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成为写作的“酵母”
2014-08-11冯齐林
冯齐林
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一面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另一面却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是何种程度的关系等等问题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了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中省略了写作教学,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的简单行为。这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阅读与写作的脱节。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阅读,写作教学就是作文。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等重要,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写作教学服务。
中学语文课本上的阅读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可以说篇篇都是美文,我们大多教师也把它们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讲细品,甚至不少教师认为阅读课上完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对于每个单元后的作文,很多时候都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批一下的模式,造成大多数学生写得差不多,不少学生的初中作文比小学作文没多大进步。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观下,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借助于文本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看法。
一、以文本阅读为载体,搭建说话的平台,为具体写作铺路
作为教师的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写“文”,为了让学生会写,就需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个性体验,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1.学会创设情境,搭建说话平台。
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可以设置和英子对话的情境:如果英子站在我们面前,请你以“英子,你是好样的……”为开头,写一段话,面对具体可感的场景,学生倾诉体验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在倾诉表达之后,再让学生把所说的内容化作书面表达,长久训练下去,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当然,创设说话情境的关键是在文本中找好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借用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到的情感,使之与课文的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收到主动体验的良好效果。例如,教学《散步》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亲情和友情相冲突的事例?你是怎样处理的?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身边的故事,在讲述中既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为课后写作铺垫了道路。
2.挖掘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为缺少素材而苦恼,而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其中读书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对象包括课外书籍和课内所学的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发现写作资源。可以从作者人生经历中去发现,例如,教学《伤仲永》时,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方仲永由天资聪明到泯然众人的原因,由此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文本素材为起点,联想类似或相反的事例。例如,教学《邓稼先》时,学生在积累了邓稼先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这一素材之后,我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像邓稼先这样具有爱国思想的伟人?”有的学生讲述钱学森充满坎坷和波折的归国之路,有的学生讲述华罗庚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处于战争中的祖国的故事。在学生的讲述中写作素材变得很丰富了,写起作文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二、利用仿写、续写等形式,提高写作的能力
学生所学的文本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还能为学生在语言、结构方面提供很好的范例,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范例,我认为可以利用仿写、续写、改写这些形式。
1.学会仿写文本。
教师课前认真钻研课文,结合文本精心设计仿写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做仿写练习。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写的精彩,并给这些语言描写归类:人物+语言,人物+动作+语言,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逐步训练,再给学生设置“期中成绩不理想,回到家……”的话题,让学生对父母进行语言描写,学生笔下的人物一下子就活了起来。不仅可以仿写语言,文本的叙事写景方法也可以仿。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学习《口技》让学生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感,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大胆尝试续写。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很多篇目都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想象空间就是文本留白。用好文本留白,既可以使学生深入文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中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于是我们教师就可以巧妙利用文本留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想象,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木兰诗》时,利用文本留白的方式,要求学生就木兰辞别爹娘和还女儿装这两段展开联想和想象,听着黄河的流水声以及胡骑的鸣叫声,此时木兰会想些什么呢?还女儿装时木兰是怎样想的?伙伴看到木兰竟是女郎时,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感受到木兰作为女子内心细腻的情感,感受到木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及美丽的形象。借用文本留白,学生能自觉地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从而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三、发挥“以读带写”等训练功能,设计语言品析写作活动
课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语言学用活动,形成课堂上集体参与的颇有牵引力的写作训练。例如,教学《祝福》时,指导学生写《祝福》赏析短论。给学生出示一个读写训练话题:反复手法,是《祝福》铺叙故事、刻画人物的主要表现手法。重大的事件是:祥林嫂经历两次婚姻,两次失去丈夫,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请同学们赏析课文细节,就《祝福》中的一处“复笔”进行赏析,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赏析文字。endprint
在同学们的笔下,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两次服饰的描写,数次外貌、肖像的描写,十多次眼睛、眼神、眼色的描写,十多次雪花的描写,鲁四老爷的几次皱眉,“我真傻,真的”话语的多次重复,祥林嫂额上的伤疤的故事等等,无不具有深刻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甚至于“阿牛”的两次出现,都有深意,都值得咀嚼鉴赏: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
这样的读写品析活动,完全改变了学习《祝福》课文的形式。
课文是写作“酵母”,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供我们发酵。所谓“发酵”课文,就是以课文为资源酵母,从不同角度寻找写作借鉴的角度,将课文学习和写作练习密切结合起来。课文里有叙事真经,课文里有写人秘籍。深掘课文,平常的话题会翻出无限新意;细嚼课文,课文诸种兵法可变幻为考场千般技艺。细研作文题目时,如果你有联系课文深入开掘的习惯,只需将思维的引线点燃,课文这座富矿就会在你的考场作文上爆发出冲天火光,闪动耀眼光焰。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胡林中学;436035)
会议传真
《语文味教学法》:让“语文味”从御膳房走入百姓家
——《语文味教学法》专著撰写启动仪式和科研方法学术报告会成功举行
2014年6月11日,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语文味教学法》专著撰写启动仪式和科研方法学术报告会在深圳市教科院二楼会议室成功举行。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语文味教学法》一书经过了理论准备、课例设计、章节分工等初期筹备阶段,现已进入正式撰写阶段。为了让工作室成员对教育科研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理论专著撰写有更好的领悟和提升,工作室主持人程少堂老师专门组织了本次科研方法学术报告会。并特地邀请了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研究》杂志社编委、广东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扈中平教授来为工作室成员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和论文撰写的指导。
本次学术报告会分为两个部分。上午为扈中平教授关于科研方法的讲座,下午为专著撰写交流会。作为国内最顶尖的教育理论专家,扈中平教授高屋建瓴,他从世界范围内教育科研的现状谈起,引导工作室老师关注教育科研的困境,思考教育科研的出路。 之后,语文味教学法的创始人程少堂老师对撰写、出版《语文味教学法》一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不仅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由中小学一线教师集体撰写的语文教学法专著,也是一种理念全新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专著,其价值体现在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
程老师希望工作室成员要精读精研,把自己负责的章节当做一篇论文来写,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并要求成员们务必要买好书,多读书,为撰写工作做充足的准备,借这次深入阅读和研究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程老师最后指出,“语文味”在中国语文界影响既深且广,“语文味”成就我们,我们也要给“语文味”长脸。这部书较高质量的出版就是给“语文味”长脸,同时必然给工作室每位成员长脸。相信这部书的生命比我们工作室每个人生命更长,或者说她是我们生命的延长。以后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而且完全会超过“语文味”,但是绝不能越过“语文味”。这部《语文味教学法》出来,更是可超不可越。这部融合了语文味工作室全体成员智慧和心血的著作,将成为“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集体纪念,必将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语文味工作室王雪娟报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