人写完了,很难再写出有新意又好听的旋律来,西方交响乐经过几百年慢长的发展,各种乐派、各种技法确实已发展到极致,已很难有所突破,但在中国,情况不是这样,特别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还有很多很多的题材、元素尚未开发运用,可以肯定地说,再过一百年旋律也可以出新,但一定会越来越难写,众所周知,旋律是由音高及节奏组成,他们之间进行巧合,可以组合出千姿百态的曲调。《长城随想》是刘文金先生的代表作品,这首作品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寓意深刻,作者用了三到四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京剧及曲艺音乐,并多次到长城观察体检,他的成功一是用心,二是观念、技法正确。《古槐寻根》是赵季平先生的一首非常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作曲家为了创作,曾三次到山西各地进行收集民歌,体检生活,寻找灵感,这首作品旋律优美,质朴、亲切而感人,它的成功再次说明,只要用心用情进行创作,是可以写出好的旋律来的。

2、配器: 民族管弦乐的配器由于受民乐构造及声音特性的制约,只能在常用的调内演奏,在音色的组合上更难调配,但只要深入地学习民乐演奏法就一定能够组合出新的乐队色彩,刘文金先生的《节日之夜》谭盾先生的《西北组曲》赵季平先生的《古槐寻根》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节日之夜》是刘文金先生的又一力作,1-5小节为引子,由乐队全奏奏出。民族管弦乐乐队由于个性很强,声音很难融合,特别是场景性的描写,更是无能为力。1-5小节的引子,最难之处是4只唢呐的声部处理,它的音量大、个性强,稍不注意它就会冒出来,作曲家巧妙地把唢呐安排在低音区,另外用短膜笛、长膜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弹拔乐组及拉弦乐组,云锣、编钟,三角铁去重复它、软化它,使它融入到乐队中,整个乐队音响朦胧而又富有金属之声,使人在节日的夜晚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耳目一新,这种音响在传统的民族管弦乐乐队中是没有的。《西北组曲》配器有以下几个特点:⑴.管乐演奏的传统手法如滑音、剁音、花舌等技法在合奏中的运用(过去主要在独奏中使用)。⑵.人声的使用。⑶.高胡、二胡、中胡极限音的快速演奏,笛子、管子、唢呐极限音滑奏。《古槐寻根》是赵季平先生的一首力作,也是近年来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首作品引子很长,1-6小节用高胡、二胡Ⅰ、二胡Ⅱ、中胡、大提琴演奏,纵向由4个小七和弦下行级进构成,它的音响古朴、静谧、意境深远。高胡、二胡Ⅰ、二胡Ⅱ、中胡、大提琴全部在低把位演奏,高胡在低把位重复二胡Ⅰ,增加了二胡 的亮度,而二胡 使高胡更柔美,中胡略带鼻音的音色使高胡、二胡的声音更加融合同时增加了音响的厚度,大提琴则作为低音起音响 的支撑作用,这种音响组合真是妙不可言。如果去掉任何一件乐器或者将音区移高一个八度,这种意境都将破坏,甚至消失,这种写法具有音响造型的特征,很有创意,称得上神来之笔。在这里我只是给大家一种提示和启发,以后的创作还有很多可能性,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希望能起到一举反三的作用。

二、关于创作中的积累

1.素材的积累

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写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掌握极为重要,中国民歌、戏曲、包括古典音乐极为丰富,要有目的的学习、长期的学习,不能走馬观花式的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掌握得越多越透彻越好,这样的好处是随时可调用,如这方面不过关创作将是苍白的、无特色的、缺乏后劲的。

2.技术的积累

“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万万不能”,器乐作品的技术性很强,除了掌握好作曲四大件以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古中今外的优秀作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样适合于音乐创作,在实际创作中,灵感与技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相互作用,素材好比是一个金矿,如果你技术不好,尽管你站在金矿上,你也开采不出金子来,反过来说如果你技术好,但没有矿产资源最后也是白撘。

三.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未来

1.前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社会上弘扬民族文化的良好风气,学习民族乐器的人逐年增多,有60年的民族管弦乐创作探索经验,有一大批老、中、青作曲家,这些都是宏伟的民族管弦乐事业的成功基础。

2.忧虑。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这次评奖来看,没有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都是在50岁以上,有一种断层之感,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3.对策。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出我们的音乐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上有一些不妥,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⑴作曲学生一般要求最少要求掌握1-2门民族乐器,且学习不能走过场,在这里我特别想讲一讲为什么很多民乐作品出自民乐演奏家之手,这是因为他们太熟悉乐器性能了,太熟悉民族民间音乐了,再学一点作曲方面的知识,就能轻松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⑵加强对民歌、戏曲教学的力度

⑶在高校成立民歌收集、保护、传承中心

民族管弦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次评奖我们即要看到成就又要看到不足,深入思考,深入生活,深入中西音乐文化的学习,锐意进取,不断创作超越,则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一定能够更加辉煌,为中华音乐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再添能量,再奏强音!

(责任编辑:李佳烜)

猜你喜欢

管弦乐作曲音响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邀你来我家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作曲心语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George Gershwin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诚实音响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