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人物走进学生的作文

2014-08-11张宇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剃头小人物文章

张宇

有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作文中充斥着屈原、司马迁、史铁生、居里夫人、哥白尼、伽利略等等古今中外的名人,似乎非古人无以为证,非名人无以为据。而苏教版必(选)修教材中的《老王》《亡人逸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品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女歌手》《一个人的遭遇》等等十余篇文章,写的都是最朴实、最真实的普通人,这些人在当时及当下都没有大人物的壮举及赞誉,但这些普通人同样也沉淀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这说明小人物走进我们的作文也能迎来大的精彩,写作应离生活更近些。

一、出乎其外,看小人物如何走进经典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读书之法。“入乎其内”是努力进入角色,置身于作者所营造的生活中,与作者或文中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泣,品尝出文本的“味”,感知文本的价值所在。“出乎其外”则是要跳出“庐山”,冷眼旁观,鸟瞰文本。一篇文章可鸟瞰之处很多,在这里主要是看作者写作的本源,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人”作为写作对象。

幸运的杨绛对不幸的老王产生愧疚之情,才让作者时隔多年后还要想起那个着实有些特别的三轮车夫;孙犁对结发妻子的无限怀念、感激与愧疚、自责之情,促使孙犁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段回忆亡妻;梁实秋多年后知道徐老师早已作古,由此产生对老师的怅惘敬慕之意,使他在离开先生近五十年后,用笔记述蛮横凶狠又开通有见识的“徐老虎”;同样可能正是因为女歌手盖尔卡生活中那种淡淡的喜悦和忧伤及小姑娘的身份特征与所唱情歌的错位,阿斯塔菲耶夫才用略带伤感的笔描述女歌手与父亲的一次点航标灯经历。写作的本源是生活的触发,而只有源于生活的触发才能创作出发自内心的、指向生活本身的、有感染力的文章。饶有兴致却无厘头的编排文字,其本质也就是玩文字游戏罢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古人、名人这些看不见又说不太清的人身上收回来,要帮助学生看到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可写的人与事,可表的情与理。鼓励学生发掘出平日里忽略的人和事上的独特之处,思考他们身份与心灵的错位,如不顾阶级差异的老王、唱成人情歌的盖尔卡;关注他们外在表现与内在品质的反差,如冒雨画常春藤叶的失意画匠贝尔曼、至死坚守品质的格斯拉;体会他们经历的苦难,如饱受战争摧残与凡尼亚过活的索科洛夫。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谈到文章要有情趣、理趣和谐趣,总之,要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当表之情、应说之理、可写之谐趣。

二、沉潜生活,方能写出真性情的文章

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沉潜生活,才能写出真性情的文章,才能够让我们的写作生活更真实。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素材,有心人才能发现素材、发掘素材,通过身边的写作素材,传达出真实可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我对上文所述的写人叙事散文进行梳理后,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网络上流传的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图片。如拾柴老人;有的图片震撼人心,如汶川地震废墟上的红花;有的图片点燃温情,如雨中等儿下学的父亲;有的图片警醒人生,如背着孩子为儿童擦鞋的母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讨每幅图片的价值所在,是什么让这样的图片在网上广泛传播。随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同胞回家过年,看望自己兄长”“五个台湾老人的励志故事”等公益广告,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书写普通人的创作激情。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非常宽泛的作文题目:写一写你认为最值得写的一个人,老师、父母、亲人朋友除外,题目自拟,主旨自定。

在我收到的上交作文中,出现了一批贴近生活、接地气的真文章。《即将消失的古朴》记述老伢的剃头铺,写出了对那种最古朴剃头技艺及剃头铺子的美好记忆;《鞭炮声里》展示春节时放鞭炮的人忙于节日庆祝和拾荒者急于抢拾鞭炮筒,写出了一名中学生对普通百姓生活现状的思考;《家乡补盆的》传达了对补盆人技术和品质的赞许及对传统技艺即将逝去的叹惋;《卖羊肉串的新疆人》表现了作者为情感日渐淡漠的都市人感到羞愧,呼吁都市人与异乡人要坦诚相待。而这些文章或是片段式地截取生活展示人物形象,或是以时间为序在前后对比中书写出对生活的真实体悟,谋篇布局,初见章法。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给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我们换来的不单是几篇颇为像样的真作文,也增强了学生真实写作的信心,提高了他们对自身生活和身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不断写出更多富有人情味的、学生气的真文章。

三、立体融通,体悟作文之道

鼓励并帮助学生将小人物写进文章,这是我们的首要工作,而小人物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作文是更重要的工作,前者是意识层面的改变,而后者是技法手段方面的实践。只有意识而无行动则意义寥寥。我们重视跳出教材,去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材之道,以便于借鉴和模仿;我们倡导沉潜生活,记录生活省察人生;同样,我们更要跳出己作,品鉴我们所写之“言”能否表达我们心中所悟之“意”。同时要鼓励学生与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比较,修正并提升自己的写作。出入教材与己作,是一种作文思维图式的建构和践行过程,是一种模仿与创新同在的实践过程,是一种贴近生活、发现自我的自省过程。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和学生又一次开始了阅读、生活、写作、反思之旅。《即将消失的古朴》一文,选择自己几次去剃头铺的经历,片段式地呈现在当下传统剃头技艺的衰落及逝去,并表达了作者的忧思;行文上深受《老王》《画人记》的影响。《鞭炮声里》则是透过自己一次真实的经历,以时间为序展现两类人不同的生活境况,同样表达了对拾荒者生存状态的关注。行文上深受王英琦《看社戏》结构技巧的影响。小作者在谈到创作经历时说自己也想写身边的人和事,但章法无法寻得,经过这样的反复“炒作”,自己似乎习得了一些构思方法、写作技法。也有的学生谈到小人物走进文章,也可演绎人生的大精彩。只有真性情地记录生活、展现生存状态、表达自身感悟,才是作文之“道”。

叶圣陶曾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阅读教学是训练其自能读书,写作教学是训练其自会作文,然二者绝不是割裂的,应该是融会贯通的。因此,在阅读思考、写作训练之后,再回过头重新观照生活、审视自己的文章,就更有习得价值了。鼓励学生让小人物走进自己的文章,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生活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剃头小人物文章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活明白了的剃头大妈
剃头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冯剃头