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相同、文体不同的写作指导
2014-08-11何伟
何伟
余玮的人物通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全文近4000字,介绍了贝聿铭及其辉煌的建筑成就。50多年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100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介绍贝聿铭的名篇,除了余玮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外,还有其他很多文本,如周瑛琦的纪录片《筑梦天下——华裔建筑师第一人贝聿铭》,片长约45分钟,更具波澜,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贝聿铭及其建筑的情况。
在贝聿铭的一生中,拥有非常多的经典事例,而作者如何选取经典素材安排行文尤其重要。余玮的人物通讯与周瑛琦的纪录片,两文虽文体不同,但选取的素材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国家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及新加坡、中东的一些建筑设计等。然而,两人所选择的这些素材的排列顺序又是不同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开篇,中间穿插有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社会公寓、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建造、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山饭店,以香港中国银行居尾。而《筑梦天下——华裔建筑师第一人贝聿铭》选取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开篇,中间穿插有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最后以苏州博物馆结尾。
为什么素材颇多相同,而作者安排行文的方式却不同呢?
首先,这不仅与文体有关,也与文章的标题有关。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写于1995年,而其写作背景是1995年北京中国银行总行落成,因此必须以此为突破口,援引贝聿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开篇北京中国银行总行与结尾香港中国银行正好形成照应;香港中国银行不仅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而且贝聿铭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他也强调:“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这也照应了文章标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其次,在结构上,《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以表现贝聿铭的高超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这一中心来组织安排材料。主体部分用小标题分成三个部分:早期成就、突出成就、爱国之心,这样人们就可以对贝聿铭的事迹有一个简单而全面的了解。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艺术形式。《筑梦天下——华裔建筑师第一人贝聿铭》,要想突出华裔第一人的位置,必然要突出其最高成就(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因此,周瑛琦以此开篇。
综上,我们也可以从两篇文章中得到一些启发:对于相同的素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的素材,不同的文题)该如何进行选择素材,更好地衔接,有层次地作文?考场作文中,许多同学的议论文,虽论点鲜明,但因素材存在一些问题而严重失分:或素材低幼化,蜻蜓点水;或素材雷同,千人一面;或素材新颖,泛泛而谈,缺乏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着实令人遗憾。因此,很多学生以为议论文的素材,尤其经典素材很难找。殊不知,课本素材也是我们写作素材来源的一大法宝。比如,大家都了解史铁生,其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也是高中教材上必选篇章(人教版、苏教版等都选用此文)。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史铁生及《我与地坛》作为作文的素材,并进一步挖掘素材,让作文随我们的新意而飞。
下面尝试以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例,看看一位考生写的《一切都可以过去》。(其中有引号的语句,全源自教材《我与地坛》)
多年后的一个苍白的冬夜,弥留之际的史铁生,一定还会记起手摇着轮椅,进入地坛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却忽然断了双腿者眼里,命运或许有如古希腊悲剧式的严厉、阴森和绝望。该何去何从?路又在何方?漫漫十五载,地坛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灵魂穿梭在一草一木以及来来去去的人之间,地坛给予了他一切,他将要用一生来反刍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灵魂的雪崩之后,疲惫不堪的他,终于看见那冥冥之中已经等待了四百多年历尽沧桑的地坛向他招手,那是上帝煞费苦心的一个安排,那是无法抗拒的宿命:上帝仿佛在向他诉说,必须跨过这道坎,一切都会过去!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地坛,他就像一个高僧,顿悟了生死,豁达、通透、一清如水的偈语,世间万物,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既然一切都会过去,他必须跨过这道坎。也曾经在地坛,母亲焦灼的脚步和眼神,在倔强而痛苦的史铁生眼里,曾经是一个刻意逃避的累赘。在地坛,使他难忘的是试图以长跑改变一生却总是被命运捉弄的好友,以及美丽却弱智的小女孩风中凄楚而迟滞的双眸。
也是在地坛,沉寂在一草一木里,他看见了匆匆行人永远无法触及的世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那双凝视昆虫的世界的双眸里,有着孩子般的天真透明,洞彻了整个世界的奥秘。他终于想通了,既然一切都会过去,那么,就以一支笔撞开一条生路。
遗憾的是,母亲早早地离他而去。他曾追问上帝为什么早早召母亲回去,回答是:“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幸运的是,是地坛给了他顿悟,让他跨过了这道坎——一切都会过去。地坛,不仅是他精神的避难所,也是命运给他的一次安排,让他依然以一颗童真、透明、澄澈的心去观照一切,然后借他一支笔,写下地坛里点滴过往的一切,静谧,快乐,忧伤,宿命。他永远只是一个孩子,身残反倒成全了他思想的自由,他永远不须融入那个世故的成人世界中。
在一个苍白的冬夜,他躺在床上,静静地闭上双眼。现在,遥远的地坛里,草木窸窸窣窣的声响再也不会扰他少年的的好梦——他要去天堂见妈妈了。此生可以无憾。是的,跨过了这道坎,也就解脱了,一切都会过去。
综观此篇,作者思路清晰,文采飞扬。联想丰富,分析深刻,见解独特,这些得益于作者对文本素材的截取,然而作者的理解又不囿于素材的束缚,因而才能成就华章。因此,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心,从纵深处挖掘课本素材涵义,这样的作文也会因富有新意而出彩。
烂熟史铁生及其《我与地坛》的素材,我们完全可以一材多用,写其他题目的文章,如《必须跨过这道坎》《我想握住你的手》《拒绝平庸》《忧与爱》等等,或者写《面对苦难》《挫折》《直面人生》《微光》等文题,不一而足。
然而,这些只不过是我们作文时的一个范例,其实,不论是什么素材,只有我们成竹在胸,才能闲庭信步,信手拈来,下笔千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熟练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素材进行作文。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作文时泛泛而谈,而会有独特的视角,深刻的理解。
《神雕侠侣》里有个故事:独孤求败在40岁时舍弃了一切花哨的招数,改用一柄沉重的顽铁。独孤求败明白无招胜有招的道理,舍弃了兵器的锋利和招数的花哨,专从简单入手,终于横行天下。此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作文也是如此,“文无定法”,文章的技法,可谓千变万化,关键是我们在读书时,能够触类旁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总之,只要熟练掌握素材,我们就完全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写出自己的精彩,写出自己的华章。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225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