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有敬畏之心

2014-08-11王佑军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亲历敬畏境界

当孩子们看到初春里的一朵小花、枯枝上的一抹新绿,心中会引发欣喜、温暖和诗意,那不是你教的;当孩子们因为一句温馨的话语或者一个关爱的眼神,在心中荡起涟漪,引发感动或者震撼,那不是你教的,那是与生俱来的元素,是生命中潜藏已久的因子,是生长的密码,也是作文最宝贵的初验。那些生命中最原初的东西是不可教的,或者说是不需要教的。对于那不可教的东西,教师应当保持敬畏。

作文是人的探索,是成长的风信,是情绪的萌动,是生命的惊觉,是诗性的积淀。作文是人学,必须回到人那里去,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如果你执意要把你的经验传授给他,把你的材料提供给他,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他,对不起,他会逐渐长得像你,无数个克隆的你站在你面前,该是多么无聊啊,甚至是恐怖的;他也会逐渐丧失探索的兴趣和激情,因为不需要探索,一切都在那里,有用的或者没用的,甚至不需要伸手去拿,因为一直不停地往耳洞里灌着呢;他也会逐渐地忘却自我,因为不需要亲历,不需要参与,不需要观察,当然也不需要思考。请问,没有亲历,怎么能写出过程?没有参与,怎么能写出激情?没有观察,怎么能写出细节?没有思考,怎么能写出思想?没有付出,又怎么会刻骨铭心?有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对于那些不可替代的东西,教师应当保持敬畏。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教师只有把精力和时间从那些不该做、不能做的事情上腾出手来,才会把各种事情做好。受老子的启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渐达到三重境界。

一重境界是有所不为。那些戴着“规律”的面具进行的概念化教学不可为。诸如“细节”“修辞”“选材”“详略”等等,试图通过概念的辨析、讲解,达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写作素养的形成,只会是痴人说梦;那些打着“效率”的旗号进行的写作技法速成教学不可为。企图一两节课就让学生学会诸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这样的技法,只会是缘木求鱼。须知,就作文教学而言,任何“概念”“规则”“结论”的直接告知都是无意义的。

二重境界是做到顺势而为。“读”是文本感知的重要方式,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导学生把阅读的经验转化为写作经验,通过“读”这种方式建立起人与文本的关系,让学生浸润在文本之中,在读中学说,读中促思,读中悟情,读中学写。学生总是愿意在真实的情景之中亲自“尝试错误”或“获得真知”,高明的老师总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中,或者置于刻意营造的“准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浸润其中,让学生“想起”或者激活最初的感官体验,让那些规律性的知识看上去不过是学生自我感知的整理和提炼,刻意地给予学生历尽艰辛、终获真知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表达的冲动和成功的喜悦。因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经历了从焦灼到豁然的过程后得来的收获,才是刻骨铭心的。

三重境界是让学生为所欲为。与其他学习相比,作文更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表达,因为个性化的才是创造性的,才是智慧的,才是有意义的。作文的课堂一定是开放性的课堂,要有张力,有一定的容错机制,容许学生个性化地、无序地、多向度地感知和表达。在学生的“有为”面前,教师的“无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的无为才会换来学生的有为,才能真正放开学生的手,放开学生的脚,放开学生的嘴,打开学生的心!

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分清“不可为”和“有所为”,对于那些“不可为”的事情,教师要有敬畏之心。

(王佑军,荆州市语文教研员。著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教作文》,在荆州市整体推进作文教学改革,首倡“中学作文课程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亲历敬畏境界
我亲历的百年党史上的这次“伟大转折”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一些敬畏
品“境界”
敬畏一粒米
我亲历了分田到户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敬畏先烈
慎独的境界
亲历新三板:我为何选择被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